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散黑穗病(Ustilago tritici)近年来在我县回升很快。1989年,仅个别地块零星发生,病穗率仅占0.25%,最高0.75%;1990年,发生面积为0.9万亩,平均发病田病穗率为0.41%,最高达1%。今年,据调查:发生面积为38万亩,病田率达100%,病穗率为0.57%;发病较重的地块,病穗率为3.4%;发病最重的地块,病穗率达15.8%以上。全县种植的  相似文献   

2.
一、发生动态据1949~1989年统计资料分析,自1949~1963年河北省小麦黑穗(粉)病常年发生面积700万亩左右。小麦散黑穗病穗率一般1~3%,高的10%以上;小麦秆黑粉病株率一般5~20%,严重地块达60~80%。经过大力推广石家庄407、石家庄54、丰产5号、农大187等品种,以及推广赛力散,西力生等药剂拌种,到1964年基本控制了小麦黑穗(粉)病的危害。随着汞制剂禁用和药剂拌种面积减少,70年代初小麦黑穗(粉)病再度回升,1973~1979年发生面积在近400万亩。进入80年代,每年都有局部地区流行成灾,1981~1983年,每  相似文献   

3.
2003年楚州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淮安市楚州区种植小麦66万亩(其中温麦6号约25万亩,温麦8号、淮麦18、淮麦20、豫麦34各约10万亩,其他品种为扬麦、3039等)。据本区植保站调查,虽然2003年防治面积和防治力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但小麦赤霉病在本区仍然达到大流行程度。现对其流行概况和原因简要总结分析如下。1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及防治概况据调查,全区平均病穗率54.5%(1.8%~100%),平均病指43.1(0.3~96.7),平均产量损失37.1%,其中主要以温麦品种发病最为严重,全区近6万亩绝收。而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商品性降低的间接损失更难以估量,为本区植保站自1963年有记载以来病害…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通县种植小麦60万亩.近几年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不断上升。据调查,1986—1990年,全县平均病穗率在0.05—0.07%之间,但1990年病穗率平均为0.10%,最高为0.45%,1991年为0.51%,最高为1.25%,1992年上升到1.22%,最高病穗率达5.48%。在调查中还发现,“农大146”、“京411”和“京437”等品种发病较重。在较干旱的田块和地头病株率较高。应尽快建立无病良种田,选留无病良种和采取药剂拌种等措  相似文献   

5.
我省每年种植小麦2000~3000万亩。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小麦腥、散黑穗病回升较快,发病率一般在6~20%,个别地方发病率高达30%以上,据初步统计,每年约减产小麦1.5~3亿公斤,影响小麦质量,降低农民收入.一、发生动态据我省1949~1959年统计资料分析,当时每年小麦播种面积在1200万亩左右,而小麦腥、散黑穗病每年发生面积700~1000万亩,其中,腥黑穗发病率5~20%,严重的达30%以  相似文献   

6.
沂水小麦赤霉病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37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8.8%,病穗率一般为45%~60%,个别地块达80%以上。受病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25.9%,损失严重。一、发生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充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51万亩,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7.
1998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城口县大面积发生。据当地7月下旬的调查资料,全县平均黑穗株率约为3%。其中,个别乡超过30%。估计全县198年累计发生面积4~6万亩,玉米产量损失150~200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50~200万元。一、造成玉米丝黑穗病19...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自1992年以来在我区发生有加重趋势。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达1.8万hm2,占全区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0%;病穗率一般为50%~70%,沿湖和低洼田块病穗率达90%以上。据测定,千粒重平均下降26.8%,预计产量损失可达23625t,...  相似文献   

9.
王贺军 《植物保护》1988,14(4):55-55
1987年邯郸地区小麦黑穗病发生73.43万亩,其中腥黑穗病发生5500亩;邢台地区发生47.70万亩,其中秆黑粉占2.35万亩,个别地块损失严重。沙河市孔庄乡南沟村5500亩小麦全部发病,病株率在10%以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常年种植水稻4600多万亩,以杂交稻为主,占水稻面积的91.3%。稻瘟病为本地水稻的重要病害,近几年发病面积不断扩大,由1989年的238.7万亩,扩大到1992年的683.5万亩;发病县由1989年的21个,到1992年已增至123个,危害损失由1989年的0.38亿公斤,增加到1992年的0.83亿公斤。稻瘟病已成为制约我省稻谷生产的重要因素,需要加强防治,现提出如下对策,供  相似文献   

11.
小麦梭条花叶病(WSSMV)是春季小麦田中见病较早的一种新发生的土传病毒病。在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西起四川、陕西,东至江浙和山东一带均有分布,危害逐年扩大。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七十年代初为零星发病,没有引起重视,1975年发生5.4万亩,1977年扩大12万亩,到八十年代,历年均发生15—20万亩,一般田减产20—40%,最高田减产70—80%。特别是1991年发病35万亩,造成损失的有17万亩,绝收的有5万亩。1970—1991年累计发生面积210万亩,综合防治面积15万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地区早玉米生产中威胁最大的一种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地影响玉米产量.如1974年上半年全地区发病面积达5.9万亩,占玉米病虫发生总面积的15.5%,损失粮食28.4万公斤,占玉米病虫害总损失量的29.1%,占玉米病害总损失的82.4%.根据尿素溶液对玉米丝黑穗病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报道,1984—1986年我们在自治区植保总站、地区科委、地区植保站的支持下,作了用尿素作种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试验.并在小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扩至大田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区是稻瘟病常年发生流行地区。病害发生程度,主要受品种抗性及气候条件的制约.1989年,武陵山区大部分主栽品种如汕优63、D 优63、V 优63、V 优64等丧失抗瘟性,稻瘟病猖獗流行,发病面积254.6万亩,占该地区稻田面积的47.1%,稻谷损失7731.46万公斤,其中黔江地区发病面积81万亩,占稻田面积的69.2%,稻谷损失1 440.8万公斤.为了尽快选出抗病高产的杂优水稻组合及制种亲本材料,为今后品种的布局和稻瘟病的综合治理提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中期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穗期赤霉病是涪陵地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流行频率增高,为害逐年加重,1975年病害流行,全区发病面积14万余亩,约占当年小麦面积的10%,损失小麦328万斤;1977年病害再度流行,全区发病面积达76万余亩,占当年小麦面积的32.4%,损失2700万斤,平均每亩减产23.3%。 为给小麦赤霉病的中期预测提供依据,近几年来,我们在我校农场与涪陵县世忠公社设置预测圃,预测大田时对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小麦扬花期、田间稻茬带菌量动态、空中孢子的消长情况、病害的始病期、流行程度以及病害对小麦的影  相似文献   

15.
1989年东阳市植检站针对全市水稻细条病大发生的情况,开展了水稻细条病综合治理防治试验,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实行种子消毒,秧田保护,结合药剂大田防治等检疫和防治技术配套措施,试验结果认为是行之有效的。1990年抓点带面取得初步成绩,1991以卢宅为基点,9个区镇为毛点,示范面积7824亩,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早晚稻综合防治,使发病面积减少,为害程度减轻。防治区比非防治区病叶率下降71.3%,病情指数下降75.5%,产量增加19.4%,全市共挽回粮食损失604.58万公斤,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通县近几年小麦散黑穗病发生不断上升,1992年平均病穗率达到1.22%。对此县政府、农业局于1992年秋播麦时,采取措施,作了大量工作,经一年时间,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所采用的主要措施:1 选用丰产耐抗病良种主要种植农大146、京437等,将不抗病的京437从4万多亩,压低到2万亩,基本淘汰了农大146品种。2 药剂拌种去秋全县共药剂拌种59.2万  相似文献   

17.
金惠生 《植物保护》1982,8(3):10-10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区春玉米的主要病害。1978年起,我们组织力量,协作攻关,积极开展了综合防治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81年全区综合防治面积达46万亩,发病株率全区平均1.27%,四年累计共保产玉米2431万多斤,价值218万多元。基本上控制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主要体会如下: 一、建立组织,协作攻关,掌握规律,办好样板。1978年初,成立了地区防治玉米  相似文献   

18.
芝麻茎点枯病 Macrophmina phaseoli是我县芝麻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发生和为害日趋严重,据县粮油站资料,1987年该病平均发病率为6.015%,1988年上升为23.03%,增加了3.83倍;发病面积由1985年的2000亩增加到1989年的7000余亩;平均单产由1985年的43.5公斤减至1989年的26公斤,减  相似文献   

19.
洛阳地区小麦秆黑粉病历年病株率平均在1%左右。1980年以来,危害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全区发生4.65万亩,1984年发生11.5万亩,1987年上升到59.44万亩。一般病株率在10%左右,严重者40—50%,个别地块高达80%以上。损失小麦1189万公斤。分析其危害加重原因是:(1)土壤菌源积累量大。小麦秆黑粉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为主,且病菌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  相似文献   

20.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风  马群 《中国植保导刊》2003,23(11):13-14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除受小麦品种、稻桩带菌率影响外,主要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的雨日、雨量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安徽省1975~2003年的28a中,中等偏上发生的年份为8a(1975、1976、1977、1985、1990、1998、2002、2003年),占28.6%。2003年小麦赤霉病在全省大部麦区大面积严重流行,发病面积达100万hm2,且田间发病早、持续时间长、病穗率高。六安、蚌埠病穗率加权平均分别为52.5%、41.04%,最高病穗率达100%。全省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初步测算,全省小麦受赤霉病为害的损失达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