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玉米尾孢斑病、玉米霉斑病,近年来在各地玉米种植区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据资料介绍,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91年在辽宁丹东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02年在云南大理州报道了玉米灰斑病发生,2007年在四川雅安市宝兴县发现了玉米灰斑病危害,以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具有蔓延趋势,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不可忽视的病害,对夏玉米常造成严重危害,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症状识别。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  相似文献   

2.
五氯硝基苯拌种防治玉米圆斑病效果研究内蒙古赤峰市种子公司夏启,左慧忠玉米圆斑病对制种危害较大,一般年份减产10%,重发年份减产70%,甚至绝收,目前尚无特效的防治方法。圆斑病为单基因控制,专主寄生,多发生于玉米自交系。1956年首次在吉林省发现,19...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灰斑病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东北辽宁、吉林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辽宁丹东地区玉米生长季节气温偏低、雨水较多、湿度较大是灰斑病的重发区,每年由于灰斑病导致玉米减产都在5%~10%。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病原菌是玉蜀黍尾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德宏州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述了云南西南部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流行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王晓鸣 《作物杂志》2005,21(3):38-40
1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鉴别特征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阶段,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在各玉米种植区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性水平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1.1叶部病害1.1.1大斑病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但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50~100mm×5~10mm,有些病斑可长达200mm。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在具有抗性的品种上,病斑呈萎蔫状、浅灰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1.1.2小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  相似文献   

6.
谭静  罗吉  孙彩梅  王文瑞 《种子》2019,(8):57-60,64
玉米灰斑病是全球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真菌性叶部病害,已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对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分化、抗性种质及QTL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抗病育种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县多年来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进行观察,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初侵染源、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种植海拔、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1症状及病原菌1.1症状玉米大、小斑病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大斑病的发生较小斑病晚。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侵染叶鞘和苞叶,在玉米抽穗后发病较重。小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小而多,色较浅,发病初期叶面上产生褐色半透明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展为近椭圆形黄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较明显,有时为2~3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玉米褐斑病有加重趋势。特别是夏玉米感病高峰期基本与夏季雨热同步,有利于褐斑病发生,病株光合作用差,导致结穗小、产量低、品质差。褐斑病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在喇叭口期始见病,抽穗期至乳熟期集中显症。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及茎秆。症状首先表现在顶部叶片的尖端,最初出现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病斑常汇集沿叶脉形成条斑,多个条斑形成横向病斑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螺霉病或黑霉病,主要分布在热带玉米产区。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一般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目前玉米生产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病害。1.识别要点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小(直径130%,发病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目前玉米生产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病害。1.识别要点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小(直径12毫米),为淡黄色透明点,扩大后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22毫米),为淡黄色透明点,扩大后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25)毫米×(15)毫米×(12)毫米,严重时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央乳白色,边缘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加重趋势,常见主要病害有玉米大小斑病、青橘病、纹枯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并针对不同的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鉴于近期气候比较适宜玉米病害发生,北京市植物保护站要求各区、县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玉米褐斑病、大斑病、纹枯病等病害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延缓病害流行蔓延速度。玉米褐斑病是玉米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节壶菌属真菌引发,为害部位包括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形成较大的褐色条斑,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  相似文献   

13.
玉米自交系圆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病由碳色长蠕孢菌侵染所致,目前世界上报道的圆斑病有三个生理小种。我国1978年前没有圆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报道,1978年后玉米自交系上发生的圆斑病菌有两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1号和2号,主要危害果穗和苞叶。病菌先侵染苞叶并向果穗内蔓延,危害籽粒和穗轴并多从果穗顶部开始,先是花丝腐烂,苞叶褪绿干枯星云纹状,接着穗轴发病腐烂,颜色变成红褐色,然后通过籽粒胚部扩散至顶部,使籽粒霉变干秕,丧失生活力。  相似文献   

14.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后的显症过程的系统观察,可在组织水平上说明该病菌与寄主互作反应存在分化或多样性: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侵染后显症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玉米灰斑病菌在侵袭力上存在多样性,菌株间对同一种品种的致病性表现多样化,或者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侵染引起的寄主反应表现为多样性;病斑反应型的分化,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玉米品种或自交系后,主要有7种病斑反应类型,即RH型(长矩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N型(长矩形无褪绿晕圈病斑)、IRH型(不规则形具褪绿晕圈病斑)、IRN型(不规则形无褪绿晕圈病斑)、SH型(斑点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I型(长矩形与不规则形混合病斑)和RS型(长矩形与斑点形混合病斑),若发病严重,病斑连成片,而且这些反应类型出现的频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病虫害有20种以上,主要有玉米褐斑病、粗缩病、大小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等。其中玉米褐癍病已由过去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并有逐年加重趋势,针对安阳县玉米生产实际,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锈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病害严重时,叶片上因布满锈色病斑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代谢,导致减产10%30%。发病症状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叶片上散生黄色小斑点,病斑逐渐隆起,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植株生长后期,在病斑上逐渐形成黑色突起,破裂后散出黑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孢子。  相似文献   

17.
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趋向严重,根据生产调查,每年发生面积1500万亩左右,使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一般减产12—15%。另外,吉林省的通化、集安等地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相似文献   

18.
吉科糯 21 是以糯玉米自选系 JN345 为母本、自选系 JN201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杂种一代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适口性好的特点,2024 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玉 20244002。该品种生育期91d;籽粒白紫色、糯质型,排列整齐,外观商品性好;百粒重 36.5g,粗淀粉含量 51.03%,直链淀粉含量 0.79%,皮渣率 5.83%。2022-2023 年 2 年区域试验每 hm2 平均产量 14121.5kg,比对照品种春糯 1 号增产 6.4%;2023 年 6 点次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4300.0kg,比对照品种春糯 1 号增产 7.3%。吉科糯 21 中抗大斑病、镰孢茎腐病,感灰斑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穗腐病,适宜在吉林省玉米中熟至晚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2022年安顺市玉米上主要病虫害(大小斑病、锈病、玉米螟、小地老虎、草地贪夜蛾等)发生情况,总结了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出了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强化玉米病虫害宣传培训、大力推广新型植保器械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灰斑病抗性位点分布,探索利用分子标记筛选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本研究以26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按照国家标准(NY/T 1248.11-2016)进行人工接种鉴定,选用6个与抗灰斑病主效QTL(或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经接种鉴定,抗性级别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有15份,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