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庭坚与双井茶江苏省丰县文化馆侯杰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他出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人称...  相似文献   

2.
薛逢诗歌在唐代诗人中算不上大家和名家,但也算独具面目的一个。薛逢诗歌艺术看似不名一状,难测其端:诗歌风格豪放与英逸交错,诗歌感情基调沉郁与雄浑间杂,诗歌语言浅俗与精警并存。而在其思想和心态表达上:盛世理想主义情怀中渗透衰世感伤,关中士族辉煌自傲中渗透没落烙印,岁月人生反复感慨中渗透个人忧愤。从中可见盛唐的理想主义、中唐的通俗化向晚唐的怀古伤今倾向的转变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薛逢的诗歌艺术形式和思想心态是盛中唐向晚唐过渡的标本,也是时代由盛而衰和诗歌变向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长诗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执著追求进步政治理想、毫不妥协地进行斗争、热爱和忠于自己祖国等方面表现了屈原的人格美,其意义在于唤起麻木灵魂的警醒与自觉,培养人们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5.
清朝从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至宣统(溥仪)及慈禧太后的十几位皇帝中,论嗜茶者,首当堪称乾隆皇帝了.他一生酷爱饮茶,特别是到了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在她85岁谕示群臣不能超过祖父康熙大帝在位61年的主动让位时,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这位太上皇却幽默感慨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一语道出了他对茶的深邃情缘.他有生之年,品遍天下名茶,鉴遍天下名泉,咏颂了历代君王最多茶诗文,又居于历代君王最长寿,真可谓嗜茶终生了.  相似文献   

6.
李白游仙诗充满着对君主求仙的歌颂与反对、遇仙与求仙、反对君主求仙但却对自己的求仙行为表示肯定等相互矛盾的主题。其原因在于文学传统的影响、诗人个人的理想与性格及残酷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7.
耕读生活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理想,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真正地实践了这种耕读,成为耕读文化的代表者。但是陶渊明并非一位整日"飘飘然"的淡泊恬静之士,而是一位也有彷徨、有纠结、有激情、有哀惧的有情之人。他的生命意识的主流是追求本真,委运自然。他有着不慕荣利、任性自然的本真追求;追寻爱情、患得患失的恋爱情怀;心处两端、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志不获骋、病困交加的悲忧感慨;纵浪大化、不喜不惧的哲学思索。  相似文献   

8.
席勒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于 1795年写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是其对文艺理论的杰出贡献。因为它首次从理论的意义上阐明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和理想,指出了二者统一的可能性。在历史上,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特征的文学现象自古就有,但从理论的意义上对它们进行研究却是近代的事情,而席勒就是全面进行这一研究的第一人。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他从诗人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所遵循的不同原则的角度将文学分成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两类,他认为前者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山水景观题咏诗是郭祥正诗歌内容的重要特色,也是其诗歌创作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山水情结不仅以个人际遇为基础,更因其特殊的秉性而勃发成篇。通过对郭祥正钟情山水创作的原因的深入研究,诗人不羡纷华的处世之道、散漫自适的游士心态和坎坷人生与孤独意识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0.
梁南诗歌重铸时代功利性的努力邢海珍诗人梁南的人生旅程总是紧紧地与政治的风风雨雨扭结在_起,他的所有痛苦和欢乐都几乎无可置疑地来自时代的政治土壤。他的诗歌创作,特别注重时代功利的强度,通过抒写诗意的政治情怀,以高度的参与意识来表达自己积极用世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知滁期间建三亭:醉翁亭、丰乐亭和醒心亭,留三记:自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嘱曾巩作《醒心亭记》。欧阳修自号"醉翁",戏笔抒怀,自乐其乐;恪守知州之责,正论言志,与民同乐;借曾巩之笔以自醒自警,并彰显儒学宗师的自信自励。合而观之,"三亭三记"遵循"建亭—作文"的相同模式,建构了欧阳修醉翁、太守、儒学宗师"三位一体"的人格形象,反映了欧阳修贬滁期间思想的变化和深化,是其践行儒家"与民同乐"政治教化的文化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12.
放逐理想,顺应现实是池莉小说创作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池莉小说中的人物面对种种生存困境不是选择反抗和超越,而是选择顺应和妥协。这使她的小说缺乏真正意义的悲剧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仅仅停留在平和温情的世俗关怀层面。  相似文献   

13.
《史记.酷吏列传》体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他透过当时的社会现实,看到了酷吏及酷吏制产生的历史根源及时代必然性,并对其作出了较为客观地评价。在肯定酷吏及酷吏制存在的同时,对酷吏所施行的严刑峻法及汉武帝倚重酷吏实行酷吏制统治也进行了严厉批判和无情鞭挞。酷吏及酷吏制让司马迁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困惑之中。正是这种无法消解和不能自拔的矛盾心理,才为其作品赋予了异常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陆游曾经先后两次履职江西,并且在其宦赣期间,共创作了近两百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陆游对江西地区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文风情进行了大量精彩的书写,为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江西形象,从而为我们认识和品味江西的地域风采开拓了一条文学的途径,也为我们了解陆游宦赣期间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张履祥是清初著名学者,他一生都在乡村读书治学,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关心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风俗人心。他提出“保聚之法”以促进乡村和谐与稳定;作《丧祭杂说》,意在移风易俗。他的乡村自治和变易风俗思想即使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历代学者都曾对孔子之礼作过探讨,但是在当代学者的的论述中,却显得凌乱与语焉不详。本文从礼产生的本源入手,认为礼除了原义之外,还应注意其引申义即圣人制作。孔子之礼正是通过"圣人作则",来表达其政治理想,本意在于通过制度来限制在位者的权利,与专制无关。  相似文献   

17.
古今学界普遍认为,贾谊被贬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为庸臣所排挤。事实上,贾谊被贬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不成熟使他提出的"积极多为"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君民俱欲"清静无为"的客观形势相违背,因此,其言论不为执政者所接受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此外,文章还论述了后人对贾谊被贬原因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1957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是张舜徽先生的一部未刊稿。该书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它是张先生在新的时代,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学术成果,不仅对研究张先生的学术思想有所裨益,对后世探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史学史、学术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祖尔东·萨比尔在当代维吾尔族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他的中短篇小说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维吾尔族各个层面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还勾勒出维吾尔族日新月异的生活变迁,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本民族生活变迁的探索。本文从政治生活、婚恋生活和农村生活等三个方面对祖尔东·萨比尔的小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