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多组对比试验得出结论:同株印楝的印楝素A、印楝素B含量年际间差异显著,印楝素(A+B)含量差异不显著;嫁接株与母株间印楝素含量差异显著,同一无性系的不同嫁接株间印楝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印楝素A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印楝素B含量随储藏时间延长而先增加后降低;花期对植株施肥会降低印楝素含量;果实采摘后5~10 d脱洗时,种仁内印楝素含量最高;脱洗后种子日照10~20 d时,印楝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甲醇+水(体积比为55:5)中于(54±1) ℃下贮存7和14 d,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33.59%和54.45%,印楝素B的为11.96%和21.11%;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54±1) ℃下贮存7和14 d,印楝素A的降解率为82.35%和94.79%,印楝素B的为20.32%和54.75%;印楝素干粉于(54±1) ℃下贮存14 d,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降解率分别为90.15%和81.85%.在(54±1) ℃下热贮7 d,在甲醇、甲醇+水(9:1)和甲醇+印楝油(9:1)中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29.65%、44.99%和12.76%,印楝素B的分别为19.68%、25.65%和9.67%.印楝油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甲醇 水 (体积比为 55∶5) 中于 (54±1)℃下贮存 7和 14d, 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33 59%和 54 45%, 印楝素B的为 11 96%和 21 11%; 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 (54±1)℃下贮存 7和 14d, 印楝素A的降解率为 82 35%和 94 79%, 印楝素B的为 20 32%和 54 75%; 印楝素干粉于 (54±1)℃下贮存 14d, 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降解率分别为 90 15%和 81 85%。在 (54±1)℃下热贮 7d, 在甲醇、甲醇 水 ( 9∶1 ) 和甲醇 印楝油(9∶1) 中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 29 65%、44 99%和 12 76%, 印楝素B的分别为 19 68%、25 65%和 9 67%。印楝油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印楝悬浮细胞扩大培养提供依据,利用5L气升式发酵罐,以印楝悬浮细胞作种子细胞,研究接种量与通气比对印楝悬浮细胞生长和印楝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器中,印楝悬浮细胞生长和印楝素产量呈偶联型;种子细胞适宜接种量和通气比分别为60g/L和0.2vvm,在此条件下,悬浮培养基质中的pH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细胞干重和印楝素产量分别为11.41g DW/L和8.32mg/g,添加复合诱导子后48h印楝素产量最大,达94.78mg/L。  相似文献   

5.
基于SAS PROC MIXED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的稳定性,探索建立高效、科学的印楝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的分析方法,探究稳定性类型和机制。在元阳、元江、元谋,7个印楝品种、单株小区、三重复、完全随机区组、多系受粉,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质量分数,基于SAS软件PROC MIXED程序的Stability Variance,Finlay-Wilkinson,Eberhart-Russell,AMMI-1和Environmental Variance 5种模型,进行品种种子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参数估计、品种效应差异性检验和稳定性参数寻优,用Akaike信息量准则(cAIC)评价和选择最佳模型,推断稳定性类型和机制。结果表明:5种模型中Finlay-Wilkinson和AMMI-1模型的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cAIC值最小,均分别为-17.3和-5.8;7个品种的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稳定性参数大小基本一致,稳定性排序分别为Wx0423 > Wx0416 > Dhg0507 >平均木(ck)> At0515 > Ld0505 > Ww0401和平均木(ck)> Wx0416 > Wx0423 > Dhg0507 > Ld0505 > Ww0401 > At0515;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品种效应差异显著性分别为极显著(P < 0.01)和显著(P < 0.05),证明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稳定性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发生可预测的改变即动态稳定性,其遗传机制受遗传控制。Finlay-Wilkinson和AMMI-1适于印楝品种种子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分析,而Stability Variance,Eberhart-Russell,Environmental Variance模型并不适用;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稳定性均为动态稳定性,稳定性绝大部分依赖于个体缓冲性。多种模型分析基础上的稳定性综合评估更高效更科学。  相似文献   

6.
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生物活性及增效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印楝素A、印楝素B和印楝素A B(1:1,m/m)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h,拒食中浓度(antifeedant medial concentration,ARC50)分别为0.97mg/L、2.42mg/L和1.01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按质量比1:1混合后具有增效作用。印楝素A、印楝素B和印楝素A B对大菜粉蝶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h,AFC50分别为176.67mg/L、224.48mg/L和149.99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按质量比1.6:1混合后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3mg/L印楝素A和印楝素B能延缓斜纹夜娥的化蛹,降低蛹重,且印楝素B对蛹的影响高于印楝素A。1mg/L印楝素A与印楝素B能明显降低斜纹夜娥幼虫的体重,处理后3~5d,印楝素B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的影响明显高于印楝素A。  相似文献   

7.
生物农药印楝素的光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紫外光和太阳光对玻璃薄膜状印楝素萃取物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考察各种表面活性剂、光稳定剂对印楝素萃取物光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Tween-80、Span-80、CH100加速印楝素的光降解;而表面活性剂Tween-20、TX-10和CH400不影响或有利于印楝素的光稳定;稳定剂印楝油、亚麻油对印楝素的光稳定效果较差,而对氨基苯甲酸和水杨酸苯酯对印楝素的光稳定性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引种印楝国产种子的印楝素含量及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海南省种植的印楝树(Azodirochta indica A.Juss)上收获的种子中印楝素(Azadirachtin)含量为0.48%,甲醇提取物获得率为16.395,其中含印楝素2.95,国产印楝种子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ccalis)和小菜蛾(Ptutella xylostella)幼虫均有强烈的抑制生长发育作用活性,提取物馏分F3-5(含印楝素0.883%)500ppm饲喂亚洲玉米螟4-5龄幼虫造成100%畸形死亡和变成“永久性幼虫”,113ppm时也有显著效果,2%处理小菜蛾四龄幼虫也使之100%畸形死亡,试验还发现不含印楝素的其它馏分对上两种害虫也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国产印楝树皮中印楝素测试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TLC法测知引入中国种植的印楝树皮中含有印楝素;用对印楝素有典型中毒反应的菜青虫、玉米螟所做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也表明树皮提取物中含有一定量的印楝素;用HPLC法测定印楝素含量为0.65mg/g干树皮。其结果有助于直接用印楝物质作为杀虫剂及印楝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印楝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中对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做了较系统地研究,诸如温度、溶剂极性、酸碱度、抗氧剂和抗光剂等.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印楝素在pH4~6的溶液中比较稳定,而在强酸、碱、水溶液以及热甲醇溶液中分解较快.环氧化豆油有抑制印楝素热分解的作用,对氨基苯甲酸有抑制印楝素光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油菜种子成熟度对千粒重和含油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8年以德国高含油量油菜品种‘Sollux’和中国高油分自交系‘Gaoyou’杂交F1组合构建的含有282个株系的DH群体为研究材料,于油菜收获季节分别以早熟和迟熟株系达“黄熟”为标准,间隔7 d(5月19日和5月26日)进行2次取样,将所有株系按照不同初花期分成4组,分析各组材料在不同成熟度下收获种子千粒重和含油量的变化以及千粒重、含油量和初花期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油菜植株黄熟后延迟1周收割(枯熟期),千粒重平均下降约0.198 g,差异达显著(P=0.027),相当于单产减产5%左右;而油菜若在正常成熟前1周收割,亦可使千粒重极显著降低0.162 g(P=0.001),相当于减产约4%;(2)黄熟期前后1周取样对4组不同初花期材料含油量性状均未有显著影响;(3)在浙江省海宁种植环境下,油菜千粒重和初花期呈极显著负相关(r=-0.643),开花期平均相差4 d左右即可导致千粒重显著增减。  相似文献   

12.
春大豆农艺性状与品质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黑龙江省不同地区20个大豆栽培品种(系),对其农艺性状和品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生育期、苗期(Ve~R1)、鼓粒期(R5~R6)、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花期(R1~R3)、结荚期(R3~R5)、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粗细、底荚高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生育期以及苗期、结荚期、鼓粒期的日数、株高、主茎节数和结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期日数呈显著相关;籽粒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色与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颜色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辣椒果实色泽与类胡萝卜素变化的相关性,为选育高辣椒红素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方法测定不同时期辣椒果实的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结果】(1)青果期绿色、成熟期为红色的品种共分离出16种色素;青果期前合成的叶绿素和部分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转色期后下降,青果期后合成的红色、橙色和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大幅增加;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和辣椒红素含量高。(2)青果期乳白色、成熟期为红色品种共分离出12种色素,青果期色素含量较低;随着果实发育,青果期前合成的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大,青果期后合成的黄色、橙色和红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较快;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较低,辣椒红素含量较高。(3)青果期绿色、成熟期为橙色的品种共分离出14种色素;叶绿素逐渐降解,青果期前合成的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幅不大,青果期后合成的黄色和橙色类胡萝卜素含量迅速增加;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较高,没有合成辣椒红素。(4)青果期绿色、成熟期为黄色的品种共分离出9种色素;叶绿素和黄色类胡萝卜素逐渐降解,没有合成新的类胡萝卜素,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低。【结论】在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颜色类型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不同,同一类型不同品种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含量有差异;青果期为绿色、成熟期为红色的品种为选育高辣椒红素的理想材料;不同颜色辣椒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14.
黔龙1号火龙果果实鲜重动态变化及水分的需求与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黔龙1号火龙果果实的发育过程,对其全果、果肉、果皮和鳞片鲜重变化动态及果肉中水分的需求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黔龙1号火龙果果实在整个生长期鲜重的增长型呈双"S"曲线型;果实成熟时全果、果肉鲜重均达到最大值;水分支配着果实、果肉鲜重的增长;果实发育后期水分含量与增加速率最高;水分的最大效益期在花后24~29 d;黔龙1号火龙果果实成熟时,水分和干物质在果肉内占的比例最大,果皮次之,鳞片最少.  相似文献   

15.
以24年生的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在花序分离至铃铛花期、盛花期、盛花后7天和盛花后15天以间距20em进行一次性疏花疏果并定单果试验。结果表明:疏花疏果时间越早,坐果率和果实品质各项指标表现越好,以花序分离期至铃铛花期进行一次性疏花效果最为显著,其花序坐果率、单果重、着色指数、光洁度指数、果实去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6.8%、20.96%、14.44%、13.58%、4.55%、6.39%和13.87%;可滴定酸含量略高于疏果晚的处理和对照。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爱媛28’橘橙是杂交柑橘品种(Citrus nanko × C. amakusa),因其优良的果实品质,受到人们的青睐。疏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提高果实品质的技术,不仅能使果实体积明显增大,而且还能够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是,疏果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目的 本研究以枳(Poncirus trifoliata)为基砧、椪柑(Citrus reticulata)为中间砧的4年生‘爱媛28’橘橙作为试验材料,探索疏果影响果实糖酸含量变化的具体机制。 方法 在‘爱媛28’果实幼果期进行疏果,每隔半个月左右测定疏果果实与未疏果果实的横纵茎,采样并测量单果重与糖酸含量,选择糖酸含量差异明显的时期测定糖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及其对应编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疏果显著增加‘爱媛28’果实在生长中后期的横纵茎和单果重,显著加快果实柠檬酸含量的降解速度,但并未影响果实成熟时最终的柠檬酸含量;显著增加了果实的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但对果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疏果显著增强蔗糖代谢过程中的蔗糖合成酶SSⅡ(合成方向)、蔗糖合成酶SSⅠ(分解方向)、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柠檬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的胞质顺乌头酸酶(Cyt-ACO)、胞浆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疏果显著促进蔗糖代谢过程中CitSS3在早期的相对表达量和CitSPSs在所有时期的相对表达量,以及柠檬酸分解代谢过程中CitACO3CitNADP-IDH1CitACLα1/βCitGAD1CitGSs在早中期的相对表达量。结论 人工疏果主要通过增强蔗糖合成代谢过程中蔗糖磷酸合成酶的酶活来促进果实可溶性糖的积累,提高柠檬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加快柠檬酸降解,从而在提升果实品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地理变异评价及与脂肪酸成分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无患子、川滇无患子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果实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采集了我国13个省份及越南地区60株无患子优树的果实,利用索氏抽提法、气相色谱法等,测定了其表型、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等经济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各指标的变异,量化评价了综合经济性状,研究了脂肪酸变异与表型变异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不同产地无患子优树果实大部分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果皮百粒质量、种仁百粒质量、出仁率、果实侧径和亚麻酸变异系数分别达到33%、32%、29%、 29%和33%;油酸(C18:1)变异较小,仅为4%;2)利用变异较大的关键指标进行主成分权重赋值,复选出来自贵州、广西、广东和湖北的7株优树果皮百粒质量和种仁百粒质量分别比优树平均水平提高了42.86%和41.86%,优树经济性状增益明显;3)相关性分析表明,无患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出仁率、种仁百粒质量均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C18:1含量稳定,与果实相关系数较小,二十碳烯酸(C20:1)与果实性状相关性更强。研究为无患子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其生物能源、皂苷等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采收期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适宜的采收期,可为火龙果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以火龙果未熟期(花后21 d)、可采成熟期(花后28 d)、食用成熟期(花后30 d)、生理成熟期(花后33 d)的果实为试材,测定了不同采收期的火龙果及在室内达到成熟时果实的单果质量、可食率、果皮厚、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粗脂肪、粗纤维、粗蛋白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熟期、可采成熟期采收的果实色泽和品质都与食用成熟期、生理成熟期采收的果实有显著差异,即使在室温下贮藏后,仍不能达到成熟果实的品质。食用成熟期和生理成熟期两种成熟度的火龙果采收后适合鲜食,食用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长距离运输,生理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产地销售;未熟期和可采成熟期采收的果实不适合鲜食。  相似文献   

19.
低温胁迫对大豆幼苗形态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大豆苗期低温冷害频发,为了明确大豆苗期低温胁迫对籽粒产量是否有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在大豆V1 期将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幼苗置于人工气候箱进行不同温度处理,分别为6℃,10℃和25℃(对照),处理48 h 后测定叶片鲜重、子叶鲜重、茎鲜重、根系鲜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然后将幼苗转移到盆栽盆中生长,成熟期测定大豆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大豆幼苗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了不同大豆品种叶片鲜重、子叶鲜重、茎鲜重、根系鲜重及叶绿素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耐低温大豆品种‘合农60’的形态及生理指标降低幅度要低于低温敏感型大豆品种‘黑农48’。苗期低温胁迫未显著降低耐低温大豆品种‘合农60’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及籽粒产量,但显著降低了低温敏感型大豆‘黑农48’的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及籽粒产量。研究得出结论为苗期大豆低温胁迫不利于大豆籽粒产量形成,显著降低低温敏感品种大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外援复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骏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关系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可改善果实品质的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新疆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选用6 a生密植骏枣为对象,以超敏蛋白、亚精胺、水杨酸、DA-6为材料进行复配3个配方,调查分析喷施对叶片与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 通过外援亚精胺、水杨酸和DA-6复混试剂的应用,显著增强源叶的供应能力,减缓了库果的生长速度。在骏枣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期源叶、库果之间的IAA比值较对照提高了183.0%,单果重和产量分别较CK提高了27.69%和25.18%。超敏蛋白或水杨酸与亚精胺和DA-6的组合均显著提高了骏枣叶片从白熟到成熟期ZR的含量,ZR的叶果比能持续维持在1.37以上的高水平。30 mg/L的DA-6是提升骏枣叶片后期营养供应能力的核心物质之一。结论 在枣树坐果后喷施0.25 mmol/L水杨酸与0.1 mmol/L亚精胺和 30 mg/L DA-6的混合试剂,可解决骏枣因前期生长过快,后期营养不足致使干物质积累不够,果实不饱满、抗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