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良的桑苗是桑园高产的基础。桑苗出圃工作的好坏是保证桑苗质量,提高栽桑成活率的关键之一。在生产中常因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致使苗木干枯,影响桑苗的成活和苗木栽种后的生长发育。现把桑苗出圃和桑苗包装运输应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一、怎样做好桑苗出圃工作 1.掘苗桑苗落叶后到次年发芽前的休眠期(浙江一般在12月到次年2月),除土壤冰冻时  相似文献   

2.
土地上常年种植同一作物,土壤结构容易破坏,往往导致地力虚弱、病虫害增加,因此,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这在蕃茄、络麻(黄麻)、西瓜、茄子和桑苗等作物表现得更为明显。浙江省的周镇是全国有名的桑苗产区。根据该地苗农多年来实践证明:在同块地上边疆育苗,初期苗木生长健旺,而连作愈久,则结果愈差,播种苗发芽率也要逐渐降低、苗木生长渐渐不良;嫁接苗连作达第三期时,虽增施肥料,也难育成壮苗。因此,培育桑苗必须轮作。苏联为了保证桑苗生长良好,采用桑苗牧草七区轮作制,即规划田间为7个耕作区,循环种植多年生牧草(如青苜蓿、红三叶草、丰收的麦草和牛尾草等等)和桑苗,一般  相似文献   

3.
为搞好果茶桑苗木生产,大力推广适合我省的优良品种(品系),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今年三月全省果茶桑苗木生产会议对一九七八年江西省农业局颁发的《江西省嫁接果苗出圃分级标准》、《江西省嫁接桑苗出圃分级标准》、《江西省良种茶苗出圃分级标准》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果、桑、茶苗分级标准,刊登出来,供大家参考;并就苗木出圃、调运、检疫等有关事项作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绝大部分山地造林和城镇绿化用苗仍需要通过大田苗圃的生产,那些具有特殊用途的苗木和非常规造林树种的苗木,都要通过大田苗圃的培育,达到一定规格,方能出圃.因此,无论是短期经营还是长期生产的苗圃,都要进行产业化、规范化的管理经营,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黟县蚕农繁育桑苗历来采用袋接法,在室外进行,受天气条件、嫁接时间、砧木粗细等因素的限制较大,影响了嫁接的速度与质量,每667m2苗圃二年成苗出圃量基本在8000株以内,由于增苗效率低、效益差,当地桑苗自繁工作几乎停止.为了加快良种桑推广速度,提高增苗的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多种繁育技术的试验,对桑苗袋接技术进行了较大改进,在争取嫁接适期,提高嫁接速度,增加单位面积苗圃等级出圃量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海安县西场镇施秦村的湖桑育苗大户刘昌华,从1980年开始栽桑养蚕,不论蚕桑生产高潮还是低潮,苗木市场行情好与差,都坚持年年育苗,采用早春温床嫁接、就地嫁接、硬枝温床扦插、小苗带叶移栽等多种形式的育苗方式进行繁育湖桑苗,现有育苗苗圃1.2公顷,年繁育桑苗20~100万株,为周边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需要提供苗木,承包建园。  相似文献   

7.
为规范桑苗繁育技术,提高苗木质量,促进山东省的蚕桑产业发展,总结了近年来山东省桑苗室内袋接繁育先进经验,描述了苗圃地、砧木及接穗的准备,室内袋接操作及半成品保育技术,嫁接后的栽植和管理注意事项,以及苗木出圃等方面的技术措施和要求,形成了山东省桑苗室内袋接繁育规范化技术,应用桑苗室内袋接繁育规范化技术繁育桑苗的成活率和成苗率分别达到80%和60%,均提高约2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谢继光 《四川蚕业》2008,36(3):29-31
桑苗是发展蚕桑生产的物质基础,苗木质量的好坏将长期影响桑树生长。因地制宜地繁殖良种桑苗,可以减少运输损失,杜绝病虫害的传播,提高栽植成活率。因此,繁育优质良桑苗对桑叶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台湾两个品种果桑的特点,改变传统桑苗繁育方式,以提高果桑苗木成活率和出圃率为目的,采用嫁接体室内纸箱预措,室外拱棚育苗、开叶移栽,冬季泥团硬枝扦插电温床育苗、夏季疏枝泥团扦插育苗等新技术,创新果桑苗木繁育新技术、新方法,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中,去年,我们桑墟公社夏播桑苗262亩,平均每个生产队育苗一亩八分,桑苗平均高达1.5公尺以上,每亩出圃苗木可达二万多株,总产苗木五百三十万株,可供嫁接湖桑苗一千一百万株以上。去年秋天部份大队、生产队,利用苗叶,第一次集体饲养115张中晚秋蚕。收入7590元,平均单产四十四斤。我们是怎样育好去年夏播桑苗的呢?现将工作情况作一简单回报。  相似文献   

11.
我场是一个国营蚕桑综合垦殖场,有时一年培苗数百万株,在桑苗生长季节,又是其它作物生长季节,有时管不及时,造成草荒,影响苗木质量。从七七年起,我们连续两年在用袋接法嫁接的桑苗圃试行化学除草,取得初步经验。除草药剂:除草醚、五氯酚钠、扑草净。这三种药剂对防治桑苗圃主要杂草马唐、狗尾草、辣蓼、青蒿等一年生杂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繁育优良苗木是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的基础工作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地在桑苗培育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目前在培苗过程中一般习惯采用剪梢措施,将苗干控制在1m以下,有的只有0.6m左右。剪梢可使苗干充实,并可抑强扶弱,使苗木生长均匀,减少落脚苗。如果不剪梢培育又怎样呢?这里就桑苗培育过程中留梢问题谈点看法。1 桑苗留梢好处多  1.1 桑苗留梢有利苗木生长可提高苗木等级 一般认为采取剪梢措施控制苗木高度后可使苗干增粗而提高苗木等级。实际上,如果任桑苗自然生长养成统梢苗,随着苗木的增高,桑苗也不断…  相似文献   

13.
<正> 杂交桑品种产叶量及叶质接近一般良桑,苗木繁育比较简便,故近几年在各地得以迅速推广。镇江蚕业所培育的丰驰,广东省顺德县农科所培育的沙二×伦109。先后引入我省。1989年初,宝鸡县首次购进沙二×伦109杂交桑籽7.5公斤,育苗19亩,当年出圃桑苗26.4万株。育苗及苗期生长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1991年我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淹死夏播桑苗2000多亩。为了减轻灾害,生产自救,我县于7月底8月初,在比正常夏播桑苗缩短1/3生长期的不利条件下,及时进行了补种,累计补种1044亩。我们实行重施基肥与“两促一控”(播后促苗早、苗全,促苗木旺盛生长,9月中旬后控水控肥)的管理措施,当年培育成砧木苗出圃。在我市的气候条件下,用常规管理方法,夏播桑要在6月底前播种,其苗木根径才能达到袋接要求。我们这次实践表明,只要实行适当的管理措施,即使在7月底8月初播种,仍可以达到袋接要求,这为灾后补救闯出了  相似文献   

15.
苗木在运输与栽植过程中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于波 《养殖技术顾问》2013,(10):220-220
苗木运输好似苗圃和造林单位的交接环节,也是苗木保护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苗木从苗圃运到造林地,环境变化很大,负责管理的人员也随之更换。而有关人员缺乏责任心,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方法不当是造成生产上一些苗木活力丧失的根本原因。苗圃是培育苗木的地方,其环境条件最适合苗木生长,而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变化很大,苗木面对的是没有人工灌溉和保护的环境,干旱、高温、低温、动物破坏等现象随时发生。而同一个苗圃生产的苗木,要提供给多处造林地使用,各地负责苗木保护和造林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苗木运输和苗木栽植过程中的保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杂草种类多,传播方法多而速度快,分布广,繁殖力强,生长快,对桑树及桑苗危害大,它不仅与桑树及桑苗争肥、争水、争光、争空间,影响桑树及桑苗的正常生长,致使产量及品质降低,还能传播病虫害和给桑园及苗圃的操作管理增加困难,有些杂草还有毒,对人畜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生产上历来都十分重视除草工作,蚕区群众在  相似文献   

17.
1956年永加县桑苗圃利用山地培育草桑苗木获得成功。苗圃在温州市南面的一个山脚边,总面积86市亩,旱地占87.2%,地脊土层薄,土层一般深一尺左右,系酸性土,PH值4.5—6,其中黄坭土7亩占总面积8.14%,石砾土63亩占73.2%,乌沙土5亩占5.81%,冷水田11亩占12.78%。除冰水田经常有水外,其他均无法灌溉。苗圃于1956年夏季大面积播种桑籽培育草桑,共播86亩,播后遇到1956年秋旱,当时桑苗只有一寸多高,必须立即浇水、盖草杭旱,绝大部分苗木经过抗旱后生长仍良好,只有2亩幼苗有枯死现  相似文献   

18.
<正> 周至县翠蜂公社官村大队1981年开始发展蚕桑土产,春季育良桑苗15亩,嫁接良桑15万株,产优质良桑苗9万余株,苗木生长均在1米以上,有的高达3米。桑苗收入8700余元,并在不影响桑苗生长的情况下利用少量苗叶养秋蚕13张,收茧780斤,收入  相似文献   

19.
张岩 《蚕桑通报》2011,42(3):50-53
桑籽播种建立桑苗圃后,由于气候适宜、水肥充足,杂草往往首先破土而出,与桑苗争水、争肥、争生长空间,体现出竞争优势。采用传统的人工防除,工作量可占整个苗圃工作的75%以上,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费时费工,而且由于杂草萌发时间不一,一茬接一茬,有“除不胜除”之感,严重影响桑苗正常生长。同时,人工防除杂草极易伤及幼嫩的桑苗,...  相似文献   

20.
去年季节到春分时还有一部份丙、丁级嫁接苗,没有推销出去,桑苗因掘起后延搁时间过久,苗木已绝大部份干萎(桑苗起掘时间不详)。干萎程度,看上去苗木梢端已枯干,皮层好象已绉成蛇皮形状,根部皮层绉成线条形,为了提高这些干萎桑苗的成活率和促使其旺盛生长,作了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