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牛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典型症状病牛在上、下颌骨部出现界限明显,不能活动的硬肿。病牛的呼吸、吞咽及咀嚼均感困难,消瘦甚快。肿胀部皮肤化脓破溃后,流出脓液,形成瘘管,经久不愈。舌和咽喉被侵害时,组织变硬,舌活动困难,称“木舌症”,此病症状典型,容易诊断。防治应避免在低湿地区放牧,舍饲牛最好在饲喂前将谷糠、干草等浸软,避免刺伤牛口腔黏膜。皮肤黏膜有损伤时,应及时处理。①治疗硬结时可用外科手术切除,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一同切除。创腔用碘…  相似文献   

2.
<正>山羊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原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本菌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也常见于动物与人的口腔咽粘膜、扁桃体、皮肤等处。故皮肤和粘膜创伤极易感染。该病呈散发性很少流行,死亡率低。主要症状为羊的头颈、下颌、乳房发生化脓和结缔组织增生性硬肿——放线菌肿,有的化脓溃烂形成瘘管。山羊多因采食了粗硬或带芒刺的饲草导致口腔粘膜损伤而感染得病。一般经积极治疗都能治愈。1症状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反刍下降,体温升高不明显,咀嚼困难,  相似文献   

3.
正牛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放线菌引起的以化脓性肉芽肿为特征的疾病。以头颈部、颌下和舌出现放线菌肿为特征。其病原体从侵害的组织不同而异,侵害骨质的多为牛型放线菌,侵害舌肌和皮肤的多为林氏放线杆菌,葡萄球菌有时参与致病。治疗宜切开或切除硬结,处理创腔,抗菌消炎,预防本病主要是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现介绍如下:牛放线菌病在临床上发  相似文献   

4.
放线菌病在牛、山羊等反刍兽中常有报道,但亚洲象的放线菌病未见报道。2004年2月云南某风景区6头成年亚洲象颈部、臂部、肩带部、髫甲部及大腿部外侧等多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肿块,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放线菌病。对较大的化脓性放线菌肿采取手术疗法;对较小的放线菌肉芽肿施行非手术疗法,痊愈。  相似文献   

5.
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牛(牦牛、黄牛)和猪,其次是马;是由于吃了带有刺芒的饲草,损伤口腔粘膜,造成病原菌(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入侵,引起感染,群众俗称“老鼠疮”。其主要病变在颌骨、舌部以及面颊部和下颌骨后面的皮肤,一般多见上下颌骨肿大,肿大进度慢,界限明显,肿大部初期疼痛,以后逐渐变硬化脓,破溃。病牛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一户农户家遇到一起以蹄冠、蹄缘、蹄踵部皮肤严重溃烂为特征的病牛,经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坏死杆菌病,现将其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牛放线菌病由放线菌感染而引起,呈世界流行,根据临床特征本病可分为木舌型和肿瘤型两种,木舌型主要表现舌头、下颌和腮部肿胀,肿瘤型以皮肤、骨组织等处出现肿瘤样病灶为特征,临床危害较大;预防本病需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强化牛场的管理,治疗时应根据临床具体发病类型进行用药.  相似文献   

8.
牛的放线菌肿 ,民间称之为“老鼠疮”,多呈零星散发 ,黄牛、奶牛均有发生。 1990年~ 1999年笔者用自制斑蝥锭治疗该病 562例 ,1次用药治愈 512例 ,占 91% ;2次用药治愈 39例 ,占 7% ;3次用药治愈11例 ,占 2 %。1 临床症状该病多发于头颈部软组织 ,如颈侧部、面颊、槽口等部位。根据该病的临床进程分为三期。肿胀期 :局部组织变硬、肿胀、疼痛 ,周边界限不清楚 ,用手触摸时病灶与皮肤分离 ,手捏不住疮体 ;化脓期 :病灶内部化脓 ,触诊柔软有波动 ,周边界限清楚 ,用手触摸时 ,手可抓到疮体 ,深触疮底有根 ;瘘管期 :在失治情况下 ,疮体破溃 ,…  相似文献   

9.
放线菌病是牛、羊和其他家畜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增生、化脓、形成硬肿。笔者2003年3月诊治过一起羊放线菌病,报告如下:1病况及症状本县古北乡苏某饲养绵羊46只,2003年2月中旬开始陆续有8只羊发病,初期病羊下颌肿大,继之乳房、腹部皮肤形成直径约为5厘米左右大小、单个或多个肿块,表面呈蓝紫色,挤压有淡黄色的液体渗出,其中2个孕羊腹部皮肤化脓、溃烂、流出脓汁,已形成瘘管;另有几只羊乳房已形成局限性或结节弥漫性肿胀,触之热而坚硬,部分乳头已坏死,挤压未坏死的乳头时流出混浊的液体。乳房畸形,病羊采食逐渐减少,消瘦,体温3…  相似文献   

10.
瘘管病是大家畜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特别是后用牛、马、驴和骡等由于对负重部位的外伤治疗不及时,易形成瘘管。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若病灶处理不当,往往引起复发或久治不愈。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出一种用灌注自身血液治疗大家畜瘘管病的方法。用此方法治疗牛鬐甲部瘘管3例、驴颈肩部瘘管7例、马的鬐背(马鞍)部瘘管11例,除其中1例没等治愈就已扑杀外,其它全部治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放线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中收治牛放线菌病6例,其中5例采用烧烙法并辅以其他疗法进行治疗,全部治愈;1例已至晚期,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2.
牛放线菌肿是由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病程较长,往往生长在颌下,治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近年来门诊工作中施行过18例牛放线菌肿的治疗手术,根治16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该病在2~5岁牛换牙时感染率提高,特别是在夏天大量饲喂麦糠等干硬饲料,导致麦芒刺伤口腔黏膜则更易被感染。另外,因牛流行热、腮腺炎等全身性疾病易继发放线菌肿。2临床症状放线菌肿一般都生长在下颌骨的侧面或下部。其病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约有6~10个月,此时肿块比较坚硬,紧紧贴在骨头上,触之痛感明显;中期约有1~3个月,此时肿块逐渐变…  相似文献   

13.
放线菌病在牛、山羊等反刍兽中常有报道,但亚洲象的放线菌病未见报道。2004年2月云南某风景区6头成年亚洲象颈部、臂部、肩带部、髫甲部及大腿部外侧等多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肿块,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放线菌病。对较大的化脓性放线菌肿采取手术疗法;对较小的放线菌肉芽肿施行非手术疗法,痊愈。  相似文献   

14.
牛放线菌肿和瘘管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疾病,其特征是在头颈、颌下发生化脓和结缔组织增生性硬肿,如果中心化脓、破溃后形成瘘管。据山东省潍坊山东牧校王秀华同志介绍,用中药方法治疗此病,收到了满意效果,处方:斑蟊去翅50克、白砒50克、巴豆云皮50克、雄黄15克、硫酸镁2.5克,共为细末。用法:将研末加上适量的面粉用水调均,搓成筷子粗细的条带状,然后分成半  相似文献   

15.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又称为大颌病(Lumpy jaw)。本病的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gces boyis),和林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ns lignieresi)。是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常发于反刍兽如牛、羊及鹿,该病的特征病状为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块,引起病畜的呼吸、吞咽和咀嚼困难,迅速消瘦,皮肤化脓破溃,形成瘘管,长久不愈。2000年7月~2002年9月,西宁动物园先后发生了5例梅花鹿、2例马鹿的放线菌病,经治疗后除一例发生死亡外,其余6只全部治愈,现将发病及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腐蹄病是指以牛、羊、猪的蹄间皮肤和组织的腐败、恶臭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引起腐蹄病的病原很多,细菌、病毒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2008年12月份,河北省某奶牛场发生了以蹄部溃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一部分未成牛死亡,大部分育成牛耐过,但有的牛仍表现为蹄部溃烂、泌乳停止,经多方治疗仍不见好转,遂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7.
治疗牛放线菌病常采用抗生素、碘化钾、碘酊、中草药和烧烙术等疗法,虽能治愈,但疗效长,药费高。我们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试治15例,获得满意效果。近年共收治  相似文献   

18.
瘤胃瘘管是用于研究反刍动物消化代谢、瘤胃微生态环境、生理生化等指标试验的手段之一,可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营养科研实验中。试验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对 4 头奶水牛进行人造瘤胃瘘管安装,经约4周的术后护理。结果表明:术牛精神状态、体温、食欲、大小便等指标均表现正常。术后15d经检查发现,术牛的瘤胃壁与腹膜、腹肌及皮肤愈合粘连在一起,形成自然瘘口,没有出现刀口或腹腔感染的现象。说明该手术方法可操作性强,过程简单,用时短,术后瘘管密闭性好,创口恢复快、无感染;奶水牛能正常存活。  相似文献   

19.
牛放线菌症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林氏放线菌主要侵害皮肤和软组织器官。1牛放线菌病本病以头颈、颌下和舌出现放线菌肿为特征。病主要害2~5岁牛,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牛放线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以孢子及菌丝状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在嗜水性或微碱性土壤中极易存活。  相似文献   

20.
牛放线菌病又叫大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它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两者引起的放线菌病组织不同,牛放线菌引起骨骼的放线菌病,林氏放线菌引起皮肤和软组织器官的放线菌病,尤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主,本病采取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