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猪杂种猪肌肉营养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国顺  刘孟洲 《养猪》2004,(1):24-27
此文对含有不同子午岭野猪血缘的野杂种猪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野杂种猪蛋白质含量在21.0%以上,肌内脂肪含量(>3.0%)与其杂交母本有关。野杂种猪肌肉具有较丰富的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有1/2子午岭野猪血缘的野杂种猪F1、F1×F1的鲜味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分别为35.88%、49.42%和33.82%、48.05%;其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22%和7.06%。鲜味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其次是含有1/4子午岭野猪血缘的野杂种猪F1×B、F1×Y,约克夏猪最低。  相似文献   

2.
陈国顺  刘孟洲 《猪业科学》2006,23(10):74-76
本论文通过对同等条件下饲养的导入子午岭野猪血统的野家杂种猪猪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80℃对样品前处理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能检出化合物有100多种,结合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已经确认香型的化合物在本次测定中的数据分析发现,F1×F1和F1具有相对较高的3-甲基-1-丁醇(刺鼻清香)、2-戊基-呋喃(类火腿香)含量。  相似文献   

3.
选含不同比例子午岭野猪血缘的野杂种猪32头(F1,F1×B,F1×Y,F1×F1)和八眉猪、约克夏猪各8头,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在同一营养水平下,研究含不同子午岭野猪血缘或杂交组合的野杂种猪与八眉猪、约克夏猪的生长肥育性能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F1×B组的料肉比显著高于约克夏猪(p<0.05),随野猪血缘比例的升高,日增重、胴体斜长和饲料转化率下降,皮厚增加、背膘变薄。野杂种猪的瘦肉率介于八眉猪(55.64%)和约克夏猪(63.26%)之间。F1,F1×B组相比于F1×Y、Y组,肉色评分高(P<0.05),八眉猪大理石纹评分高于Y和F1(P<0.05),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1、F1×F1、F1×Y和F1×B(P<0.05);其它常规营养成分、肌纤维直径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品味鉴定评分,F1×B组相对较高,嫩度剪切力值低于除八眉猪以外的其他组合,其他各项指标总体来看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野猪与家猪杂交后代生产性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测定的西双版纳野猪来自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原始森林保护区内,属华南野猪〔1〕。利用野猪与家猪杂交生产野杂种猪的文献最早见于日本1950年6月〔2〕,翟永功等〔2〕(2001)、梁子安等〔3〕(2002)、陈国顺等〔4〕(2003,2004)、文启荣等〔5〕(2005)等研究显示,野杂种猪肉  相似文献   

5.
云南热带雨林地区野猪杂交后代屠宰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双版纳野猪×滇南小耳猪F1(简称YX)、西双版纳野猪×野猪滇南小耳猪F1(简称YYX)、西双版纳野猪×野猪杜洛克F1(简称YYD)等野猪杂交后代与纯种滇南小耳猪(简称X)做屠宰性能测定比较.结果表明,3个试验组的瘦肉率、骨率高于对照组,背膘厚和脂肪比例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胴体斜长更长,后腿比例和眼肌面积更大,肺、气管、肝、胰和头的质量更大,花油和板油质量更轻,显示了西双版纳野猪的父本优势,具有开发特色猪肉产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陈国顺 《猪业科学》2005,22(2):54-55
本论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研究影响野家杂种猪肉质风味的物质.结果表明,80℃对样品前处理后,能检出化合物有100多种,结合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已经确认香型的化合物在本次测定中的数据分析发现,F1×F1和F1具有相对较高的3-甲基-1-丁醇(刺鼻清香)、2-戊基-呋喃(类火腿香)含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在EST同工酶谱中产生了1条杂种带(Rf=0.11);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带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1F2-5(7号)与P1F2-1(12号)及Y1F2-3(5号)与Y1F2-4(6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多数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分析云南热带雨林地区野杂猪的胴体品质与肉质特性,探讨野杂猪的开发利用价值.选用240头猪,分为农户饲养的滇南小耳猪(简称:X)、西双版纳野猪×滇南小耳猪F1(YX)、西双版纳野猪×野猪滇南小耳猪F1(YYX)和西双版纳野猪×野猪杜洛克F1(YYD)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在达60 kg屠宰体重时,每个重复选择3头(共12头)屠宰并进行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各组之间肌肉主要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YX组、YYX组和YYD组的肉色评分显著高于X组(P<0.05);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瘦肉率和骨骼比率极显著高于X组(P<0.01).YYX组、YX组和YYD组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1.16%、55.05%、56.80%,低于X组的57.58%;YYX组、YYD组和YX组的17种氨基酸含量依次是17.82%、17.70%、14.32%,低于X组的23.98%.由结果可知,西双版纳野杂猪的肌肉主要营养指标优良,且瘦肉率高、肉色好、加工出品率高,尤其是YYX组肉质特性表现最好,具有开发生产优质保健肉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9.
由于野家杂交猪具有野味、保健、经济效益高三大优势,其养殖在这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野家杂交猪多是选用雄性野猪与家猪的F1代和F1代再进行回交、横交和再杂交的后代,是具有一定野猪血统和野猪特征的商品猪,有些研究者和养殖者称为"特种野猪",其产业化在国内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Cst B)基因在大白猪、野猪及野家杂交猪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试验采用RT-PCR方法对试验猪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1日龄大白猪、360日龄野猪和各日龄的野家杂交猪中腿肌组织Cst B基因均有较高表达,总体上来说野猪和野家杂交猪腿肌组织中Cst B基因的表达高于纯种大白猪。  相似文献   

11.
特种野猪是以纯种野猪作父本、优良瘦肉型猪或本地猪作母本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再与纯种野公猪进行回交而生产的一种杂种商品猪。1形态特征特种野猪初生时身上大多有纵向明显的深棕褐色带状条纹,在成长过程中带状条纹会逐渐消失,皮毛也逐渐变成灰棕灰黑色或黄褐色;耳小向  相似文献   

12.
野猪和杂种猪血清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省多巴镇猪场的12头野猪及20头杂种猪血清淀粉酶(AMY)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为:1.野猪血清AMY活性(355.56IIU/L)极显著低于杂种猪血清AMY活性(621.22IIU/L)(P<0.05);2.野猪、杂种猪的血清AMY活性不存在性别、日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杂种野猪F1×Y杂交后代肉质特性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8头子午岭杂种野猪(F1)与约克夏猪的杂交后代(F1×Y)与八眉猪(B)、约克夏猪Y的肉质特性和胴体品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F1×Y组肉色评分介于F1组和B组之间(3.25),B大理石纹(3.88)和肌内脂肪(7.27%)最高,二者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和酸度值,F1×Y组瘦肉率、屠宰率仅次于Y组,显著高于F1、B组(p<0.05).各肉质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程度均较低,从各肉质形状间与胴体性状间存在的相关程度分析发现,随瘦内率的提高肉质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野猪、家猪及野家杂种猪calpain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lpain3(CAPN3)在肌肉组织中特异表达,其活性显著影响宰后肉的嫩化,研究以野猪、家猪及野家杂种猪为研究对象,对其上的一个点突变进行了基于限制性内切酶HincⅡ的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2个等位基因在野猪、家猪中的分布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在长白、大白、杜洛克这3个欧洲引进猪种中没有检测到B等位基因;民猪共检测了35头,只发现了3个AB杂合体,其余都是AA型;而野猪却以B为优势基因,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结合品种(品系)特性说明该突变可能与瘦肉率和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F1、BC1F1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正、反交F1的酶谱基本相同,杂种F1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F1代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各产生了2条杂种带。BC1F1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P1F1-2与Y1F1-2及P1F1-6与P1F1-7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1代各株系较披碱草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杂交1代猪肌内脂肪代谢酶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和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及其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以5个体重组(20、35、50、70和90 kg)的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的杂交1代猪(简称野杜F1代猪,各40头,公、母各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肌肉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与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肉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期随着体重的增加,肌肉组织中HSL和MDH的活性差异显著(P<0.05),野杜F1代猪HSL活性均高于莱芜黑猪的活性(90 kg除外),且在35 kg时,野杜F1代猪和莱芜黑猪差异极显著(P<0.01);肌肉组织中的MDH活性变化,野杜F1代猪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活性最高点在70 kg;在90 kg时野杜F1代猪中MDH活性极显著低于莱芜黑猪(P<0.01)。不同体重阶段,肌肉嫩度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呈不断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野杜F1代猪90 kg时肌肉组织中MDH活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P<0.01),HSL和MDH的活性与肌肉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提示,肌肉组织中的HSL和MDH对肌内脂肪的沉积量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其活性调节肌内脂肪的含量,且肌内脂肪的沉积量与肌肉嫩度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揭示猪CAPN1基因变异与肌肉生长的关系,试验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寻找SNPs及利用PCR-RFLP检测技术分析不同基因型在野猪、民猪、大白、长白、杜洛克及野家杂种猪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2个分别引起NaⅢ、EcoRⅡ酶切位点改变的SNPs位点,各基因型在6个品种(品系)间的分布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NaⅢ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在瘦肉型猪中以B为优势基因,在脂肪型猪中以A为优势基因,NaⅢ位点的突变可能与瘦肉率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 F1和 BC1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 POD同工酶谱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 ,有 4条相同位点的基带 ,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杂种 F1的 POD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 ,正交 (野大麦×披碱草 ) F1和反交 (披碱草×野大麦 ) F1的酶谱基本相同 ,在个别位点存在酶带活性强弱的差别 ;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 (BC1)和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 (BC1)的酶谱基本相同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BC1的酶谱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 ,特别是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 ,说明通过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 BC1代中进一步加强 ;POD同工酶具有多态性 ,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的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和BC1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POD同工酶谱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有4条相同位点的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杂种F1的POD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正交(野大麦×披碱草)F1和反交(披碱草×野大麦)F1的酶谱基本相同,在个别位点存在酶带活性强弱的差别;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BC1)和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BC1)的酶谱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BC1的酶谱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特别是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说明通过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代中进一步加强;POD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的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草业学报》2001,10(3):38-41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和BC1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POD同工酶谱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有4条相同位点的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杂种F1的POD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正交(野大麦×披碱草)F1和反交(披碱草×野大麦)F1的酶谱基本相同,在个别位点存在酶带活性强弱的差别;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BC1)和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BC1)的酶谱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BC1的酶谱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特别是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说明通过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代中进一步加强;POD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的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