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步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舞阳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情况,探索了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措施和工艺路线,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乌兰察布市后山旱作区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后山旱作区保护性耕作的监测与分析,重点探索适合后山旱作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技术工艺处理及机具配套系统,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前景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贵州省地形地貌、石漠化和耕地土壤状况,得出在贵州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大意义,同时总结和列举贵州省近年来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情况,为下一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果表明,在干旱、半干旱一年两熟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可行的。采取保护性耕作在经济上合理,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有序循环,对发展持续性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配套机具进行了选型,并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制定了作业流程图。  相似文献   

5.
孔丽 《种子科技》2023,(10):121-123
合理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提升玉米的质量及产量,而且能完善玉米种植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点,探讨了玉米种植中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策略,并分析了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实现玉米种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从达州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出发,总结了达州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三种技术模式,分析了技术特点、社会经济效益状况、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优点的宣传、研究对小型农机具的应用鼓励政策、建立长效支持政策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农业事业迎来新的发展良机,传统耕作模式已经无法取得良好的耕种成效,并造成耕地地力不足、活性下降、污染问题加剧等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水土的保持,结合利用秸秆覆盖地表的方式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有效降低生态压力。基于此,针对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及效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保护性农业、可持续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性农业、可持续农业中的“关键技术”、“骨干技术”、“支撑技术”。稻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场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中担负着特有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西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省份之一,大力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模式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江西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对确保江西粮食安全和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作者近些年来对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及效益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对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的12种常见模式及其效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可供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在河北省的区域适应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河北省不同地区影响持续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防治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提高水热资源利用率为主要目的的农田保护性耕作几大技术体系.河北省北部一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应以防治土壤沙化退化为主;丘陵、坡地应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河北中南部平原两熟制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水热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对保护性耕作在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优势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同时预测和展望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崇义客家梯田传统农耕知识、技术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义客家梯田是全国三大景观梯田之一,保护和开发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耕作知识和技术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围绕崇义客家梯田的修建与管理、传统耕作模式的类型、传统水稻栽培技术、传统农具等方面的专题进行了走访,对"崇义客家梯田稻作农业系统的传统耕作知识与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考察,收集了客家传统农具、水稻栽培、梯田水资源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图文资料,了解了当地政府及农民对"江西崇义客家梯田"传统耕作技术的认识及传统农耕技术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客家梯田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它加以保护和开发,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而且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将使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的保护性耕作方法,研究了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高产群体平均产量为8467.54kg/hm2,比常规耕作增产3.0%,且在总肥料为509.7kg/hm2时,最有利于增产;保护性耕作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小于常规耕作,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高的负相关造成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是水稻保护性耕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江西发展现代农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58-61
江西是农业大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江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五"期间,江西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农业科技应用有了新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呈现新格局,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农民增收拓展了新渠道,但江西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还需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发展科技密集型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扩大劳动就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讨麦后夏直播花生的适宜栽培方式及其作用效果,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可矮化株高,主茎高度较地膜覆盖的减少15.7%,防止徒长和倒伏;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开花数、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单株结果数较其他处理增加0.8~2.0个,公斤果数减少23.8~66.5个;显著增加干物质向荚果中分配的比例,经济系数提高0.08~0.17,荚果产量提高5.5%~29.2%。地膜覆盖的植株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露地栽培的,秸秆还田的优于不还田的。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是取得夏直播花生高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5.
江西广昌传统莲作文化系统于2017年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西广昌传统莲作文化系统由莲、莲作技术和莲文化等3个部分构成。江西广昌传统莲作文化系统具有起源古老性、分布区域性、系统复合性、生物多样性、技术先进性和影响广泛性的显著特征。江西广昌传统莲作文化系统具有十大价值,即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科普价值、科研价值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阐明了播商物流的内涵,根据江西省农产品经济发展的现状,系统分析了农产品的科技环境、营销渠道、附加值及物流能力等阻碍农产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基于播商物流视角,以重视农产品物流为出发点,全面介入播商供应链,提出完善农产品播商物流运输配送体系、加快直播电商在农产品营销推广中的应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流通渠道创新、加强农产品播商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相关政策扶持等发展策略,大力促进江西省农产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通信网络的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但由于上网技能的缺失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往往很难获取到他们所需的农业信息。有必要研究一套更有效的建立在橡胶树栽培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服务系统。微信公众平台是公众号运营者通过公众号为微信用户提供资讯和服务的平台,为实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尝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一套橡胶树栽培技术服务系统。系统包括橡胶知识和技术服务2 个主要模块,实现了橡胶树栽培管理知识查询、专家对用户的一对一远程技术服务、橡胶树施肥配方查询、橡胶资讯服务的主要功能。橡胶树栽培技术服务系统搭建了专家与农技员、农技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创新了服务模式和渠道,切实解决了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抗旱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水分胁迫对水稻的伤害以及水稻植株在气孔调节、渗透调节、激素调节、膜抗氧化保护酶类和干旱诱导蛋白等方面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稻抗旱性状的基因定位和抗旱性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稻属抗旱基因资源的发掘以及在育种上的遗传利用和水稻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On Light and Simplified Cotton Cultivation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The main contents of light and simplified cultivation (LSC) of cott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LSC development is prospected in the paper. Light and simplified cultivation of cotton refers to the simpl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of field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agronomic technologie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r good cotton variety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and labor intensity during cotton farming and cultivation, and to realiz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LSC i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technology for China's cotton produ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labor intensive to the light and cost-saving, which is fully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The new cultivation technolog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fter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ott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The LSC technology system mainly includes precision mono-seeding, simplified pruning or non-pruning technique, one-time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or fertig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optimization of boll setting through regulation of fruiting distribution and grouped harvesting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ture, we should further optimize the planting pattern, improve the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LSC, develop new material and equipment, promote the high fusion of agronomic technology and material equipment, and provide more powerful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LSC. Improved LSC will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suppor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轧宗杰  卢树昌  侯琨 《作物杂志》2020,36(2):9-2453
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课题。水稻生产在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传统水稻种植与水资源紧缺、劳动成本高等矛盾日益突出。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越来越得到各国研究者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水稻旱直播栽培的发展研究现状,表明水稻旱直播栽培具有省工、节水、便于机械化种植,能提高水肥利用率及降低劳动成本等特点与优势,同时也指出该种栽培方式存在杂草和倒伏问题较难控制、对田间管理要求较高及稻米品质较差等不足,提出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可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情况,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重要作用,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