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化景观传承视角下的村落空间特色认知与利用,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绍兴市龙尾山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其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提出文化景观传承视角下村落空间优化的总体思路与规划策略,并对入口类空间、街道类空间、场所节点类空间等三类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为水网地区村落空间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供村民公共交往的空间,体现村落的整体风貌,是社会形态与人际关系的代表,其蕴含着村落演变发展的历史文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公共空间的形式发展巨大改变,这导致传统村落自然的特质不断消失,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接下来,本文就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过程,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形态演变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曲靖基础地理数据支持下,对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形态演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经形态历了传统均质向异质异构的演变,演变成环境主导型、效益主导型、综合发展型村落;表现出形态特征空间分异明显,形态结构时间差异显著。旨在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构建环境主导区、效益主导区、综合发展区三大乡村聚落区块布局形态。  相似文献   

4.
以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孔雀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方法,并参考土地利用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等,解析该地区的空间格局特征,同时探讨孔雀河流域绿洲乡村聚落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孔雀河流域地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独院和小型聚落占主体;孔雀河流域村落集聚态势,呈现出"北南密,中部疏"的空间格局特征。(2)孔雀河流域聚落规模设有差异,呈现出全局低值集聚的冷点区;孔雀河流域聚落斑块形态不规则,但破碎化不明显。(3)研究区自然因素呈现出"邻河邻路低高程低坡度"特征,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区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它是人口规模、农业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系等人文和社会因素也是农村居民点发展和空间演变的主要推动力。本研究结果对在乡村振兴策略背景下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更进一步了解在不同发展程度与水平的人地关系和演变规律,对优化孔雀河流域村落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6.
上海郊区村落具有江南水乡传统空间与景观特征,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又为其烙下时代印记。本文基于调研分析,归纳出上海郊区村落路网的4种典型形态,即带状路网、枝状路网、网状路网、环状路网。并从环境、经济、社会及交通环境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因素。最后通过考证历史变迁,探讨村落路网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彰显着中华民族聚落发展历程,承载着先祖的思想和智慧,是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在村落物化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理念等方面的体现。山东省传统村落蕴含着孝、敬、仁、和、义、礼等儒家伦理思想,因地制宜、负阴抱阳、天人和合的建筑理念,鲜活的历史文化价值,儒教齐家、诗书治世的家族文化风尚等。其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价值极高。调查研究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发掘其文化内涵与价值,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建筑聚落在聚落形态、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空间环境上具有独特特征,但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建筑景观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以河南省巩义市明月村为例,通过对其建筑聚落特征的具体分析,认为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有机更新的关键在于激发景观特色与景观活力,并从物质空间优化和文化意识引导两方面提出豫西山地传统建筑聚落景观有机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11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的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形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两个高密度区。外在因素方面,山区带来的空间阻隔效应、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分别是维持传统村落生存和导致传统村落消亡的主导因素;内在因素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选址、演变和延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借助数理统计、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浙江省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村落优势发掘、多元化发展道路。结果表明,国家森林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集中在浙中浙南,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浙北浙东区域;相较文化景观,浙江省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以自然风光为主,村落的生态优势更容易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国家森林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在分布上均呈集聚特征,且分别为集聚轴向延伸和小范围点状集聚的空间格局;村落空间分布驱动因素及影响力不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经济因素相关性最强,自然因素与国家森林乡村分布影响相较更显著,各因素对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均具有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吴雨浓  张纵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657-9659,9666
以务川仡佬族古村落为例,运用聚落地理学相关理论路线,从聚落的地理人文环境、分布形态、内部结构及聚落的特征方面,对特殊地域下具有深厚文化特异性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进行探析,以期对这一古老的传统文明在景观方面给予继承、发扬与保护,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方法】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变化,以及传统公共空间的布局特点,归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结果、结论】得出当前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的原则,也要继承与运用传统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将公共空间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采取一定的文化传承措施。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运用,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扬与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并对以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改善古村落的人居环境这一部分.我国幅员辽阔,村落相较于城镇占据了更大的比重,古村落的人居环境研究更是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古村落的结构分析、生态资源整合等.该文结合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的实际案例,在其现状的基础上去研究其人居环境将如何改善,为古村落人居环境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梅州是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世界客家文化的中心.客家文化承载着客家人的希望与追求,展示了客家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经济到文化的综合成果.客家人聚落地的选址与规划,围龙屋的设计、营造及其对园林元素的糅和应用,凸显了梅州园林明显的客家文化生态特性,体现出浓厚的客家文化特质和内涵,为人类居住文化和园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探析客家文化及其传统聚落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梅州园林与客家文化融合发展的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黑井古镇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个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的小镇,但它曾经是云南最重要的产盐地。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黑井古镇的建筑景观是黑井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该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黑井古镇的民居、寺庙、牌坊、盐井、桥梁等建筑景观进行研究,研究得出黑井建筑景观具有布局依山就势、用材独特、富含独特浓郁的文化内涵、多种建筑风格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古村落旅游受到广泛关注。古村落文化的活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增加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内涵, 推动上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上甘棠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活化文化灵魂、唤 醒文化记忆、激发文化活力、重塑文化价值、丰富文化体验等几个方面提出上甘棠文化活化的建 议。  相似文献   

17.
村庄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层面,采用Delphi法结合yaahp软件,分析村庄聚落空间形态优化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强度。结论表明:经济因子政策因子社会因子自然因子文化因子,并归纳形成改建、扩建、重建、消失4种村庄聚落空间优化模式;从中观层面,研究村庄聚落空间优化后形成的带状延伸聚落和块状集聚聚落的空间布局特征;从微观层面,总结村庄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提出从庭院、街巷、休闲、生产空间4个角度营造村庄聚落空间的一般方法。通过对3个不同层面的研究,构建起村庄聚落空间研究体系,促进村庄聚落空间形态特色的保持与延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变化日新月异,传统乡村景观的变迁乃至衰退现象日趋严重,通过了解传统古村落乡村景观的变化与保护现状为乡村景观发展规划指明方向。【方法/过程】选择闽西山区的历史文化古村落芷溪村为研究对象,结合走访调查结果,探究乡村景观的变迁与保护,重点分析景观变迁的过程和特点,系统阐述该村现阶段的保护利用现状和衰退原因,提出发展建议。【结果/结论】芷溪村乡村景观变迁主要表现在:自然与生态遭受破坏;传统人文景观与意境正在散失;非物质文化景观与表现载体受到冲击。由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乡村人口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转型、乡村发展自发性和人们观念变化等是乡村景观变迁的主要原因。当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需着重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注重乡村人文景观的保留与重构;要提高公众参与和保护意识;发挥古村落景观优势,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9.
陈琴  李俊  张述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18-15520
针对空心古镇现象,指出其是城市化发展及欲望驱使演变的结果,分析了古镇空心化存在的使古镇自然、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严重阻碍古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基于文化再生的内涵及理念,在文化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应用上,构建了古镇实心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从古镇场景再现、文化感悟、文化推广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这一模式。以重庆市主城区西部的走马古镇为例探讨了古镇旅游开发的实践,强调从格局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整治、古镇保护与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再现走马场景,感悟并推广走马文化,并注重以历史文化遗产为素材构思旅游产品主题,提出古镇实心化开发的模式,实现文化遗产再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云南建水团山古村地理、历史、现状的调查,从村落选址、民居建筑、汉彝相容的文化、图腾崇拜、"百忍"宗族文化和田园乡土文化等方面分析团山古村的物态景观环境和文化景观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