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湖南省开发建设吨粮田,从1983年试点算起,5经7个年头了。在全国是起步早、行动快的省份。尤其是1986年开始在全省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开发活动以来,成效十分显著。近4年全省亩产过吨粮的稻田面积为1475.8万亩,增产粮食20亿公斤。1989年全省吨粮田面积达到514万亩,平均亩产1021.5公斤,有80个乡、2851个村成建制亩产过吨粮,还有257万亩中稻和77万亩旱土粮食亩产突破500公斤,为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创造粮食总产超历史记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实践,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基本统一,面对当前粮食耕地年年减少,人口年年增加,粮食总…  相似文献   

2.
一 在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1987年我省吃粮田开发示范,在上年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又取得新的进展。按习惯面积统计,全省双季稻田亩产过吨粮面积达319.8万亩,比上年扩大114.8万亩。有89个乡、2744个村、39163个组成建制亩产过吨粮。与此同时,还抓了中低产田升级、一季中稻和早土多熟制亩产过千斤的开发示范,全省有217.26万亩中稻,36.1万亩旱粮亩产过千斤,有5个县一季杂交中稻亩产过千斤,开创了杂交中稻大面积高产的新纪录。全省亩产过吨粮和过千斤的田、上共573.16万亩,一只占粮食耕地11.8%,而生产粮食gi.48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湖南省从1986年至1988年三年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吨粮田开发,吨粮田建设每年以100万亩左右的速度增长。省、地(市)联办的13个示范基点乡,三年累计增产2573.7万公斤,亩增124公斤,全省138个县级以上吨粮田开发基点,三年累计增产粮食1.88亿公斤,亩增92公斤。三年全省双季稻田过吨粮面积累计为934.8万亩,吨粮田比常规生产田亩增93.2公斤,加上对大面生产的辐射影响,累计增粮10亿公斤以上。本文论述了吨粮田开发的巨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总结了进行吨粮田开发工作的四条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4.
邵阳市是一个人多地少,粮食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人平占有粮食仅340kg左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1986年以来,我市在吨粮田开发中,麦类——双季稻三熟制面积逐步扩大,成为亩产过吨粮的主要栽培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吨粮田开发,就是运用综合的农艺措施去夺取单位面积上的粮食高产。笔者通过参加邵阳市1986-1989年四年的开发活动,有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开发的经济效益好 四年累计,邵阳市共种双季稻995.72万亩,其中开发出吨粮田149.93万亩,占双季稻田总面积15%;吨粮田平均亩产1023公斤,比同等条件下未开发的田亩增101.6公  相似文献   

6.
稻田多熟种植与吨粮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的吨粮田开发,经过1980—1985年的试验探索,于1986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它是继60年代跨“纲要”、70年代过“双纲”之后,在全省范围内提出的又一新的奋斗目标。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扩大稻田多熟种植,并运用先进的、综合配套的农艺措施,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过吨粮的逐步升级,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7.
望城县黄金乡在湖南省环保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1986年起,开展水稻无公害栽培试验示范。1986年试验10.46亩,1987年扩大到52.06亩,1988年推广到1005.1亩,连年亩产过吨粮,比常规稻常规栽培增产200公斤/亩以上,成都却下降1.37元/亩。他们  相似文献   

8.
衡东县霞流吨粮田开发示范基点,1987 年以推广双季杂交稻作为开发吨粮田的突破口,在李花、添技两村的13个组,首次连片示范种植双季杂交稻520.4亩,占水田面积48.8%,获得成功。早季平均亩产550.5公斤,比同等条件下的常规早稻亩增74公斤,增长15.2%;晚稻虽然遇到了特大干旱,但仍获得482公斤的好收成。两季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1032.5公斤,实现了亩产过吨粮。其主要栽培技术经验如下:  一、运用优良组合,科学精配 ”n8沪宁波基点引进18个不同熟知的杂交稻组合。示范种植,早晚两季实行了科学配组。考察结果表明:杂交早稻成优48一互,全生育期110天,…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湖南油菜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表现是:1.油菜生产在冬季农业中占到了主要地位自1987年以来,湖南油菜面积逐年扩大,总产连年增加.1986年收割面积为596.48万亩,1987年为625.63万亩,1988年为692.34万亩,1989年达到784万亩,三年增加187.52万亩,年递增10.5%。由于面积扩大,总产也连续增加。1987年全省菜籽总产42.7万吨,1988年为44.8万吨,1989年达到48.6万吨,比1986年的36.8万吨,增加11.8万吨,年递增10.7%。我省菜籽总产在全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吨粮田开发的深入,新郡县麦类—双季稻近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该县双季稻田中占重要地位的耕作制度。1991年全县1.7万ha双季稻田,种植麦类—双季稻0.53万ha,占双季稻田的31.4%,过吨粮面积0.46万ha,占全县双季稻田过吨粮面积的67%,其中有严塘、高桥、土桥、酿溪4个成建制乡(镇),0.19万ha双季稻田亩产过吨粮。  相似文献   

11.
头年冬种大、小麦,次年连作双季杂交稻,是我市亩产过吨粮的一种可靠性较大的种植模式。1986年全市小面积试验示范0.56万亩, 1991年发展到38. 48万亩, 6年累计种植面积94.83万亩,其中三熟亩产过吨粮的达89.7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4.6%。据抽样调查,麦类-双杂三熟合计亩产1100公斤以上,各季的亩产指标一般是:无论大麦或小麦,亩产应在200公斤以上,早杂亩产450公斤左右,晚杂亩产450公斤以上。综合各地高产丘块的验收资料,三季的产量结构和全生育期如表1。 麦类-双杂亩产过吨粮的配套栽培技术要点是: 一、搞好三熟品种搭配,缓解高产与季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1987~1989年府场镇实施开发“吨粮田”工程的面积为26200亩,三年平均亩产1154公斤,其中早稻平均亩产 426公斤,而汕优63作晚杂栽培平均亩产高达728公斤,比常规晚稻增产258公斤,比其他晚杂组合增130公斤以上)。三年“吨粮田”栽培研究累计增产粮食170.3万公斤。1989年10月初由洪湖市委、市政府农业局组织从事水稻栽培研究的专家现场鉴定,一致认定汕优63大面积复晚实施成功是晚稻生产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洪湖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全市推广以汕优63为复晚开发 “吨粮田”20万亩。 汕优63作复晚能显示强大优势,但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13.
1987年以来,湖南省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取得了初步效果。1989年全省春粮收获面积532万多亩,比上年扩大100万亩,是近十年中面积最大的一年。总产量4.6亿公斤,比1988年略增,比1986年和1987年分别增加3300万公斤和2650万公斤,是八十年代第二个丰收年。过去的三年,湖南春粮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覆盖面积小,保收率不高;开发进度慢,发展不平衡;精耕细作差,单产水平低。因此,春粮生产仍然是我省粮食生产上最薄弱的一环,仍然是冬季农业中开发潜力最大,需要下功夫的一个领域。今后开发春粮生产总的指导思想是:改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湖南省各地为了把农业的发展引向新的广度和深度,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等多种措施、从上到下形成了一股强大推动力,掀起了大办冬季农业的热潮,使全省冬季农业开发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冬作物覆盖面扩大,粮、油、肥、菜全面发展。1988年全省冬种面积达到3544万亩,比1986年增加500万亩,覆盖率上升到了73%。冬粮面积增加较多,全省冬粮播种660多万亩,比1986年扩大284万亩。油菜生产近几年稳步发展,1988年刷新历史记录,播种面积由1985年的715万亩扩大到978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的稻田面积约4000来万亩,双季稻面积约3000万亩。随着近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稻田面积和双季稻面积均有所下降;“七五”期间,国家计划要求粮食总产要持续稳定地增长,这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而大面积开发双季杂交稻(以下简称双杂)亩产过吨粮,是当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 一、双亲亩产过吨粮的可行性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北纬24°40′-30°04′,属北温带。年平均气温16—18℃,日均温稳定通过10℃以上有220—260天,积温5000—5500℃,无霜期270—310天。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全年日照1200—1850…  相似文献   

16.
现全省稻田4000万亩,有高产田(即吨粮田)500万亩左右,中产田2200万亩,低产田1300多万亩,如何处理好抓高产田和中低产田的关系及其配套措施,以促进全省粮食生产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自1986年我区开发吨粮田以来,作为吃粮田建设为主体的大麦双季稻三熟制栽培面积迅速发展,稻田三熟制大麦出1986年的2.35万亩,发展到1992年的41.02万亩,单产出1986年的95kg提高到1992年的154大麦面积,总产分别占全省的47%和53%,全区7年平均年递增5.55万亩,递增五.36倍。但近二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认为种大麦不合算,效益低,致使大麦生产的面积、年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993年和1994年分别减少到30.8万亩和23.9万亩,平均每年递减8.56万亩,递减ZI%,单产下降Zkg,1995年仍在滑坡。综合分析全区十年来的大麦生…  相似文献   

18.
板茬油菜是免耕、省力、经济栽培的新途径,它是江苏省油菜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推广速度很快,1984年全省56.25万亩,1985年210万亩,1986年248万亩,1987年300万亩,1998年发展到315万亩。全省累计种植板茬油菜面积已达1222万亩,近三年来,全省平均每年种植板茬油菜的面积达288万亩,占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的56%。  相似文献   

19.
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牙,给予适宜的水份、养分、温度等条件,使之萌发再生孽,进而成熟的一茬水稻。具有省工、省种、省肥、省水、生育期短、管理技术简便等特点,是提高复种指数、增产粮食的又一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四川、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省都有较大面积示范推广,收到良好效果。其中,四川省1986年推广69.8万亩,平均亩产75.5公斤,高的达200—300公斤;1987年扩大到314万亩,可增收粮食3亿公斤。我市贡川镇1987年也进行小范围试验示  相似文献   

20.
1979年以来,我们通过连续几年的试验与示范表明,在湘东、湘中、湘南甚至湘北的部分地区,实现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是完全可能的。1985年,全省九个示范基点的449.24亩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2151.5斤,每个点都过了吨粮,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因此,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已成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一项战略措施。但是,种植双季杂交水稻后,又出现了杂交晚稻产量赶不上杂交早稻的问题,如何提高杂交晚稻的产量,是当前吨粮开发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 一、杂交组合(或品种)的搭配 目前,我省双季稻中作早稻栽培较为理想的组合(或品种)主要有威优35、威优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