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重庆市松褐天牛引诱剂对比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国内常见的几种天牛引诱剂在重庆地区对松褐天牛的引诱效果。[方法]田间试验始于松褐天牛羽化初期至羽化结束,共设置5个处理(4个引诱剂,清水为对照),研究不同引诱剂对重庆市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结果]4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均有一定引诱效果。引诱剂HYP-SH的引诱效果最佳,引诱活性平均为12.20头/诱捕器;引诱剂ZGHC和A-3引诱活性平均为8.80头/诱捕器和8.00头/诱捕器;FJ-Ma-05的引诱效果最弱,平均为4.80头/诱捕器;引诱剂HYP-SH各月份的引诱活性均高于其他药剂。根据松褐天牛的种群变化规律和诱捕的松褐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可知,6、7月是松褐天牛防治的最佳时期。[结论]4种引诱剂中以引诱剂HYP-SH对松褐天牛成虫的引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HYP-SH、M-99、A-3、FJ-MA-02等4种引诱剂对湖北宜昌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4种引诱剂对松墨天牛成虫均有一定的诱捕能力,且诱捕进度基本一致,诱集高峰为5月至6月上旬;M-99的诱集量显著高于其他引诱剂。  相似文献   

3.
松褐天牛引诱剂林间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庆地区进行的不同引诱剂对松褐天牛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3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引诱剂M-99的效果最好,引诱活性平均为46.60头/诱捕器;引诱剂A-3引诱活性平均为37.00头/诱捕器;FJ-Ma-05最弱,平均为16.20头/诱捕器;且引诱剂M-99在6—7月的引诱活性均高于其他药剂。根据试验中松褐天牛的种群变化规律可知,6—7月是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4.
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成虫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庆市进行不同引诱剂对松褐天牛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2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引诱剂A-3的效果最好,且引诱剂A-3在6、7、8月的引诱效果好于M-99。根据松褐天牛的诱捕量和松褐天牛雌成虫孕卵量,6、7月是松褐天牛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生产上松墨天牛诱捕优化技术,于2013年和2014年在福建省安溪县开展了不同诱捕器和引诱剂组合(农林大APF-Ⅰ型引诱剂及其诱捕器、福建省L型引诱剂及其L型诱捕器)诱捕松墨天牛成虫试验,比较诱获的松墨天牛数量,并抽取部分虫体进行解剖,分析其携带的寄生性线虫及雌成虫的怀卵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诱捕器引诱剂4种组合2 a间诱捕的松墨天牛总数量有极显著差异。农林大APF-Ⅰ型引诱剂及其诱捕器诱获的天牛数量最多,雌雄比最大;福建省L型引诱剂及其L型诱捕器组合诱获的天牛数量最少,雌雄比最低。在诱捕器相同的情况下,APF-Ⅰ型引诱剂的诱捕效果极显著优于L型引诱剂,且前者诱捕天牛的雌雄比高于后者。在引诱剂相同的情况下,农林大诱捕器与福建省L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差异不显著,且两者诱捕的天牛雌雄比差别不大。APF-Ⅰ型引诱剂引诱的天牛成虫寄生性线虫携带率高于L型引诱剂,但2种引诱剂引诱的松墨天牛雌成虫平均怀卵量差异不大,因此生产上应优先推广APF-Ⅰ型引诱剂。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畹町林区松墨天牛诱捕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林间试验比较了不同引诱剂在云南省畹町林区引诱松墨天牛成虫的效果。结果显示,使用引诱剂I时每个诱捕器平均可捕获15头成虫,使用引诱剂II时每个诱捕器平均可捕获天牛成虫2头,使用引诱剂III的效果与引诱剂II相当。在林区不同方位的诱捕试验结果显示,松墨天牛成虫在不同方位的发生程度表现为西>北>东>南。在畹町林区,松墨天牛成虫的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8月底。诱捕的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比率为31.1%,其中雌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比率达到34.8%。  相似文献   

7.
松墨天牛引诱剂的筛选及其引诱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阐明寄主挥发物与松墨天牛补充营养阶段行为的关系,根据其健康寄主树木挥发成分的GC-MS分析结果,选取α-蒎烯、β-蒎烯等7种单萜和2种倍半萜,配制了7种引诱剂,并进行了林间引诱试验.结果表明:7种引诱剂对松墨天牛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诱捕的成虫数量呈现动态的时序变化,而雌雄成虫的种群数量交替变化.其中以α-蒎烯和β-蒎烯为主剂、乙醇为辅助剂的FA01的引诱效果最佳,引诱率明显高其余6种引诱剂,单萜、倍半萜混合配制的引诱剂FA04、FA07及FA06的诱捕数量显著多于单萜配制的FA03和FA05的诱捕数量;撞板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优于漏斗型诱捕器,诱捕数量为后者的近2倍;释放速率为300mg/d的诱芯明显多于释放速率为150mg/d诱芯的诱捕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不同诱捕器和引诱剂对红缘天牛的诱捕效果,2015—2016年在陕西佳县枣园,利用4种诱捕器和4种引诱剂进行了红缘天牛成虫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种诱捕器日均诱捕数量从高到低顺序为漏斗诱捕器十字诱捕器挡板诱捕器船式诱捕器,其中,漏斗诱捕器诱捕红缘天牛日均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诱捕器(P0.05),十字诱捕器和挡板诱捕器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船式诱捕器诱捕红缘天牛日均数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诱捕器(P0.05)。说明漏斗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好,船式诱捕器效果最差。4种引诱剂均诱捕到了红缘天牛成虫,日均诱捕数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引诱剂A引诱剂D引诱剂B引诱剂C,引诱剂A日均诱捕数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引诱剂(P0.05),引诱剂B和引诱剂D之间诱捕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漏斗诱捕器适合诱捕红缘天牛成虫,4种引诱剂均具有诱捕效果,引诱剂A诱捕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红缘天牛田间监测和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进行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以及绿色防控,从引诱剂信息素成分配比、缓释载体类型、诱捕器结构以及诱捕器悬挂高度等方面测试比较了松墨天牛引诱剂与诱捕器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松节油36 mL+乙醇18 mL+乙醛6 mL+2-十一烷氧基-1-乙醇0.06 m L引诱剂的引诱效果最好;3种缓释载体持效期都在60 d以上,聚乙烯缓释袋缓释载体的持效期最长;与其他几种诱捕器相比,英格尔生产Ⅰ型诱捕器的诱虫数量最多,且差异显著(P<0.05);有涂层的诱捕器诱虫数量明显增加;当诱捕器悬挂高度距离地面2 m时,引诱效果最佳。本试验筛选出适合闽南地区的引诱剂与诱捕器以及科学使用方法,建议进一步进行林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几种诱捕松墨天牛方法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浙江省新昌县 ,对几种诱捕松墨天牛方法的诱捕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改进型引诱剂的诱捕效果与其他方法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诱捕效果依次是改进型引诱剂、M 引诱剂、松诱木和灯光引诱。改进型引诱剂诱捕效果最佳 ,每个诱捕器平均诱捕松墨天牛达 1 1 1头。引诱剂诱捕效果好 ,使用方便安全 ,宜大面积推广应用。表 3参 4  相似文献   

11.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我国的一种本土蛀干害虫,是重大外来入侵病害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通过对低温驯化条件下的松墨天牛进行试验,可以预测松墨天牛受低温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分布变化。选取山东烟台的松墨天牛越冬幼虫为研究对象,选取4~5龄松墨天牛健康幼虫,对其进行4个温度梯度(0、-5、-15、-20℃)和10个时间梯度(0.5、1、2、3、4、6、12h和1、7、32d)的低温暴露处理,通过SPSS22.0软件中的Probit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得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LT50)和低温99%致死温度(LLT99)。统计我国46个气象站点1月份的平均气温作为气象参数,利用软件生成等温线,并利用Arcgis10.2.2软件以LLT50、LLT99为界限,通过统计分析、制图,预测出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松墨天牛的高度适生区、中度适生区和非适生区。明确了松墨天牛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具有向高纬度地区扩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球孢白僵菌无纺布菌剂与引诱剂联合防治松褐天牛初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宣城地区利用引诱剂(M99-1)诱捕松褐天牛成虫, 结果表明,7月12-8月1是松褐天牛的危害高峰期.使用不同诱集方法与球孢白僵菌无纺布菌条联合应用,通过多指标分析显示,白僵菌对松褐天牛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中以诱芯与白僵菌无纺布菌条联合使用的效果最佳:感染率52.1%,刻槽抑制率39.13%,寿命抑制率40.1%,侵入孔数下降7.75%,幼虫数下降12.43%.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枯死木内松褐天牛成虫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方法]采用绿色威雷、吡虫啉、噻虫啉和清水处理林间枯死木,测定其对松褐天牛成虫的致死力及对松褐天牛成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绿色威雷对松褐天牛成虫的致死力最大,且对成虫取食量的抑制作用也最强,其次是噻虫啉和吡虫啉,清水效果最差,成虫的取食量也最大,但这4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试验结果为有效防控林间枯死木内松褐天牛成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温湿度对松墨天牛越冬幼虫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松墨天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森林害虫,还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者。不同温湿度条件对松墨天牛寿命有较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相对湿度为40%时,在25℃的寿命要长于30℃时的寿命,在30℃的羽化率(20.6±4.9)%和25℃的羽化率(14.8±4.3)%无显著差异;当温度为25℃时,相对湿度90%的寿命要长于相对湿度40%的寿命,相对湿度40%的羽化率(14.8±4.3)%和相对湿度90%的羽化率(24.0±4.9)%差异不显著,说明高湿可以增加越冬幼虫的羽化率。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继代移殖对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与毒力的相关性,以筛选得到的高毒力菌株B5、 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为出发菌株,通过连续接种松墨天牛幼虫获得H1、H2、H3、H4继代移殖菌株,而连续在PPDA培养基上转接,获得R1、R2、R3和R4继代移殖菌株。分别对各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进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与毒力测定,并将每种酶活性与相应菌株对松墨天牛的半致死时间(LT50)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随着各菌株对松墨天牛的毒力逐代下降,其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也逐代降低;来源于松墨天牛的B5、BXS、B11菌株通过松墨天牛幼虫继代移殖后随着毒力逐代提高,3种酶活性也逐代上升,但来源于松毛虫的BZ菌株逐代之间3种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彼此间的LT50与3种酶活性间均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