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种种衣剂对小地老虎幼虫的毒力测定及保苗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地老虎是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山西省春播玉米常受其为害。传统的喷雾防治常因错过最佳防治时期而效果欠佳。采用种衣剂包衣种子能及时、高效地防治小地老虎幼虫。为筛选出对小地老虎幼虫毒力高且内吸性强的种衣剂,采用浸虫法测定了2种种衣剂和1种常规喷雾药剂对小地老虎幼虫的毒力,并进行了2种种衣剂包衣防治小地老虎幼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毒力最高,其LC_(50)、LC_(90)分别是67.75、1 095.14 mg/L。田间玉米接4龄幼虫7、14、21 d,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的保苗效果分别是84.13%、90.24%、90.28%。  相似文献   

2.
昆虫病原线虫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测定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小地老虎技术的可行性,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9个品系的昆虫病原线虫对小地老虎幼虫的致病力,同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了斯氏线虫属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NC116品系、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feltiae SF-SN品系和异小杆线虫属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phora H06品系的保苗效果和防治效果,并测定了苦参碱与NC116品系混用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NC116品系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致病力最高,其对3龄、4龄和5龄的LD50分别为2.4、7.5、和31.2条/头,表明随小地老虎幼虫龄期递增,其致病力下降。盆栽玉米苗上分别施用线虫100~200条/头时,对玉米保苗效果及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控制效果依次为NC116H06SF-SN。0.8 mg/L苦参碱和NC116品系混用后,可使小地老虎3龄幼虫死亡率提高109.89%,二者表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甲胺磷拌种防治小地老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1979~1981年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港地区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越冬代蛾峰有三个,初峰在4月初,中峰在4月中旬,末峰在4月下旬,其中的中、末峰是一代幼虫的主要来源,约占总虫量80%是预报和防治的重点,研究还指出:5月初初峰发育的幼虫正值3龄,中峰为2龄,末峰为1龄,此时,春玉米幼苗为2~3叶期。试验证明,用20%甲胺磷(缓释剂)以2%用量拌种,保苗效果为83.1%,经5000亩应用平均效果为88.4%,用50%甲胺磷(乳油)以1.0%用量拌种防治效果为91.5%,经50000亩应用平均效果为92.2%。对玉米、棉花安全,同时能兼治蝼蛄、金针虫,该法适用于地下虫混合发生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当地棉田的寄生小地老虎幼虫的索科线虫一新种。通过1984—1987年研究表明,被寄生后的幼虫体壁下脂肪体减少,行动迟缓,食量锐减。当大量小地老虎幼虫脱出线虫时是在四、五龄以前,线虫对小地老虎杀伤力即可达到控制于其暴食以前。六索线虫寄生率与小地老虎虫口密度、棉苗被害率呈负相关。降雨可直接影响寄生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时第 《植物保护》1965,3(3):111-111
在小地老虎幼虫三龄以前突击用药,是防治小地老虎的关键时期,但一、二龄幼虫在田间极不易发现。因此,必须作好测报工作,准确掌握虫情。 一、虫情观察围预报:在容易发生小地老虎的地方,种植小地老虎喜食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6.
据1974—1980年在本地区研究,小地老虎越冬代发生有三个蛾峰。初峰多在4月上旬,中峰在中旬,末峰一般在下旬。而中末蛾峰和田间幼虫发生关系至为密切,约占总虫量的80%以上,是予报和防治的重点。当地玉米播期为4月20日左右,4月底至5月上旬,恰在2—3个叶片生育期,如在玉米播种时,用内吸剂处理种子,使种苗带毒,可以防治小地老虎的为害。 1979—1980年试用20%甲胺磷缓释剂拌种,经室内毒效测定:1%、2%、4%用量杀虫率均达100%。拌种后21天田间小区观察,2%用量的保苗效果达83.1—86.1%:在5000亩春玉米、棉花大面积示范,平均保苗效果88.4%。此法不  相似文献   

7.
陈家暢  李树英 《植物保护》1964,2(3):138-140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是农作物苗期的重要害虫,在防治策略上要求掌握适期进行防治,所以幼虫龄期的鉴别极为重要。小地老虎各龄间的色彩和大小虽可作为鉴别依据,但用形态构造来区别更为可靠。并可与它一起发生的其他夜蛾科幼虫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8.
黄地老虎在新疆春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玉米、棉花最为普遍而严重。1963年观察:越冬代成虫发生始期为4月上旬,高峰为4月下旬,末期为5月下旬。第一代卵发生始期在4月中旬,高峰在5月上旬,末期在5月底。第一代幼虫为害始期为4月下旬,为害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黄云生 《植物保护》1992,18(4):53-53
小地老虎是我县春植烤烟返苗期至团棵期的主要害虫。4月上旬至5月中旬发生,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害最重,受害严重的田块每株烟的根有幼虫3—5条,断棵率可达30%以上,严重影响烤烟的全苗。我站多次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0%甲胺磷1400-1750倍液,每株250—300毫升晴天灌蔸防治小地老虎效果很好,平均保苗效果为  相似文献   

10.
1965年,聊城地区黄地老虎大发生,为历年所罕见,由于及时防治,基本未造成灾害,主要经验如下: 在卵孵化盛期及幼虫一、二龄阶段: 1.喷粉:低龄期喷1%六六六粉和5%滴滴涕粉等量混合,每亩4—5斤。冠县孙町大队在4月下、5月上中旬喷粉二次,防治的危害株1.1%,未防治的30% 2.喷雾:用6%可湿性六六六和25%滴滴涕乳剂各1斤,兑水300—400斤,结合防治棉蚜,每亩用药水50—60斤,防治的受害株2.2%,不治的30%。 3.毒土:6%六六六粉1斤,兑土30斤,在下  相似文献   

11.
李仁烈 《植物保护》1980,6(3):16-16
近几年来,我站为了增加绿肥鲜草产量,种植玉米的方式改为用苦养钵育苗,移栽期在4月中、下旬。此时正值地老虎危害盛期,所以防治好地老虎,确保玉米全苗,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于1976年5月中旬,在一块红花草茬播的玉米制种田玉米三叶期试验,把嫩红花草茎叶切成1厘米左右长,  相似文献   

12.
据1962—1963年两年的研究,桃小食心虫在乐陵棗区一年发生1—2代。第二代发生数量多少与当年整个发生期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桃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結“越冬茧”在土內越冬,其垂直分布深度限于离土表4寸范围內,平面分布愈近树干密度愈大。越冬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出土,一直延續到8月上、中旬結束,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越冬幼虫出土与降雨有密切关系。在室內越冬幼虫出土及第一代老熟幼虫脫果后至成虫羽化历期,分别平均为10.4天及10.8天。成虫白天不活动,夜間11—1时之間交尾。产卵前期平均为2.5—2.7天,产卵期間平均为1.3—2.1天。雌虫平均产卵量为27.9粒(越冬代)和40.5粒(第一代),最多可产154粒。在田間,卵绝大多数产在叶片背面基部(72.6%),产在果实梗洼(27.4%)和胴部较少,其它部位尚未发现。田間卵自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至8月下旬或9月初結束。第一、二代卵期分別平均为6.8和8.4天,孵化率分別为92.3%和89.5%。幼虫扎果从7月末 (或8月初) 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前后达50天左右。幼虫脫果从8月中旬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后尚未結束。果內幼虫期最短9天,最长28天,平均16.8天左右。地面药剂处理应該在6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出土前,这是第一个防治关鍵时期;在第一、二代卵盛期(7月下旬及8月中旬左右),噴药两次是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第二个关鍵时期。地面药剂处理,3%666粉剂与3%666颗粒剂效果差不多。树上喷药可用25%DDT乳剂250倍液加用0.01%“拉开粉”或0.1%水胶,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小地老虎危害症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地老虎俗称土蚕、黑地蚕、切根虫等 ,属鳞翅目 ,夜蛾科。一、危害症状小地老虎为地下害虫 ,主要以其幼虫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蔬菜等植物的幼苗 ,切断幼苗近地面的根茎部 ,使整株死亡 ,造成缺苗断垄 ,严重地块甚至造成绝产。二、防治方法1.清除杂草。杂草是小地老虎产卵场所及幼虫的食料。在幼苗出土前或幼虫1~2龄时 ,及时铲除田埂、路旁的杂草 ,防止杂草上的幼虫转移到幼苗上。2.翻耕晒土。秋季翻耕苗圃地 ,让土壤曝晒 ,可杀死大量幼虫和蛹。3.诱杀成虫。在发蛾盛期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制比例为红糖6份、醋…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我国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重点防范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该虫为害籽粒玉米的防治阈值,于2020—2021年分别在籽粒玉米小喇叭口期(6~8叶)、大喇叭口期(8~10叶)和抽雄吐丝期 (12~14叶),通过人工接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下玉米的产量损失,并确定相应防治阈值。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密度为2~12头/株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6.78%~31.91%、 10.45%~25.14%和15.71%~29.17%,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分别为2龄幼虫55~67头/百株、 97~118头/百株和59~71头/百株;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为害株率为5%~60%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81%~22.43%、 4.83%~17.75%和8.16%~20.43%,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为害株率分别为4.24%~5.22%、 7.61%~9.49%和4.46%~5.55%。表明黄淮海夏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生育期为害籽粒玉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阈值不同。  相似文献   

15.
荔枝害虫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栽培品种NC89为对照,通过室内饲养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转双基因抗虫烟草对烟夜蛾和小地老虎幼虫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转双基因抗虫烟草对烟夜蛾幼虫具有稳定的杀虫作用,取食后2-3d死亡,死亡率达100%,不同龄期间表现一致;对小地老虎幼虫个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其抗性随龄期的增加而减弱,1龄死亡率为48%,2龄为28%,3龄以后死亡率为0,但对各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苹果天社蛾是晉中果区后期害虫。以5龄幼虫为害最重,取食量約占整个幼虫期总食量的90%左右。幼虫期平均为31.2天。以蛹在寄主树下距主干1米以內,土深2—12厘米处,做土室越冬。越冬蛹分布的密度因寄主而不同。成虫羽化出土与7、8月份降雨量及越冬蛹深度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及幼虫取食对寄主有一定的选择,榆叶梅最爱好,杏树、苹果次之。此虫年只一代。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达盛期。卵7月初出現,8月上旬为盛期。幼虫7月中旬开始为害,8月中、下旬达盛期。9月下旬幼虫逐渐老熟入土化蛹越冬。防治药剂以25%DDT乳剂、50%可湿性DDT、6%可湿性666 150—300倍液效果为佳。要求把幼虫消灭在4龄以前;也可結合秋耕挖蛹,注意果园植物的配置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旱地小地老虎的综合防治技术福建省上杭县临城农技站(364200)薛德乾小地老虎俗称上蚕、地剪、切根虫等,是旱地作物花生、玉米、茄、瓜及十字花科蔬菜等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低龄幼虫常群集在幼苗心叶或叶脊上取食危害,吃成网孔状,三龄后幼虫常白天躲伏于近作物根...  相似文献   

18.
旱地小地老虎的综合防治薛德乾福建省上杭县临城农技站364200小地老虎俗称土蚕、地剪、切根虫等,是我县旱地作物豆、瓜、前、花生、玉米等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低龄幼虫常群集在幼苗心叶或叶背上取食危害,吃成网孔状,三龄后幼虫常白天躲伏在近作物根部土中或阴暗处...  相似文献   

19.
胶东地区夏玉米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玉米棉铃虫卵,大部分散产于夏玉米尚未开花的雄穗上。抽雄未开花玉米落卵量约为抽雄开花者的3倍,是心叶末期玉米上的35倍。此期为夏玉米棉铃虫产卵盛期:抽雄开花盛期,是其卵的孵化盛期。幼虫成活率为卵量的10.53±1.04%。在夏玉米抽雄未开花期用1%1605粉或1605毒砂防治两次,幼虫虫口减退率为71.7-81.5%,在保障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适当调节播期可避开夏玉米棉铃虫的产卵盛期,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20.
1957年在饲养田间采集的地老虎幼虫工作中,发现感染红僵菌而死的幼虫多头。1957、58年观察红僵菌对地老虎的寄生占总寄生率(包括寄生虫、菌)的50%以上。室内接种不同地老虎的感病性测定结果:大地老虎(A,tokionis Butler)、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 tt.)、黄地老虎[EnxoaSegetum(Schffermuller)]均呈易感性。接种室内3—6龄幼虫也全部罹病死亡。罹病6龄幼虫取食量为正常同龄幼虫的50.42%,后期已不能咬断烟株。该菌对地老虎幼虫致病力强、致死率高,对地老虎的为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降低虫口量。受于1958—1963年间陆续观察了该菌侵染循环,生物学特性,及对地老虎的防治效果等。现整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