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番木瓜棕榈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番木瓜疫病菌棕榈疫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棕榈疫霉菌落生长的培养基是V8汁和番茄汁,其次是玉米培养基,较差的是PDA培养基。适宜棕榈疫霉的pH值为4.0~9.0、最适pH值为5.5~7.2;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8℃,致死温度为45℃,棕榈疫霉对光照不敏感。通过替换碳源的试验得知,最适合棕榈疫霉生长的碳源是蔗糖和淀粉,甘油则较差;添加氮源的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合棕榈疫霉生长的是蛋白胨,牛肉膏较差,而硫酸铵会抑制棕榈疫霉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草果是云南省贡山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导产业,种植历史悠久,具有独特区位优势,为摸清林下草果疫病的发病规律,在独龙江、茨开、普拉底、捧当四地进行初步调查,平均病株率为7%。通过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形态学鉴定,明确草果疫病是由恶疫霉引起的一种卵菌性病害,并对草果恶疫霉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最适宜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番茄汁培养基、V8汁培养基和PDA培养基,其次是大豆培养基和玉米面培养基,菌落生长最差的是燕麦培养基及草果茎叶组织汁培养基;该菌在pH值3~10都能生长,适宜生长pH值为4~7,最适宜生长的pH值为6;该菌丝可以生长的温度在10~30℃,最适温度为25℃;该病菌对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其次是葡萄糖、淀粉和甘油,对木糖的利用效果最差;在氮素培养中菌丝生长对酵母膏、天门冬酰胺和牛肉膏的利用最好,其次是KNO3、NH4Cl和甘氨酸的利用,对蛋白胨的利用最差。  相似文献   

3.
紫红蘑菇菌丝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碳源、氮源、温度、pH值和不同培养基对紫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对紫红蘑菇的菌丝生长最有利,其次为蔗糖.氮源中牛肉膏最好,其次为蛋白胨;经温度梯度试验得出紫红蘑菇菌丝生长温度为5~35 ℃ ,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紫红蘑菇最适宜的pH值为9.8,较其它食用菌差异很大.其最适宜的培养基为小麦培养基.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危害白及的烟草疫霉与以往其他寄主上的烟草疫霉在生物学特性和侵染特性上的异同,试验以烟草疫霉病病原菌Bjphy4菌株为材料,进行了白及疫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侵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V8培养基,最适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和产孢子囊的最佳碳源不同,葡萄糖作碳源时最适宜菌丝生长,而淀粉作碳源时最利于病菌产孢子囊,最适pH值为7,最佳培养温度为25~30℃,最适光照条件为全黑暗培养;病菌菌丝致死温度为47℃;白及疫病病原的侵染特性测定结果显示,28℃为病菌的最佳侵染温度,相对湿度越高越利于病菌侵染,超过90%时适宜发病,全黑暗情况下更利于病菌侵染。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条件下臭椿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菌株SQD-107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情况.该菌株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在供测碳源中病原菌对蔗糖、葡萄糖利用较好,供测氮源中对硝酸铵、氯化铵利用较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25~30℃;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35℃,最适25℃.在pH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7~8;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为7.孢子萌发最适pH 6~8.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持续时间10 min.  相似文献   

6.
三七疫病病菌Phytophthora cactorum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6个恶疫霉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在CA(胡萝卜琼脂)培养基、燕麦培养基、CMA(玉米)培养基和三七汁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最适宜的碳源为甘露醇、可溶性淀粉、蔗糖和D-甘露糖;最适宜的氮源为KNO3、脲和NH4NO3。其营养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不同地区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有一定差异;该菌在pH值为3—12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8。土壤漫出液是诱导孢子囊产生的最好介质。  相似文献   

7.
对粗毛纤孔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粗毛纤孔菌菌丝生长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以蔗糖为碳源、谷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适宜pH值为8~8.5;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更好;最适宜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在25℃、PDA培养基上,粗毛纤孔菌10d便可在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上长满。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甘蔗褐斑病菌(Cercospora longipes)CL12分离株为对象,研究了温度、pH值、培养基种类、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株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甘蔗尾孢引起的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药剂筛选奠定基础.结果表明,CL12分离株的菌丝在供试的10种培养基上都可以生长,但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PDA和PSA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而MS和N6培养基不适合该菌生长.以Czapek培养基作为基础,果糖作为碳源、牛肉膏和酵母粉作为氮源最适宜病菌的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5,在pH值为4.0~10.0均可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35℃,pH值为4.0~10.0,最适萌发条件为25℃,pH值为6.0.  相似文献   

9.
从碳源、氮源、pH值和温度等方面研究了新疆粗毛黄褐孔菌的菌丝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pH值适宜范围是pH 8~12,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C/N比值为79.80︰1。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番茄早疫病菌抗、感嘧菌酯菌株的培养基营养条件、pH以及温度的改变,了解抗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抗、感菌株之间的营养利用情况不同,敏感亲本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而抗性菌株在葡萄糖和牛肉膏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对pH值的要求也略有差别:抗、感菌株均在pH值为6、7时生长较迅速,抗性突变体在pH值为7时生长最快而亲本菌株在pH值为6时生长最快。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生长情况基本相似:在4~30℃温度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以20~25℃生长最快。其中在4~25℃之间菌丝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5~30℃之间则随温度升高而减慢,在35℃几乎不生长,各温度下敏感亲本菌丝生长速度均比抗性突变体快。  相似文献   

11.
粉红聚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温度、光照、酸碱度和营养等条件下对甜瓜主要采后致病菌———粉红聚端孢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病原菌菌丝在pH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6.光照条件对菌丝的生长无显著影响.离体培养的营养试验中碳源以添加甜瓜汁液的培养基菌丝生长最好,其次为添加葡萄糖的培养基(PDA);氮源则以添加VB的培养基菌丝生长效果最好.孢子在无菌蒸馏水中的萌发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此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为50%.孢子萌发的pH为3.0~8.0,但在pH值为4.0~7.0时萌发率较高.结果还表明,分生孢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速度快且萌发率高.  相似文献   

12.
新疆大豆疫霉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石河子、阿勒泰和伊犁大豆种植区采集大豆根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共分离到5个疫霉菌株,经生物学特性测定,供试的新疆大豆疫霉各菌株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左右;最适于菌丝生长的pH值为7左右;其菌丝在胡萝卜、V8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在V8汁、CA和大豆汁培养基上都能产生大量的卵孢子.生理小种鉴定表明,供试的大豆疫霉菌株分属4个不同的毒力公式,它们与当前国内外所报道的53个生理小种的毒力公式均有较明显差别,可能属于新的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3.
番茄叶霉病菌生物学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适温20~25℃。在不同培养基里以燕麦培养基和玉米粉培养基最佳.该菌在弱光及黑暗条件下生长较好,而较强光照不利于该菌的生长发育。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适应pH值是3.5—5.5;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和淀粉为佳,木糖最佳,氮源以谷氨酸最佳,尿素最差。在湿度试验中,相对湿度低于80%时,孢子萌发率较低;相对湿度达85%~100%时,萌发率逐渐提高。在不同营养液里,以果实汁葫发最好。该菌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防治玉米灰斑病奠定基础,对西南地区玉蜀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 4~11都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pH值;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15.
马蹄金褐色叶斑病菌(Pyrenophora dichondrae sp.nov.)在PD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温为25~28℃,适宜pH5~7,全黑暗促进产孢,全光照促进菌丝生长。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最好,麦芽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以硝酸钙最好,氯化铵最差。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8℃,最适相对湿度为90%~100%,最适pH6~8,最适于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是硝酸钠。子囊孢子致死温度是49℃。  相似文献   

16.
草莓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枯萎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fragariae)。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草莓枯萎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温为25~30℃,适宜pH 4~6,全光照可促进产孢。对碳源的利用,麦芽糖最好,乳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酵母膏最好,尿素最差。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0~30℃,最适28℃,高于40℃和低于5℃不能萌发,RH在90%~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低于90%不萌发;萌发最适pH 4~6,高于pH 8不萌发,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最适孢子萌发的碳源是乳糖,氮源是牛肉膏。  相似文献   

17.
松苗猝倒病病原菌鉴定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湖北省不同地区的湿地松苗圃猝倒病痛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病原菌的致病性、培养性状及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湿地松猝倒病的病原菌之一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 Schl.).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2-13,最适宜pH值范围是4~11;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硝酸钠或硝酸钾为氮源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时菌丝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玉米交链孢叶枯病的病原、症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菌为细交链孢叶枯病菌(Alternariatenuis Nees)。主要危害叶片,病斑椭圆形或近圆形,中央灰白色至枯白色,边缘红褐色。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5℃和8~40℃,适宜温度分别为15~30℃和20~30℃;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均为3~10,最适pH值均为8。分生孢子萌发要求95%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紫外光对分生孢子的杀灭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9.
番茄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番茄晚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RS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光照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而黑暗条件起到促进作用;菌丝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好,甘露糖最差;在氮源利用方面,大多数氮源均促进菌丝生长,产孢量以氨基丙酸最多,胱氨酸最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20℃,适宜pH为5~9。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高于35℃不能萌发;光照抑制孢子囊的萌发,pH为7时孢子囊萌发率最高;孢子囊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7℃,10 min。  相似文献   

20.
外界环境因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丝生长适宜温度、培养料含水量、p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2~28℃,最适温度25℃;培养料适宜绝对含水量65%~75%;最适绝对含水量75%;适宜pH值为5.02~7.24,最适pH值为5.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