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明之腑,乃阳明胃及阳明大肠也".家畜阳明腑温病是以大便秘结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外感、内伤均能引起该患.<伤寒论>云:"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为阳证".而在中兽医临床上,阳明腑温病多属半虚半实之证.<温病条辨>说:"阳明温病不大便,不外热结、液干二途,必先辨明而施治之".然在临床上又不乏医者不究机理,一概当作实证以承气之法寒下之,以致液亏津涸而亡.笔者现就对家畜阳明腑温病(除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太阳阳明并病而重证在表者)的认识与治疗体会作一简述,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2.
<正>马属动物便秘是温热之邪侵害阳明腑所致临床常见病证,在中兽医临床上,阳明腑温病便秘多属半虚半实之证。《温病条辨》析:"阳明温病不大便,不外热结、液干二途,必先辨明而施治之。"外感、内伤都能引起该病。《伤寒论》辨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为阳证。临床上又多见医者不究机理,一概当作实证以承气之法寒下之,以致液亏津涸而亡,造成人为之损失。笔者现就对马属动物阳明腑温病引起的便秘进  相似文献   

3.
家畜外感一症,是由于六淫之气侵犯畜体,正气与病邪在体内进行剧烈斗争,引起机体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失调为主的一种疾病,在以六经论证的过程中,临床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证最为多见,而三阴证较少,其中少阴、厥阴证,例数更少.  相似文献   

4.
家畜外感一症,是由于六淫之气侵犯畜体,正气与病邪在体内进行剧烈斗争,引起机体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失调为主的一种疾病,在以六经论证的过程中,临床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证最为多见,而三阴证较少,其中少阴、厥阴证更少。现将三阳证的部分症型的辨证施治介绍如下。1太阳型太阳主家畜机体的表层,外邪侵袭,首当其冲,故多先出现太阳病,亦称表病。主要由于畜体虚弱,四时之气乘虚而入而致病。大致可分伤寒、中风、风热等证。1.1伤寒多发生于寒冷季节。系寒犯皮毛、肺失肃降、肌腠闭塞、发热的一种表实证。症见:耳耷头低,腰拱毛乍,无汗,脉浮紧,…  相似文献   

5.
家畜外感一症,是由于六淫之气侵犯畜体,正气与病邪在体内进行剧烈斗争,引起机体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失调为主的一种疾病,在以六经论证的过程中,临床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证最为多见,而三阴证较少,其中少阴、厥阴证,例数更少。现将三阳证的部分症型的辩证施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前贤有关三焦的论述,将外感温热病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借以阐明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法。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经证候又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手厥阴心包经证候乃为肺经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证候。中焦病证,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病变。阳明胃主燥,邪人阳明易从燥化,多表现为里热燥实证;而太阴脾主湿,邪人太阴易从湿化,多表现为湿温病证,中焦病变证候多为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病变,多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乃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兽医临床上,家畜三阳、三阴各经证候单独出现或两经传变者多见,而三阳并病或三阴并病则少见。笔者偶遇一例,其病程长,病势重。依《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先后受邪传经为三阳并病的理论辨治,重病得救。病例 1985年9月4日,新堡村李某的一头母犏牛,因遭大雨浇淋,患病已20余天,曾按感冒肌注30%安乃近20毫升,服中  相似文献   

8.
仲景立桃仁承气汤,主治太阳病一蓄血症。其病机为太阳病经邪未解,随经入腑,结在膀胱血分。中医辨证以症为主,太阳蓄血证为:其家畜如狂或发狂,肚腹急结或硬满;而西医所谓之肾病,有肾炎与泌尿系统感染之不同,但其尿中均见红细胞。若是肾炎,则属水肿腰痛,虚劳等病的范畴;若是泌尿系感染多属五淋范畴;多伴有尿频、尿急或艰涩不利的症候,亦有病久无淋痛者,总之俱为水道之病。其治疗方法,即可从太阳腑证中求之。  相似文献   

9.
瘤胃积食     
正瘤胃积食是草料积聚胃腑,无力运化,不能升降的阳明胃实证,为牛羊常见的病证之一,又称瘤胃积食。1病因病机本病多因饲养不当,劳役过度,或燥热伤津,以及脾胃素虚等所致。1.1过食多因乘饥而食之过急,咀嚼不全,致使草料充塞胃脘,停滞不化,而成饱伤胃腑之证。1.2劳役过度多由于饱食后立即劳役,或因劳役过度、以致久劳伤脾,草米不化,遂成阳明胃实证。  相似文献   

10.
阳明病多属表邪传里、化热为燥的里热证,常见于急性热病的极期。阳明主胃肠,故阳明证实质上是肠胃实热的证候,即所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根据邪热入里后是否与肠中糟粕互结,阳明病又分为经证和腑证。 (一)阳明经证(内热炽盛) 1.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口干舌燥、脉洪大等症状,或见四肢厥冷。 2.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为病邪入里化热,邪热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仅是无形的  相似文献   

11.
<正>阳明腑实证属于《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主要分为两类:一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成燥屎的实证,一为燥热亢盛,肠胃无燥屎阻结的热证。研究表明,阳明腑实证是多种急性腹部疾病中出现的一个共同证候,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外科创伤等疾病,不同时期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六经辨证之太阳病篇,阐述了太阳病在兽医临床的具体体现和临床应用。太阳病分为太阳经病和太阳腑病,对太阳病的中风、伤寒、温病(经病)、蓄水病(腑病)在兽医临床的证、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方解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为兽医临床运用六经辨证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瘤胃积食是牛常发病,病因症状较为单纯明显,中兽医称为宿草不转证。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草料积于胃腑,致使脾胃运化传导功能阻滞的阳明胃腑实证。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积食证58例,治愈率100%。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述的“二阳并病”是指六经辨证中少阳证和阳明证的并证。笔者通过近十年的临床观察,少阳、阳明并病在家畜疾病上极为多见,但在古今有关兽医资料中报道甚少,现将个人在临床上诊治“二阳并病”的点滴体会叙述于后,供同道参考。(一)主症皮温不整,寒热往来(寒来时腰弓、毛乍、耳鼻凉,热来时耳鼻转温,精神似有好转),舌苔薄白或微黄,口  相似文献   

15.
<正>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剂,又是寒下法代表方剂,主要治疗病畜"痞、满、燥、实"病症。大黄为君生用后下,苦寒通降泻热便荡涤肠胃湿热积滞,芒硝为臣软坚润燥,佐以枳实厚朴行气消痞,下气除满,所以攻下最为峻猛,主要用于痞满燥实都具有的阳明腑实证。具有痞满实证而燥证不明显时减芒硝,且大黄与枳实厚朴同下,为小承气汤。减枳实厚朴加生地、麦冬、玄参滋阴生津清热,为增液承气汤,是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6.
三承气汤是张仲景为攻下阳明腑实证而设,笔者将其运用于兽医临床,屡获良效。现将运用此3方的点滴体会陈述于下,以供同道参考,不足之处,望指正。(一)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重证该方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主治大便秘结、腹胀满、腹痛、发热、脉沉实有力等阳明腑实重证。本方原以“痞、满、燥、实”为主证;然痞为自觉症状,兽医临床则应以燥、实为主;燥者,乃因热邪伤津,呈  相似文献   

17.
大肠俞(BL 25)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大肠的背俞穴.出自<甲乙经>:"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本穴为治疗大肠疾病及腰腿痛的临床常用穴,常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疾病,临床疗效肯定.该穴名含义:大肠,指大肠腑.本穴内应大肠,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是诊治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故名.<会元针灸学>:大肠俞者,在左回叠积十六曲,直肠在右(即肓肠)长七寸,系于十六椎之两旁,足太阳之所过,故名大肠俞.  相似文献   

18.
姜海峰 《蜜蜂杂志》2008,28(7):39-39
大肠俞(BL 25)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大肠的背俞穴.出自<甲乙经>:"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本穴为治疗大肠疾病及腰腿痛的临床常用穴,常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疾病,临床疗效肯定.该穴名含义:大肠,指大肠腑.本穴内应大肠,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是诊治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故名.<会元针灸学>:大肠俞者,在左回叠积十六曲,直肠在右(即肓肠)长七寸,系于十六椎之两旁,足太阳之所过,故名大肠俞.  相似文献   

19.
胆胀乃肝病累及于胆,使胆液排泄不畅而发胀的一种疾病。肝为脏,胆为腑。一般肝经发病多涉及于胆。因为胆液靠肝脏之精血滋养,故临床上常见肝脏有热而引起胆胀。  相似文献   

20.
胆胀乃肝病累及于胆,使胆液下泄不畅而发胀的一种疾病。肝为脏、胆为腑《元亨疗马集》说“肝胆夫妻一路行”,这说明肝与胆的密切关系,一般说来,肝经发病,多涉及于胆,因为胆液靠肝脏之精血滋养,故临床上常见于肝脏有热而引起胆胀。1病因由于剧烈运动,或暑日炎天,强烈运动后带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