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尿血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证,主要表现尿中带血,或混有小凝血块。 1发病原因 1.1多因天气炎热,奔走过急,长途使役,以致热邪内侵,耗伤心阴,心火亢盛,热邪下移小肠,传入膀胱,致成尿血,故有“小肠尿血伤心热”之说。  相似文献   

2.
尿血病是尿液中混有血液和夹有血凝块 ,临床上以尿液呈红色 ,静置后有红细胞或凝块沉淀为主要特征。尿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它是泌尿系统某器官出血的一个共同症状。近期我区有一奶牛场发生尿血病 ,先后死亡 7头 ,给饲养户造成较大损失。1 病因2 0 0 2年夏季我区有几个奶牛小区从南方购入青年奶牛 ,由于长途运输 ,拥挤闷热 ,运回后刚好是雨季潮湿炎热天气 ,进场后不久便发生尿血病。依中兽医理论分析 ,此乃饲饮失调致使热邪侵入心经 ,传入小肠 ,下郁膀胱 ,损伤脉络 ,血液外溢 ,随尿排出而致发病。据《元亨疗马集》记载 :“热入小肠多尿血…  相似文献   

3.
尿血是一种马骡临床常见病症 ,近年来笔者用蒲黄散治疗 3 5例 ,其中除 1例因过劳太甚、卧地不起死亡外 ,其他全部治愈 ,治愈率达 96 %以上。1 病因本病皆因暑天负重 ,奔走太急 ,热邪侵入心经 ,下注小肠 ,继瘀膀胱 ,迫血妄行 ;脾虚不能统血 ,肾虚不能闭藏 ,小肠风火交加 ,热邪流注肾经 ,阴阳失调 ,故尿血。此外 ,被马踢、棍打伤及膀胱 ,公畜交配过度 ,饲养失宜 ,误食毒物及疫病等 ,亦可导致该病。2 症状小便频数 ,尿量减少 ,先黄后红 ,尿带血块 ,成丝条状 ,尿时淋漓而有痛感者 ,肾脏病者居多。3 治疗以清热凉血、和血止血、强心利尿为主。…  相似文献   

4.
尿血病是尿液中混有血液和夹有血凝块,临床上以尿液呈红色,静置后有红细胞或凝块沉淀为主要特征。尿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泌尿系统某器官出血的一个共同症状。笔者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利用秦艽散加减治疗牛尿血症病例20余头,治愈20头。现予报告,供广大养殖户和同行参考。1发病原因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整村推进养殖项目的实施,大量从省内外引进牛羊,由于长途运输、拥挤,运回后饲养管理不当,进户后易发生尿血病。依中兽医理论分析,此乃饲饮失调致使热邪侵入心经,传入小肠,下郁膀胱,损伤脉络,血液外溢,随尿排出而致发病。据《元亨疗马集》记…  相似文献   

5.
尿中混有血液称为血尿,耕牛血尿症在大家畜泌尿器官疾病中较为常见。西医认为血尿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泌尿器官出血性疾病时一种共有症状。中医则认为血尿是“诸热所迫”,“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诸病源候论》),《内经》指出血尿是由“小肠移热膀胱”,当热邪侵入膀胱引起膀胱积热发生血尿;劳役过度,脾肾两经受损,发生血瘀血滞。尿路感染,膀胱炎症,引起后焦湿热症,均能导致耕牛血尿。现代医学证明因蕨属植物中毒发生的血尿,传染性溶血、焦虫病、饲料单纯引起的代谢紊乱的牛的慢性血尿病不在本文介绍之列。前者本人在临床诊  相似文献   

6.
病因:多因负重挽曳,奔走过急,心火移热于小肠,小肠火盛,血渗膀胱;以及爬卧凹处,用力过猛,弩伤肾脏、膀胱,均可引起尿血。辨证治疗:①心火移热于小肠,血渗膀胱的病畜小便尿血,稍有痛感,血色暗紫,脉象滑数,舌色鲜红。治法:宜用凉血散瘀利尿法主治。  相似文献   

7.
尿血是指小便混有血液或夹带血凝块,排尿没有疼痛和不畅的1种病症。 1病因病理 肾合膀胱,职司2阴,肾与膀胱的脉络受损,则发生尿血,因暑热炎天,使役过急,或因饱食赶程,或因长途运输、过度拥挤、饮喂不调致使3焦积热。心受热灼,传于小肠,郁结于膀胱而形成尿血。因劳役太重,损伤脾胃,成久病脾肾双亏,脾虚则不能统血,肾虚而不能封藏,血溢尿路,随尿外泄。重物撞击,跳沟过涧。  相似文献   

8.
四、清脏腑热方剂此类方剂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适应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的火热证。其临床表现因热邪偏于何脏何腑而有所不同。此类方剂的配伍常是根据热邪所在的不同部位和药物的归经而定的。如热在心经用黄连、木通、栀子、竹叶、莲心;热在肺经用黄芩、桑白皮、石膏、知母、鱼腥草、板蓝根、银花、连翘;在肝经用龙胆草、夏枯草、青黛;在脾胃经用黄连、石膏、知母、升麻、防风、栀子等。并常常根据五行生克、脏腑互为表里的关系,在药物应用上两经药物同用,脏腑表里同治。在以针对性较强的清脏腑热邪的药物为主组方的同时,尚需根据各脏腑热证的特点,配以其它适合病  相似文献   

9.
牛发作性血色素尿症陕西省农业学校兽医院谷撑贤近年,临床几次遇小牛因饮水过多而发生尿血现象。今又遇一严重病例,主诉每次饮水过多则见尿血2—3次,且近来发作频繁,先后在几家病院按尿路出血、焦虫感染治疗均未见效。笔者偶从一译文中见到有关本病介绍,国内教科书...  相似文献   

10.
血尿并不是独立疾病,而是一种继发症或综合症,主要是由于泌尿器官疾患,或某些疾患导致泌尿系血管损害时而发生,在兽医临床上较为多见。近年来,笔者用古方“归红煎液”治疗牛心热尿血2例、膀胱积热尿血3例、焦虫病继发尿血48例,收到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对焦虫病患牛的血红蛋白尿型血尿症,疗程短,无副作用,患牛康复快。(一)方药及用法归红散源于《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原方由当归、红花两味  相似文献   

11.
牛的内科疾病发生最多的是前胃疾病。在临床上 ,牛结症占相当小的比例 ,小肠结则更为罕见 ,对于它的治疗效果不一。临床上笔者遇到一例小肠结症 ,因治疗及时、方法得当 ,治疗比较成功。1 病例及治疗患牛精神沉郁 ,皮肤弹性降低 ,肌肉振颤 ,瘤胃蠕动音消失 ,右肷部冲击式触诊有振水音 ,体温 38.7℃ ,心率 70次 /min。根据这些症状 ,初步诊断为肠阻塞。用泻剂及反复用胃肠兴奋药后 ,症状加重出现呕吐 ,该牛太小 ,不能直检 ,疑为小肠结。病牛左侧卧 ,保定于手术台上。手术部位在右肷部中切口 ,按常规操作部开腹腔 ,术者一手伸入腹内探测结粪块…  相似文献   

12.
过度使役、劳役不当、打架滚坡、配种不适等原因均会使耕牛发生便血尿血。其便尿的血大都呈暗红色,便血者血大部分成凝块付于粪便上,尿血者多为尿血混合状凝块较少。因劳伤创伤度的轻重和部位的差异,便血尿血的多少差异很大,春季及夏初病者较多c笔者在多年的兽医临床工作中用龙葵全草治疗病牛32例,均获满意效果、现简介于后。药用龙葵全草,煎水服或现采鲜药喂牛。龙葵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路旁或田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夏秋采集备用。全草含生物碱忒、龙葵碱。澳洲茄碱及维生素入维生素C等多种成份,味苦性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3.
<正> 牛囊尾蚴病是无钩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当人食入了带有囊尾蚴的生牛肉或加工熟制品不善时而受感染,其成虫——无钩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因其寄生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通常,牛感染囊尾蚴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加强牛囊尾蚴的检验对预防人的无钩绦虫病意义重大。据了解,在京郊动物卫生检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未曾有检出牛囊尾蚴的报道,这  相似文献   

14.
现将本人从1964至1974年期间,中医治疗牛病处方中,挑选临床疗效较好的十个病例,简要介绍,仅供参考,抛砖引玉。一、肺热肺热又称肺支气管炎,复发于早春、晚秋季节。由于饲养管理失调,受寒感冒或劳役过度等引起。【病因】使役过急、热气熏蒸,以致热邪侵入肺经;或天气炎热,牧畜长途运输而又饲  相似文献   

15.
热邪为中医(中兽医)病因理论中致病因素之一.分为外热和内热.另外根据热之程度和发病情况,又有温、热、大热、火等的划分.外热,即外感热邪,属六淫之一,病因源于"阳盛",可谓"阳盛则热".内热,即自内而生,属内生五邪范畴,病因源于"阴虚",可谓"阴虚则内热".  相似文献   

16.
正家畜主要以出血为症状的疾病,如鼻衄、便血、尿血等。多发在夏秋两季。跌打损伤,过度使役等,都可致使家畜发病,各种家畜都可发生。1病因病机1.1热邪内侵多因气候炎热,心肺积热,热邪上冲于鼻,迫血妄行,自鼻流出;为鼻衄;或暑月炎天,空肠过饮浊水,热毒积于胃肠,  相似文献   

17.
<正>尿血是家畜常见病之一,本病主要发生于马、牛、羊,犬较为少见。笔者近10年中采用加味三叶汤治疗犬尿血病19例,治愈18例,疗效显著。1病因引起尿血的原因很多,尿道损伤、炎症、交配、结石以及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都能引发本病。  相似文献   

18.
牛囊尾蚴又称牛囊虫,寄生于牛的肌肉中,其成虫称为牛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牛吃入被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人吃入含感染性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病,该虫体对人体有机械损伤作用、毒素的毒害作用及吸取营养三方面的致病作用,危害极大且寿命较长。笔者在2000年10月带学生实习时见到此案例,现报告如下:1 案情介绍 2000年10月22日中午,青海省外贸冷库分割肉加工厂在收购马某的牛肉时,被正在值班的青海省动检所检疫员马某及黄某发现牛肉上有"痘"(牛囊尾蚴),虫体密度每40平方厘米高达30几个,共计牛肉55千克,当即没…  相似文献   

19.
<正> 1 临床症状牛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狸等肉食动物小肠里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的脑部所引起的绦虫蚴病,俗称脑包虫病。因能引起患畜明显的转圈症状,又称为转圈病。牛多头蚴孢囊在大脑半球内常常导致家畜精神低沉,病初嗜睡,昏睡,最后完全失去知觉。病牛总是  相似文献   

20.
<正>1概述牛流行热又叫"三日热"、"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证是突发高热,流泪,流涎,出血胃肠炎,气喘,四肢关节障碍,后躯运动不灵活。本疫病于1867年首次报道于南非,1910年查明病因。我国于20世纪40年代在江浙一带有流行的记载,但一直认为是牛流行性感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