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扇舟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扇舟蛾是湘北平原湖区欧美杨人工林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1年发生5代。主害代第3-4(6-8月),每头幼虫的平均危害量分别达到143.27cm^2和141.42cm^2。人工模拟第3代幼虫的危害状况,受害1次就能对当年材积生长材积生长造成极显影响。经测定分析表明,50%的失叶量为受害的允许临界值,并确定第2代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100片叶,第3-4代幼虫的防治指标为20头/100片叶。  相似文献   

2.
5年的湿地松幼林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广西桂平市金田林场14指数级林地上,P肥效应极显著,施用钙镁磷肥、过磷酸钙对湿地松幼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施用钙镁磷肥和尿素,钙镁磷肥和氯化钾,以及三者的配比肥肥效十分明显.林地施用P2O5100kg/hm2和100kg/hm2N配合肥,可使林木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提高24.4%、51.4%和157.1%;P2O5、N、和K2O各100kg/hm2配合施用,林木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可提高20.3%、49.0%和142.9%;P2O5100kg/hm2和K2O100kg/hm2配合施用时林木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20.3%、44.1%和128.5%;施用P肥的各处理林木的总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可提高18.9%、41.1%和117.1%,P肥的施入时间对林木的后期生长无显著差异;单施K肥或N肥对林木生长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治理,关键是在2~3月清除被害林分中的蠹害3级木和成虫转干、梢期间的农药挑治。经过连续5年的治理,受害株率由97%下降到5%,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硫污染对马尾松生长影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4a中马尾松新梢受二氧化硫污染后的外部特征和生理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在清明节前后第1次抽梢时受害最严重,新叶呈褐色坏死,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上升,生长高度明显下降。说明新叶中积累的SO3^2-和HSO3^-浓度超过一定值时,马尾松生长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5.
山谷型养殖水库施化肥后氮磷营养盐分布及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山谷型小水库施化肥(尿素和过磷酸钙)前1在及后第3、8、12天分别进行垂直方向0、0.5、1、2、3、5、7、10米八个层次PO4^3--P,NH4^+(NH3)-N,NO3^--N,NO2^--N等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氮磷营养盐在施肥后前3天仅在5米以上的表温层内大幅升高;第8天在表温层基本维持第3天的较高水平;在7米以下深水层出现升高趋势;第12天在表温层明显下降,其中NH4^+(NH3)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塔河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1993年,采用固定标准地法,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塔河地区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生长。结果表明:幼,中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材积定期平均生长量分别是5.68,3.75m^3/(hm^2.a);成熟林的生长量约1.59m^3/(hm^2.a)。草类-落叶松林的生长量平均值最大(包括溪旁-落叶松林),40年生左右林分的材积定期平均生长量是5.36m^3/(hm^2.a),以下依次为杜鹃-落叶松林,杜香  相似文献   

7.
芒果切叶象在云南景谷湿热河谷种植区1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在芒果树冠下5~10cm深的表土中越冬。5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第1个发生为害高峰期;8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为第2个发生为害高峰期。降低越冬代和第1代虫口基数,对控制后期发生为害至关重要。综合防治后,3年芒果树、象牙芒果树秋梢为害率分别由53.6%,57.3%降至7.4%,9.7%。  相似文献   

8.
板板栗受蛀暝的危害十分严重,爱这在率可达29%。用40%氧化乐果3倍液于8月下旬涂干,防治效果达76.5%以上,防治成本为34.8元/hm^2,净增板栗77.5kg/hm^2。  相似文献   

9.
板栗受桃蛀螟的危害十分严重,受害率可达29%。用40%氧化乐果3倍液于8月中旬涂干,防治效果达76.5%以上,防治成本为34.8元/hm ̄2,净增板栗77.5kg/hm ̄2。  相似文献   

10.
茶树光合作用的年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年中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有2个低谷,分别出现在1和4月份(分别2.50和4.02μmol.m^-2.s^-1);有2个高峰,第1个出现在3月份(5.91μmol.m^-2.s^-1),第2个出现在6和8月份(分别为8.75和8.23μmol.m^-2.s^-1)。全年中5-8月份净光合速率均维持在较谪水平。茶树光合年变化受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特别是主导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种源生长量、材性的变异与优良种源综合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省荆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湿地松种源试验林的生长量及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量因子以及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具有中等程度的广义遗传力。基本密度径向变异模式以及递增为主,年轮段基本密度呈正态分布。木材密度早晚期相关性随树龄增大而增加,用5年生木材密度能可靠地预测12年生木材密度。各种源生长量因子与木材基本密度相关性有正有负,相关性大小与种源有关。木材密度与晚材率的正相关显著。生长量、木材密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晚材率与纬度正相关,与年均温负相关显著。综合评估表明S1,S3、S20为较优种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在闽中山地不同密度湿地松林分的研究表明,湿地松速生期早,是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优良树种.湿地松造纸林树冠重叠系数为1.2517时,可获得较大的蓄积量.通过湿地松生长模型的建立,导出湿地松的适宜经营密度上限.根据湿地松短周期的培育目标,确定出湿地松纸浆林的两种密度模式,即间伐模式(初植密度为3247株/hm2,第10年间伐,强度25%,第15年主伐)和不间伐模式(初植密度为2438株/hm2,第15年主伐).研究结果可为湿地松纸浆林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引种至沙地,经过60多年的生长已经到了生命周期的末期。及时总结第1代沙地樟子松的生长过程,可以更好地为沙地樟子松的推广、更新、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引种地辽宁章古台不同立地条件下30 a以上樟子松人工林标准地(11块)的平均木作为解析木(11株),求解Richards模型的参数并检验模型的拟合性,运用建立的Richards模型求解沙地樟子松的各种特征值,从而揭示沙地樟子松的生长进程。结果表明:①樟子松的生长能够用Richards模型很好地模拟,残差符合正态分布,显著性均大于0.05。模型的参数值分别为树高:14.179,0.084,2.803;胸径:19.379,0.075,1.712;材积:0.296,0.062,5.926。②引种到章古台沙地的第1代樟子松,树高在第12.3年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54 m·a-1,第21.4年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39 m·a-1;胸径平均在6.6 a后开始生长,第14.0年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77 cm·a-1,第26.0年时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47 cm·a-1;材积生长在12.0 a之前生长缓慢,第29.0年其连年生长量达到最高值0.007 4 m3·a-1,平均生长量在第47.0年达到最大(即林木数量成熟年龄),最大平均生长量达0.004 5 m3·a-1。樟子松引种到章古台后,生长进程加快,生命周期缩短,成熟期提前。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湿地松纸浆原料试验林早期冠幅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鄂中丘陵岗地下不同密度湿地松纸浆原料试验林前4年冠幅生长与树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遵循逻辑斯蒂生长模型,中等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遵循严格苏玛克生长模型,低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则遵循指数生长模型,并对各密度冠幅生长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连续4年调查火炬松×马尾松、湿地松×马尾松杂种F<,1>代以及马尾松纯种苗木造林早期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幼树存活率在造林4年后趋于稳定,且火炬松×马尾松杂种F<,1>存活率高于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马尾松、湿地松×马尾松杂种F<,1>代和马尾松纯种3个树种4年生以下(含4年生)幼树的平均地径(...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马尾松优树自由授粉子代变异及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10年生马尾松优树自由授粉子代的树高、胸径、材积和通直度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263个优树家系中有26.62%材积生长超过对照10%以上.其中龙岩地区优树的子代生长表现最佳.同地区不同林分的优树子代有很大差异,林分间平均变异系数大于林分内家系间的平均变异系数.在不同海拔林分选择的优树,除戴云山南麓海拔600~700m左右优树子代生长表现较好外,其它海拔点的子代无明显差异,且都差于对照.优树子代生长性状与树干通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可望同时在生长性状和干形上得到改良  相似文献   

17.
尾巨桉与马尾松不同混交处理3年生造林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尾巨桉与马尾松不同混交比例、3年生生长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尾巨桉纯林(CK1)单株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较不同比例混交林中的处理1、处理2、处理3尾巨桉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降低27%,42%,45%;17.2%,28.4%,30.9%;70.3%,126.7%,142%,不同比例混交林的处理1、处理2、处理3的马尾松单株平均胸径,树高与纯林马尾松(CK2)比较,树高生长各林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平均胸径生长分别降低79.8%,25.6%,2.6%.尾巨桉纯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不同混交林的处理1,处理2,处理3的蓄积量分别是87.6,74.6,66.2,53m3/hm2.从3年生林分的各性状生长结果分析,不同比例混交林的林木生长以处理2表现效果最具生长潜力,有利于林木生长,对尾巨桉栽植风险具有缓冲作用,也有利于林地地力的恢复,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南京老山林场火炬松、湿地松种源试验林(13年生)近三年发生了严重的松枯梢病和松针褐斑病.火炬松种源间感病指数和生长变异均为极显著,感病指数与高、轻生长相关显著,其中佛罗里达·纳索、阿拉巴马·埃尔卡拉、密西西比·斯格特和佐治·爱克特四个种源感病最轻,生长量较大,感病指数亦比种源平均值小13.41%~32.80%,抗病优株率达7.47%,可在种源和个体二个层次对抗病和生长同时进行选择.湿地松的种源感病指数变异不显著,但生长变异显著,抗病优株率4.80%,也可在生长良好的阿拉巴马·英德、佐治亚·布克勒、佐治亚·米伦、福建·南屿、佛罗里达·泰勒5个种源中选择抗病优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采脂对湿地松生长和材性的影响,以广西华山林场湿地松幼龄林为对象,进行了不同时间长度的采脂试验。设置不同起始采脂年龄,通过不同采脂处理的湿地松,分析了其生长和材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脂对湿地松胸径和年轮宽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采脂强度40%左右时,立木的自身生长势对胸径和年轮宽的影响远远大于采脂对胸径和年轮宽的影响。采脂对树高和晚材率没有显著影响。采脂会降低湿地松的密度,采脂时间越长对密度的影响越大,离树皮越近受采脂影响也越大。采脂降低了顺纹抗压、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等几个力学性能指标。虽然是幼龄林的早期采脂,但是采脂强度适中的前提下采脂对其生长影响不大。湿地松幼龄林采脂导致了密度和力学性能等材性指标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造林密度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松4种初植密度(900、1350、1800、2700株/hm^2)林分间树高、胸径、材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上1-2级优势木数理等因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初植密度对其人工林木材管胞解剖特征、化学成份含量、干缩性状和木材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的程度。稀植的林分木材纵向干缩大、差异干缩大。1800、1350株/hm^2的林分,其木材管胞长、长宽比大、微纤丝角小,干缩特性适中,力学强度较高,适于培养建筑结构用材。1800株/hm^2林分单位蓄积量大,管胞长、长宽比大、纤丝角小,纤维纱与综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含量低,适于培育纸浆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