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要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民族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异彩纷呈的住宅建筑形式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都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2.
宏村、西递,乃至整个古徽州数以千计的古村,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崇尚耕读文化理念,既耕且读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从而在整个徽州范围内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形成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根雕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却没有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有人这么说:根雕艺术是从泥土中走出的民间艺术,展示着民族文化的魅力,它融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独特的艺术珍品。数千年来,作为融艺术、实用和收藏于一体的产品,根雕行业从覆盖面、技术等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彰显了根雕行业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古树名木,素有“国之瑰宝”、“树木中的明珠”的美誉,是我国源远流长文明史的见证,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象征。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流失,存活的古树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是一种活的文物,是科学研究探索的宝藏,也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对弘扬悠久历史文化,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厚实的文化底底蕴,作为我国第一批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代表城市,西安在古城的风貌格局等的保护上有许多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失败和不足,尤其是在古城环境建设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和谐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了古城的形象地位,也降低了古城的文化品位,本文着重对西安市内的几个主要保护景点进行了分析,来探讨古城环境建设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竹文化及竹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竹子对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和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产生了巨大影响。系统深入研究竹文化对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竹文化现状的研究,即从文明发展、哲学、专业、生产和艺术等不同角度研究了竹文化的理论和成果,提出和探讨了我国竹文化研究应重视少民族竹文化的发掘种保护、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展典型竹文化区研究和区域性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问题,包括东亚(中国江南)“毛竹文化”区、东南亚(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区、喜马拉雅“高山竹文化”区和拉丁美洲“瓜多竹文化”区。  相似文献   

7.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凤”、“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一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人文景观,是赤峰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生态文化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卢森堡大公国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邻德国,南毗法国,西部和北部与比利时接壤,是法、比、荷进人中欧和德、奥、意到西欧的重要走廊;有“钢铁之国”、“千堡之国”、“红土国”、“袖珍国”等美称。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有不少欧洲势力曾经占领此地,形成多种文化交融的局面,也留下不少历史遗迹。因为国土面积太小,且受多元文化渗透,所以卢森堡人大多会讲法、德、英等语言。  相似文献   

9.
红叶文化是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观赏对象是以枫属(Acer)为代表的秋色叶植物,在千年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复杂内涵的植物文化,成为日本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文中采用文献考证的方法,从红叶文化的源起、发展及其对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日本红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唐宋文化的流入息息相关,植根于日本的自然观、民俗信仰和文学艺术,最终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红叶文化从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深刻影响了日本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标准,使得日本园林更富有韵味和生命力。基于此,梳理出日本红叶文化持续发展背后的原因和在不同时期园林设计中的发展情况,为我国红叶文化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龙令洌 《中国林业》2011,(24):24-24
近几年来,以“杉木之乡”著称的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贵州省锦屏县,树立了“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文化是旅游的根基和支撑,没眼球形成不了旅游,没文化底蕴的旅游就失去了源头活水”的工作理念,将文化外宣认知提升到更深层面,在打造隆里古城、三板溪风光和以文斗、瑶白等重点民族村寨风情景观三大景点景观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民族文化挖掘,积极打造“本色文化”(锦屏文书与人文历史、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绿色文化”(生态林业)、“红色文化”(红军长征过锦屏)品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三大工程打造美丽新杭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美丽圣地。近年来,经过三大工程的改造,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杭州又焕发出新的美丽和生机。  相似文献   

12.
臧德奎 《湖南林业》2012,(11):36-39
攀缘植物是园林中重要的垂直绿化材料,其中不少瓜果和豆类植物既是重要的经济植物,也因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而常用于园林造景。本文介绍观赏南瓜、葫芦、红花菜豆、葡萄、猕猴桃、西番莲等攀缘植物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常所说的葫芦是指葫芦科的一些攀缘植物,包括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小葫芦L.siceraria var.microcarpa、瓠瓜L.siceraria var.depressa、瓠子L.sicerariavar.hispida等一些品种。 据考证,葫芦在中国、埃及、墨西哥等国最早栽培。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所出土葫芦种子证明最迟在7000年前我国已有葫芦种植。汉代以前就有“匏”、“瓠”或“壶”等多种叫法,汉武帝还曾写过“瓠子歌”二首,记述他发卒万人塞瓠子决河之事,用它来命名河流,说明当时人们对“瓠子”是很熟悉的。至后魏,《齐民要术》中已有关于栽培葫芦的专门记述1种瓠篇。此后一千二百多年间,在我国一直沿用其法种植葫芦。 葫芦是1种有多方面用途和经济价值的作物。如能予以合理开发,不失为庭院经济的1个好项目。  相似文献   

14.
安徽舒城竹编自西汉至今已有几千年发展历史,始终是我国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造物理念、传统美学思想、朴素材料应用观、绿色设计理念、可持续发展造物方式以及传统文化的思考,对未来旅游产品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年话龙     
“玉兔回宫传捷报,金龙献岁兴华夏”。2012年是农历壬辰年,俗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的起源同我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开启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6.
《世界竹藤通讯》2005,3(1):12-12
清幽高雅的观赏竹子,在城市园林中以新颖和赏心悦目的特质为人们所注目。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孕育了独特的竹文化,文人雅士和布衣平民都喜爱竹子。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竹子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苏东坡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人们爱竹、赏竹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银杏古树不乏千年乃至几千年的高寿,虽饱经风霜,依然生机盎然,为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和壮丽山河增添了诸多光彩,是人类文明史、社会发展史的佐证者。对于研究古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以及古地理、古水文和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一、研究和保护古银杏的意义 1、古银杏是著名的“活化石”。银杏科植物曾在地球上繁荣昌盛了数亿年。在现有植物家族中,同一年代保留下来的种类寥寥无几,它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植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家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夏商时期,家具就已经有了初始的造型,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家具,创造了家具艺术。家具的嬗变与发展伴随着中国几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也是一部用木头架构而成的绚丽诗篇。这里,我们将从本期开始,陆续发表众达先生所写《用木头架构的绚丽诗篇——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沿革》,旨在大家对我国古典家具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大家掀开认知我国古典家具文化的一扇窗口,并期望以此达到了解、认识,推动我国古典家具的振兴,从而全面推动我国家具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宗桦  张楠 《广东园林》2013,(5):58-62
中国古典园林特色和意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独特的植物景观。在园林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植物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积淀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了我国现有的有关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研究的文献,分析归纳出其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热点和薄弱点,最后对植物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家乡古栗树     
每次走进家乡那个古老的彝寨里,首先映入我眼里的是一道千年不变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就是那山寨背后的古栗树群。在这片千年古栗树群中,家乡彝人们,不知从那一辈祖先起就立了一棵枝叶繁茂的古栗树为家乡彝人们的“神树”。这棵古栗树很粗壮,由五个彝家男人才能合抱,使一辈又一辈的家乡彝人们春夏秋冬都会去祭拜“神树”,自然这棵“神树”成为家乡彝人们的保护神,家乡彝人们便有了千年崇拜古栗树的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