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全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提出了控制玉米种子播种质量、品种质量和标识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水平的关联性,找出基于耕地质量视角的粮食产能提升途径,借助GIS技术,在分析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水平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质量综合折算系数IQ,统一折算标准,把分散质量等级转化成可比的综合质量,划分了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水平等级,构建了“耕地质量-生产水平”综合区,并分析了各综合区特点与“耕地质量-生产水平”耦合提升的途径。结果表明:耕地质量综合折算指数范围为3.56%~4.67%。将江西省耕地质量划分出了低质量、中质量、高质量3个质量等级类型;形成了时段Ⅰ、时段Ⅱ的低产区、中产区、高产区粮食生产水平类型区;据空间与属性匹配后得到了低质量-低产区(LQ-LP)、低质量-中产区(LQ-MP)等7类综合区;针对各综合区特点,基于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投入等方面,提出促进耕地综合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水平提升的途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付玲  王培 《中国种业》2022,(10):14-18
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直接关系到种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的依据进行梳理,总结了质量监管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国家层面种子质量监管、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采取“1 个重点、2 个层面、3 种手段、4 种制度”的“1234 质量监管模式”建议,以加强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4.
棉花质量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华 《棉花学报》2007,19(5):399-406
阐述了我国在棉花质量研究、安全研究、标准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几个方面的进展情况,介绍了棉花种子质量与生产领域的纤维品质状况,指出了我国棉花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我国棉花质量安全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耕地质量作为反映耕地不同性状的综合性指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情况。当前耕地质量评价信息采集技术中存在监测范围小、监测时间跨度短、成本高、效率较低等问题,难以实现耕地质量的快速、准确评价。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长时序、大范围的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对地形特征、田间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土壤性状、农田环境状况等指标识别方法。文章在介绍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基础上,归纳了植被指数协同评价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探索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获取方法和评价体系,以期为快速、准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农产品是与人类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消费品,改善农产品质量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从农产品的料供应质量控制、企业主体质量控制、政府及消费者的质量控制三个角度入手,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充分考虑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特点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特殊性,应用层次分析法,选出了5个一级评价指标:农民(基地)农产品质量控制、企业内部农产品质量控制、市场竞争优势、政府的质量监控、消费者的质量监控,以及细化的二级指标。农业龙头企业可以选择模糊评价法对几年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企业农产品质量控制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种子市场从价格竞争逐步走向质量竞争,政府对种业质量进行监管,对促进种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种子质量安全监管相对薄弱。本文从质量监管含义入手,首先从法律法规、质量监管职能、监管技术及种业价值链分段监管层面,阐述了种业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了种子质量安全监管薄弱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种业质量监管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而农产品检测技术、监管方法、实践措施更是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鉴于此,结合新疆阿阿勒泰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实践工作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宏观布局,同时总结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强化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质量管理是种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抓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又明确了种子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制定了种子企业、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落实了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构建了种子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下面就如何强化种子质量监督管理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水平的关联性,找出基于耕地质量视角的粮食产能提升途径,借助GIS技术,在分析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水平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质量综合折算系数IQ,统一折算标准,把分散质量等级转化成可比的综合质量,划分了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水平等级,构建了"耕地质量-生产水平"综合区,并分析了各综合区特点与"耕地质量-生产水平"耦合提升的途径。结果表明:耕地质量综合折算指数范围为3.56%~4.67%。将江西省耕地质量划分出了低质量、中质量、高质量3个质量等级类型;形成了时段Ⅰ、时段Ⅱ的低产区、中产区、高产区粮食生产水平类型区;据空间与属性匹配后得到了低质量-低产区(LQ-LP)、低质量-中产区(LQ-MP)等7类综合区;针对各综合区特点,基于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投入等方面,提出促进耕地综合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水平提升的途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种子企业来讲,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信誉,质量就是效益。种子企业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必须把提高种子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当今国际质量管理已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ISO9000族系列标准吸收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把各要素标准化。杂交稻种子质量控制贯穿于种子生产、销售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即全程控制、全员参与、技术保障、制度保证)是提高种子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现状与发展措施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土地产出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本文在阐述近年来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十二五"的耕地质量建设中,高起点定位耕地质量建设目标,以地力建设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实施"增"(即增施有机肥)、"提"(即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即改良土壤)、"防"(即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等提高耕地质量综合措施,全面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提升全市耕地质量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给中央、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针对当前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承储企业如何做好储备粮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付玲 《中国种业》2020,(7):19-23
为全面提升农作物种业质量水平,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近年来以种子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监管手段,开创了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和种子检验工作新局面。总结了湖北省种子质量监管与检验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了当前种子质量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耕地质量预警的研究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耕地质量预警,从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变化、预警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预警模型、基于WebGIS平台的预警应用等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近20年耕地预警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要从土壤肥力与质量、高标准基本农田、遥感、耕地污染4个方面进行耕地质量的综合预警。  相似文献   

16.
吴崇海 《种子科技》2008,26(3):46-48
针对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于提高种子质量水平和监管手段,开展了玉米杂交种子和小麦常规种子生产田间检验、种子扦样、商品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种子田质量控制措施。种子扦样、分样方法和提高扦样代表性技术,简便高效的种子检测技术和种子质量监督检查方法,实现了种子质量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近年来在棉花纤维技术、种子分子检测技术、棉副产品综合利用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分析了我国当前棉花质量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质量难题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种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家竭尽所能,在品种、质量、品牌、服务等方面大做文章,以谋取在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在这种形势下,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内容如下:第一,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用户需求、行政监管、企业使命等方面介绍了企业对杂交水稻种子质量管控的目标,种业企业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企业质控标准;从种子生产加工全程管控阐述了种子质量提升的技术要点;探讨了企业为保障种子质量采取的组织措施,以期为企业提高种子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旅游角度,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首先,从气候、大气、声音、园林绿化、交通、市容、环境维护等方面选择10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首次把气候条件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构成方面;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然后,对我国省会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入境旅游流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结论有:我国省会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个城市在不同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气候、园林绿化、车辆通畅等环境质量与入境旅游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