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群体动态及其治理药剂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1986-2001年,以10μg.mL^-1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在PSA含药平板上监测了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湖北省13个县市共19491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群体分布与发展动态。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存在着不同比例的抗药性菌株,湖北水发现抗药性,可控制抗药性群体发展的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戊唑醇、咪醇胺与多菌灵不具交互抗性,对赤霉病抗药和敏感菌株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这两种杀菌剂可阻止对多菌灵抗药病原群体的发展,作认为戊唑醇和咪鲜胺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多菌灵混配使用,对于治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苏草莓灰霉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江苏草莓灰霉病菌对5种杀菌剂(嘧霉胺、多菌灵、异菌脲、腐霉利和乙霉威)抗药性现状,2011年和2012年在江苏5个草莓产区分别采集133个和206个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嘧霉胺的敏感性,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2012年206个草莓灰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乙霉威的抗药性。检测结果显示,2011年和2012年草莓灰霉病菌抗嘧霉胺的菌株比例分别达到77.4%和66.0%;2012年采集的206个菌株中,抗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和乙霉威的菌株比例分别达到80.6%、11.2%、64.6%和54.4%;不同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据菌株对5种杀菌剂的抗、感表现,在江苏检测到17种抗性表现型;其中对腐霉利和乙霉威敏感及对多菌灵、异菌脲和嘧霉胺抗药的菌株占30.6%;对腐霉利敏感及对多菌灵、异菌脲、乙霉威和嘧霉胺抗药的菌株占21.8%;其他表现型菌株所占比例均在10.0%以下。表明,江苏草莓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异菌脲、乙霉威和嘧霉胺均已产生抗药性,迫切需要筛选新的杀菌剂防治草莓灰霉病。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北京地区不同科蔬菜菌核病菌对4种常用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和异菌脲)抗药性现状,2011—2012年在北京郊区县蔬菜种植地区分别采集184个不同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株,采用最小浓度抑制法测定184个不同蔬菜菌核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的184个菌株中,对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和异菌脲抗药性菌株比例分别达到90.22%、100.00%、37.50%和50.00%;不同科蔬菜的菌核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据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与敏感性表现分为8种抗性表现型;其中对多菌灵、乙霉威和异菌脲抗药三重抗药性菌株所占比例为33.86%,对多菌灵与乙霉威抗药二重抗药性所占比率为27.51%;4重抗药性菌株所占比例为15.87%;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腐霉利抗药三重抗药性菌株所占的比例为12.17%,其他表现型菌株所占比例均在10.0%以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蔬菜菌核病菌对供试的4种杀菌剂均已产生抗药性,迫切需要选择新型的杀菌剂或生防制剂防治。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灰葡萄孢抗药性测定及抗药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湖北省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群体抗药性水平,为防治灰霉病提供理论依据,评估了源于湖北省的96个灰葡萄孢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抗性。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对多菌灵、农利灵和菌核净敏感,抗性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2%和3%;所有供试菌株均对环酰菌胺敏感,EC50为0.004~0.200μg/mL;对Bc-hch基因序列扩增和酶解谱带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供试菌株对环酰菌胺敏感。抗性菌株抗药相关基因β-微管蛋白和组氨酸激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部分位点的突变是抗药性形成的可能机制之一,另外也发现了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不同省份芦笋茎枯病菌对内吸性和保护性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个省24个菌株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抗药水平,并比较了其差异。结果表明:各省份菌株对2种杀菌剂的抗药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山东省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1.10 mg/L,江西省和福建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0.58 mg/L和0.33 mg/L;福建省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34.53 mg/L,河北省和山东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15.88 mg/L和14.19 mg/L。多菌灵相对代森锰锌更易产生抗药性,其抗药菌株为7个,平均抗性水平为3.66,抗性频率为29.17%;而代森锰锌抗性菌株为4个,平均抗性水平为1.90,抗性频率为16.67%。24个菌株中,SD4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的抗药性均较强,抗性水平分别为10.44和3.01,表现出多抗性。  相似文献   

6.
番茄叶霉病菌对三种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新型复配药剂斯克与番茄叶霉病菌进行室内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对甲基托布津和斯克具敏感性。在多菌灵防治效果下降的地区,可靠用甲基托布津和斯克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突变体(nit)标记,对采自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33个玉蜀黍赤霉菌株的营养亲和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菌株分别属于30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VCG8),表明中国玉蜀黍赤霉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大。用药剂驯化法获得了6株ZF43菌株的多菌灵(MBC)室内抗药突变体,并研究了其中2株抗药突变体的营养亲和性能。结果表明,玉蜀黍赤霉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后不会改变其营养亲和性能。但发现在营养亲和的两菌株之间发生菌丝融合以后,不能或很少能进行细胞核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因此,菌丝融合在该菌对多菌灵的抗药群体发展中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科学》2017,(1):31-33
为明确徐州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现状,2014~2015年在徐州8个区县草莓产区分别采集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样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3个草莓灰霉病菌菌株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检测的抗性菌株比例高达54.83%,且以中抗菌株为主,占34.40%。不同区县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不同,其中铜山区、贾汪区、新沂、沛县抗性频率较高,均在70%以上。说明徐州草莓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已产生抗药性,抗性水平中抗,且抗性菌株较普遍,应避免或限制连续使用腐霉利类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9.
芦笋茎枯病菌对甲基托布津的抗药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检测江苏芦笋主产区丰县和赣榆芦笋茎枯病菌对甲基托布津已发生严重抗药性。丰县和赣榆田间抗性菌株比例为68.2%和88.9%,存在低抗(5<EC50≤20μg/mL)、中抗(20<EC50≤100μg/mL)和高抗(EC50>100μg/mL)突变体。抗药菌株在不含药的培养基中经单孢分离连续培养8代,抗性仍保持稳定。高抗菌株对噻菌灵、苯菌灵、多菌灵表现正交互抗性,对乙霉威表现敏感;低抗、中抗菌株对乙霉威不敏感。抗药菌株的产孢力、菌丝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相近。  相似文献   

10.
草莓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和移栽后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对来自杭州市建德和下沙草莓基地的63个菌株进行培养性状、形态学和种特异性引物PCR鉴定,表明所有的菌株均属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 Sacc.).离体条件下评价了这些菌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性,发现对多菌灵高抗菌株的比例达92.1%,对乙霉威高抗菌株比例高达93.7%,而同时抗这2种药剂菌株的比例高达87.3%.因此,建议杭州地区不应再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或这类杀菌剂和乙霉威的混剂防治草莓炭疽病,以免影响防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云南地区月季灰霉菌的致病力及对不同杀菌剂的抗药性,为生产上月季灰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从云南15个月季切花主产区灰霉病株上分离月季灰霉菌株,将灰霉菌株孢子悬浮液无创伤接种于月季品种粉红雪山完整花瓣上,通过测量花瓣病斑面积大小鉴定不同灰霉菌株的致病力;将灰霉菌株菌丝块接种于添加有不同杀菌剂的PSA培养基中,通过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抑菌率)鉴定月季灰霉菌对甲基硫菌灵、腐霉利、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和吡噻菌胺7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从云南地区15个月季主产区采集的灰霉病株中分离获得141株灰霉菌株,根据月季灰霉病田间症状、菌株形态特征及显微特征判定属于葡萄孢属(Botrytis spp.)真菌。不同灰霉菌株致病力差异明显,病斑面积为3.10~781.50 mm2,未检测到完全不致病的灰霉菌株,弱致病力灰霉菌株较少。来自不同切花产区的灰霉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明显。月季灰霉菌株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为:啶菌恶唑(吡啶恶唑啉类)>吡唑醚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环胺(苯胺嘧啶类)>啶酰菌胺(烟酰胺类)>腐霉利(二甲酰亚胺类)>吡噻菌胺(酰胺类)>甲基硫菌灵(苯并咪唑类),其中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对灰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5.49%、85.78%和77.70%;啶酰菌胺和腐霉利的效果次之,抑菌率为69.73%和64.37%;甲基硫菌灵和吡噻菌胺的效果最差,抑菌率仅为44.36%和56.16%。【结论】云南地区不同月季灰霉菌的致病力差异明显,月季灰霉菌株的致病力与菌株采集地区无关。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可作为目前云南地区月季切花生产中灰霉病防治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主要园艺作物灰霉病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保护地几种主要园艺作物的灰霉菌(Bortrytis cinere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致病性测定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研究,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灰霉病菌可分成3类,第1类为草莓灰霉菌和葡萄灰霉菌;第2类包括番茄灰霉菌和黄瓜灰霉菌;第3类为辣椒灰霉。葡萄灰霉菌和辣椒灰霉菌更容易侵染草莓,因此,在田间彼此应避免间作和复作,番茄和黄瓜可以选择其一适当与草莓进行间作和复作,番茄和黄瓜之间应避免间作和复作。  相似文献   

13.
克隆了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油菜菌核病菌(Sch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炭疽病菌(Ca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ies)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4种病原菌的9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而与典型模式菌粗糙麦孢霉(Neurospora crassa)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4种病原真菌β-微管蛋白序列与粗糙表孢霉具高度同源性;油菜菌核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Glu突变为Ala,是导致上述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MBC)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且与乙霉威(NPC)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但小麦赤霉病MBC^S和MBC^R菌株的β-微管蛋白序列完全一样,且与NPC之间不存在负交互抗性,有关小麦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环酰菌胺、咪酰胺、乙霉威、嘧菌环胺、速克灵、异菌脲、烯唑醇、多菌灵、嘧霉胺和啶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494、0.0636、0.1064、0.1389、0.1442、0.2799、0.7301、0.7902、2.1407和2.7545μg/mL。草莓灰霉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草莓灰霉病菌对环酰菌胺最敏感。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灰霉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啶酰菌胺是一种较新的用于防治灰霉菌的杀菌剂,国内鲜有灰霉菌对该杀菌剂的抗性报道。为了明确山西省灰霉菌对啶酰菌胺敏感性情况,通过菌落直径法测定了山西省8个地区139株灰霉菌对该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采菌株中137株为相对敏感菌株,2株表现为低抗,敏感菌株占98%以上,说明山西省灰霉菌对啶酰菌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啶酰菌胺具有中度抗性风险,且灰霉菌极易产生抗药性,故有必要做好抗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速克灵对草莓灰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长期、单一使用很容易使草莓灰霉病菌产生抗药性。为合理使用这类杀菌剂,延缓或防止抗药性的产生,笔者通过UV-C诱变草莓灰霉病菌敏感菌株CF1获得了对速克灵具有高抗性的突变株CF1-1和CF1-2,并对抗性突变株的生长量、产孢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F1-1与CF1-2对速克灵抗性程度高,抗性水平与敏感菌株相比分别增加了484.6倍和911.0倍。抗性菌株在无速克灵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敏感菌株弱,产孢量也明显少于敏感菌株;但其引起草莓离体叶片发病较敏感菌株重,病斑大且边缘颜色深;薄片黄瓜测定结果也表明,在无速克灵的情况下,敏感菌株CF1引起发病较重;而在有药条件下CF1受到一定抑制,但抗性菌株仍能致黄瓜片发病。将抗性菌株连续培养7代后对速克灵的抗性仍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和鉴定草莓根际土壤中对草莓根腐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有拮抗作用的细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草莓种植基地土样中分离到的306株菌株进行初筛,复筛后获得了1株拮抗效果好且具有较好稳定性的菌株GF-98,其抑菌带宽度为9.3 mm。此外,菌株GF-98的抑菌谱较广,对草莓根腐尖孢镰刀病菌、草莓灰霉病菌、草莓根腐石楠拟盘多毛孢病菌等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株GF-98的代谢产物对草莓根腐病菌有致畸作用,包括菌丝缩短、粗细不均、分枝增多扭曲、细胞原生质浓缩等现象。16S rDNA基因分析以及生理生化鉴定等方法表明,菌株GF-98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eanibacillus ploymyxa)。  相似文献   

18.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瓜黑星病近年来已成为吉林省黄瓜生产上的严重病害。1984~1986年在吉林省的9个主要城市的调查中发现此病已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的温室、大棚或露地黄瓜损失达70%以上。病情在3~4级的病瓜,其重量可降低50%以上。1987~1988年又在海南岛发现此病为害。经过3年的药剂试验表明多菌灵防效最好,1985、1986、1987年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7.38%、83.09%、89.64%;其次是甲基托布津,1985、1986年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2.69%和72.2%。1986年各地小区试验中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分别平均增产53.1%和35.27%。多菌灵加其他防治霜霉病的药剂混用并不影响其防治黑星病的效果,且均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不同菌株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北和山东采集的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对啶酰菌胺及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8~2010年,从河北定州采集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而2010年,从河北徐水采集的菌株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显著低于从河北定州和山东寿光采集的菌株,但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所有菌株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可替代生产中普遍发生抗药性问题的多菌灵、乙霉威、异菌脲和嘧霉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剂。室内筛选药剂时,应选择不同菌株进行毒力测定,以提高筛选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啶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果实活体接菌法分别测定了啶酰菌胺(Boscalid)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Pers.)的室内毒力和对草莓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3.9803μg/mL,对草莓灰有较好的保护作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颗粒剂1200倍液药后60 d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达91.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