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牌坊是一种中国独有的建筑符号,文化内涵丰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积聚着徽州审美文化意蕴美和传统形式美。徽州牌坊凝聚着徽州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与装饰艺术,用独特的建筑艺术传递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反应了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呈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及其徽州人独特的艺术审美方式,同时也表现了特有的建筑艺术价值。从意蕴与形式的角度对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分析,赋予了徽州牌坊本身不一样的意义,凸显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佳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134-134
本文从贞节牌坊、三从四德、宗族和宋明理学4个方面阐述了古微州妇女社会地位地下,从思想到行为都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相似文献   

3.
民间会社作为一种基层社会中的自设性和自愿性组织,在传统中国社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相对封闭、较少受到政府约束的徽州,会社更为普遍.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族制度等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徽州会社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以便更好的了解徽州会社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夏晓慧 《农业考古》2016,(4):251-255
明清时代,是徽州地区得到开发的关键阶段,徽商崛起,宗族繁荣。其尚俭之风更是盛行,表现在衣食、婚假、丧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族组织内部制定族规家法约束族人崇检戒奢,以勤俭持家;徽商则艰苦创业,以勤俭致富。这源于徽州粮食不足的自然条件,同时也是人文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宗族既是族内秩序的构建者,也是维系村落秩序的主体和重要力量。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精英通过编撰族谱、制定祭祀规则、推行礼俗教化、实施经济救助等措施,积极推动宗族组织化进程,维持村落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村落社会实际权力的掌控者。位于祁门十一都的祁东吴氏宗族通过宗族秩序的构建和完善,提升了吴氏宗族在村落社会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徽州的佃仆制是徽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祁门三四都汪家坦黄氏文书》及相关材料,对汪家坦黄氏这个具有佃仆身份的宗族进行个案研究,梳理该宗族在清代中期经济发展、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的过程,揭示出以往佃仆制研究中不曾注意的面相,以期深化我们对清代徽州佃仆及其家庭、宗族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黟县宏村万氏宗族遗存了将近三百份的万氏宗族文书,时间跨度达268年,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万氏宗族迁徙至宏村的历史片断以及与主姓的经济互动。黟县宏村万氏遗留文书显示徽州人口异姓之间的本土迁徙现象在清朝早期就已经出现,揭示了清中期之前徽州宗族统治的增强并不能掩盖住徽州宗族内部松解问题——村庄地缘性在逐渐消解着,村庄的社会性在逐渐形成中。然而对于迁徙到异姓村庄的庶小宗族来讲,面对强宗大族仍然要在精神与物质层面上向大宗看齐,否则就会沦为佃仆或者被驱逐。  相似文献   

8.
徽州古祠堂是徽派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文章用对比的方法对徽州祠堂与徽州民居的关系进得了探讨,分析徽州祠堂的园林建筑特点、空间布局特色,兼论及徽州祠堂在装饰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徽州祠堂与徽州传统建筑既一致又有所区别的联系,对当代建筑的区域整体化依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州的水旱灾害与粮食种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旱灾害是徽州地区发生最为频繁的灾害种类,文章通过对水旱灾害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地理环境、种植时令与种植结构的总结以及当地长期以来针对水旱灾害的种植结构与耕作制度的调适措施的总结与剖析,对明清以来徽州地区灾害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徽州传统聚落建设的系统理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明海  杨洁  周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105-16108
结合当代中国城乡规划的现实需求,应用系统理论研究徽州传统聚落,通过实地调研、图像定位、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宏村传统聚落建设的生态设计、建造环境、风水勘察、经济运作的现代价值作出理性探讨,重点剖析宏村先民在自然环境利用和社会心理影响渗透村落规划上的实践,试图重新总结和梳理传统聚落选址规划与涵盖文化、经济、管理在内的整体系统设计方面的经验,旨在为目前新农村建设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系景观空间作为徽州水文化重要载体,蕴含了古徽州先民们在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的理水智慧。徽州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秩序与特征分析表明:徽州聚落选址规律分布与徽州水系等级、水系距离和水系周边环境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徽州地区水系可分为条形、曲线形、凹形以及交叉形四类,不同的水系形态造就了聚落与水系不同的空间关系;聚落内部可按形态不同分为面状、线状和点状水系空间,这些要素与周边其他要素组合形成不同的景观空间层次。在当下乡村振兴建设中,徽州聚落的水系环境建设仍需保持自然生态的特征而发挥其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徽州(现黄山地区)植物文化为研究对象,立足徽州独特的区域和人文历史现状,以史为鉴,旨在通过前期实地调查取证、植物文化考证积累,科学探寻徽州植物文化丰富的内涵、特质与成因。徽州丰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塑造了徽州植物丰富且独特的自然人文内涵,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延续夺目的生态性等优良特质,它们涵纳了徽州植物的观赏性、科研开发内质及双遗产(古树名木)等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自宋元至明清,徽州蒙学教育发达,著述丰富。徽州蒙学著述的整理和研究应立足于徽州、立足于未见、立足于系统,可依靠的文献资料有徽州方志、徽州传统蒙学书目、徽州杂字、徽州谱牒、徽州古籍、徽州乡音字汇类著作或教材、徽州文书档案等十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搜集、整理徽州蒙学文献,编制资料汇编,并以此为基础,对徽州蒙学著述展开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徽州蒙学著述的整理与研究在材料发掘上具有创新意义,对加强徽州蒙学、徽州教育及徽州历史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稿约     
水旱灾害是徽州地区发生最为频繁的灾害种类,文章通过对水旱灾害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地理环境、种植时令与种植结构的总结以及当地长期以来针对水旱灾害的种植结构与耕作制度的调适措施的总结与剖析,对明清以来徽州地区灾害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5.
惠州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的发展,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结合惠州市实际,分析了当前园林绿化管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农业的重视是梅州经济发展的前提,梅州地区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时期,实行农业产业化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能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则必然包括文化的转型.传统客家文化中存在的封建的陈腐观念和落后的旧意识会阻碍现代农业的实现,影响梅州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分析客家文化中血缘宗族制度、崇文重教和封建小农意识对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的影响,综合提出要发挥客家人开放包容、勇于变革的精神;把龙头企业变成“自己人”;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在“崇文重教”的基础上鼓励“崇商重企”等4个建议,为解决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徽州茶商研究在涉及茶商兴衰发展、茶商与市场、茶商与社会变迁、茶商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视角单一,区域比较研究薄弱,有深度的个案研究相对不足等。整体性的茶商考察、学术思维的调整、新材料的发掘、区域比较研究、茶商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等方面,是今后徽州茶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