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黑龙江凤凰山自然保护区野猪秋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种群的空间分布现状与迁移规律,于2009年秋、冬两季,应用样线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野猪的生境选择情况进行调查,结合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W1)与选择指数(Ei)分析评估野猪对15个生境因子的偏爱程度,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了野猪选择样方与非选择样方的差异.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条件下,构建1个初始种群数量为20头、环境容纳量为100头的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在未来100年的内禀增长率为-0.0536~0.1378,周限增长率为0.9478~1.1477,净增殖率为0.6602~2.5870,雌性平均世代为6.90~7.75a,雄性平均世代为7.77~8.52a,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14.21~30.09头,平均种群数量为1.51~19.10头,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4820~0.4919,灭绝概率为0.3704~1.0000,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19.1~59.5 a。只有当保护区环境容纳量达到160头时,在未来100年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存活概率才能达到95%,此时的MVP为38~41头。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环境容纳量相对不限的条件下,最小的MVP为22头,而满足MVP为22头的最小环境容纳量为366头;同时得到了在不同环境容纳量水域长江江豚种群的MVP,并对最小可存活种群下长江江豚未来100年的生存动态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长江江豚种群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现有条件下,构建1个初始种群数量为20头、环境容纳量为100头的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在未来100年的内禀增长率为-0.0536~0.1378,周限增长率为0.9478~1.1477,净增殖率为0.6602~2.5870,雌性平均世代为6.90~7.75a,雄性平均世代为7.77~8.52a,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14.21~30.09头,平均种群数量为1.51~19.10头,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4820~0.4919,灭绝概率为0.3704~1.0000,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19.1~59.5 a。只有当保护区环境容纳量达到160头时,在未来100年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存活概率才能达到95%,此时的MVP为38~41头。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环境容纳量相对不限的条件下,最小的MVP为22头,而满足MVP为22头的最小环境容纳量为366头;同时得到了在不同环境容纳量水域长江江豚种群的MVP,并对最小可存活种群下长江江豚未来100年的生存动态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长江江豚种群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空间直观种群模型研制的易泛滥成灾野生动物种群预警系统(WSWAP)与景观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别设置4个生境面积和生境质量变化的情景,模拟了生境面积和生境质量对野猪种群时空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境面积和生境质量的改善,野猪种群数量逐渐增加,但生境质量对野猪数量彩...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采用路线调查方法,结合访问调查及繁育情况重点补充调查,于2011年2月~6月,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及其分布地点进行调查.在布设的37条样带185次路线调查中,共发现黑颈长尾雉52群次165只,同时发现巢穴2窝.通过调查,得知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在该区域有82群259只,平均分布密度为1.6只/km2,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南华片区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的资源本底及在该区域中的繁殖情况.同时,结合保护现状提出了加强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重点两栖动物种群数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系统抽样技术和样带法及标记重捕法,对浙江7个重点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研究.初步查清了这7个两栖动物的分布区范围、种群出现密度和种群数量,分别为:中华大蟾蜍,全省分布,32.06只/km2,326.37×104只;黑眶蟾蜍,浙南分布,9.68只/km2,28.50×104只;沼蛙,浙南分布,36.25只/km2,106.75×104只;黑斑蛙,全省分布,121.61只/km2,1237.99×104只;棘胸蛙,全省大陆分布,4.35只/km2,43.44×104只;虎纹蛙,全省分布,5.40只/km2,54.97×104只;镇海棘螈,仅分布于宁波市北仑区,9.87条/km2,共有成体592条.进而对种群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特种野猪养殖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猪 (Susscrofa)属偶蹄目猪科动物 ,我国只有1属 1种。野猪在中国共有 5个亚种 :台湾亚种、川西亚种、新疆亚种、东北亚种、华南亚种。黑龙江省野猪系东北亚种 ,分布广泛 ,其分布区总面积可达2 0万公顷 ,占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的 4 3.5 %。全省野猪种群数量 1.7~ 3.6万头 (2 6 470± 92 10 ) ,种群密度 0 .0 90 9头 /km2 。特种野猪为采用野猪与家猪杂交而产生的后代 ,是经过改良后的野猪品种 ,包括F1代、F2 代等仔猪。特种野猪肉以其脂肪少、营养价值高、野味浓郁等特点 ,逐渐成为家猪的替代品和新型绿色保健食品。大力发展野猪养殖成为畜…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种群数量,完善保护区内动物分布种类与种群数据。[方法]2012年12月末至2013年1月,应用大样方法对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到有蹄类动物3种,隶属于1目2科。其中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sibiricus)属于国家I级保护动物,驼鹿(Alces alces)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狍(Capreolus pygargus)属于国家"三有"动物。保护区内分布的驼鹿种群数量为242(93~504)只;狍的种群数量为485(167~759)只。由于原麝仅在1个样方内出现,所以无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合理评估。[结论]研究结果为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于2010年9、10月份,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形式,调查该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野猪危害农田的情况,以及居民对野猪的容忍性和认知度。结合Mann-Whit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比较各个因素对保护区及周边居民野猪容忍性的影响差异,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辨析。结果表明:农田收入比例、文化程度、人均农田面积以及野猪毁田面积是影响居民对野猪容忍性的主要因素。被访问的居民中,66.19%的居民希望野猪种群减少或消失;63.38%的居民赞同或者完全赞同保护措施;毁田事件发生后,46.48%的居民赞同或完全赞同捕杀野猪;在村外遇见野猪时,66.20%的居民不赞同或者完全不赞同捕杀野猪;在山野遇见野猪时,65.59%的居民不赞同或者完全不赞同捕杀野猪,说明遇到野猪的地点对居民所持捕杀态度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邓志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924-12925,12928
结合尚勇子保护区开展的日常巡护和监测巡护,利用食物源基地改造、红外相机监测和社区网络监测等方法,调查研究了尚勇子保护区内活动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活动规律,以期为今后保护区基层管理所野生动物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野猪(Sus scrofa)危害农作物是人与野猪冲突的主要体现,经常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利用1956年至2021年间的121篇文献数据,对野猪危害农作物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特征上,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1956年—2000年农作物损失面积40.00±53.33 hm2/年,损失金额23.25±34.03万元/年;2001年—2021年的农作物损失面积1520.00±4766.67hm2/年,损失金额2506.65±12248.76万元/年。2000年后的农作物损失面积显著高于2000年前(p<0.05);(2)从时间特征上看,我国野猪危害农作物均多发生在秋季,约占总体危害的50%,夏季仅次于秋季,约占总体危害的31%;(3)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东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野猪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面积依次增加,其中最严重的是西北区,农作物损失面积与该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值为(16.0±38.56)×10-4,损失金额14910.61±52212.95万元;东北区最少,农作物损失面积与该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值为(1.63±4.39)×10-4,损失金额591.37±967.15万元,但不同地区野猪危害损失农作物面积与农田播种面积之比均未发现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为我国的野猪危害农作物进行科学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有助于减少野猪危害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和有效缓解人与野猪冲突。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 +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ez/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相似文献   

13.
丰、枯水期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多样性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不同时期杭州湾渔业资源多样性及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Jaccard相似性系数等分析方法对杭州湾东北部水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时期共捕获40种渔业生物,其中丰水期捕获34种,枯水期捕获22种,两时期Jaccard相似性系数仅为40%,为中等不相似水平(middle nonsimilar level)。丰水期优势种为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枯水期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刀鲚(Coilia ectenes)、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狭颚绒螯蟹(Eriocheir leptognathu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丰水期渔业生物的重量密度为294.82 kg/km2,尾数密度为83.19×103ind/km2,枯水期渔业生物的重量密度为85.76 kg/km2,尾数密度为33.88×103ind/km2。丰水期尾数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16~2.35,重量H'变化范围为0.36~2.22,尾数H'与尾数密度呈现显著相关性(P=0.0040.05);枯水期尾数H'变化范围为1.24~2.03,重量H'变化范围为0.81~2.10,尾数H'与尾数密度也呈显著相关性(P=0.0240.05)。研究表明,丰、枯水期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数量分布与种类的洄游习性和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多样性指数偏低,可能预示着杭州湾东北部渔业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14.
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在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24 hm2(600 m×400 m)样地中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布置20台红外相机,监测样地内的鼠类密度.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引用物理学中气体分子碰撞率原理,在不对鼠类进行个体识别的情况下,估算样地内鼠类密度.结果表明,以此估算的样地内鼠类密度D3与标志重捕法估算的鼠类密度D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契合程度高,说明此模型具有相当高的精确性.而在较高的相机分布密度(0.83台/hm2)下得出的鼠类密度季节消长状况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以RS、GIS和RUSLE模型为主要技术,选取典型的土壤侵蚀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模型因子的合理选择,估算了该地区1988年、1998年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量,实现土壤侵蚀状况的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1988年至2010年期间,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4259.11 t·km-2·a-1下降为1280.09 t·km-2·a-1,年侵蚀量由252.42万t下降至75.87万t;中度及其以上侵蚀面积由176 km2减少至62.69 km2,微度侵蚀面积由225.85 km2增加至358.9 km2.研究结果说明近22年来针对长汀河田盆地区土壤侵蚀的治理所采取的措施是卓有成效的.长汀河田盆地区水土流失进一步重点治理的区域应集中在盆地中心及其西北部等地区的高程低于400 m、植被覆盖度为20%-50%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为了将人工繁育的部分大熊猫个体重引入其历史分布区或复壮野生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进行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工作,通过野化培训以提高圈养大熊猫适应和选择野外环境的能力。对野化培训大熊猫"淘淘"的生境选择研究表明: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经常活动于新笋密度较大的区域[生境与对照:(2.68±1.14)对(1.58±0.66)],却避开成竹密度过大[(9.91±2.51)对(12.18±4.68)]、竹子较高[(4.57±1.09) m对(4.98±0.66) m]以及枯死竹过多[(2.52±0.86)对(3.39±1.33)]的区域;喜欢活动于离水源[(1.59±0.67)对(2.19±0.87)]和隐蔽场所较近[(5.37±2.14) m对(8.35±7.76)m],以及距离乔木较远[(3.09±0.69) m对(2.70±0.42) m]和郁闭度较低[(1.85±0.57)对(2.10±0.47)]的区域(P < 0.05),新笋密度大小是该栖息地在整个野化培训期间是否被利用的最重要因素。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保持着与带仔母兽相近的生境选择特征,对竹子环境的选择也与卧龙野生大熊猫相似,野化培训对该大熊猫幼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形成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为9.21 hm2 和1.93 hm2,占野化培训圈面积的51.95%和10.89%,其中家域面积仅有卧龙野生大熊猫的1.4%-2.4%,所以在以后的野化培训过程中需要采取增加野化培训圈中环境丰富度等方式,促进野化培训大熊猫形成较大的家域面积。  相似文献   

17.
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研究其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水葱、茭草、刘氏荸荠为纳帕海湿地湖滨带单优植物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不同,其中,茭草地上生物量(853.6±58.2)g·m-2·a-1显著高于水葱(730.7±7.8)g·m-2·a-1与刘氏荸荠(338.9±32.6) g·m-2·a-1的地上生物量.3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同、并随月平均气温升高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刘氏荸荠分解速率k值最大(0.067±0.0026)、茭草(0.062±0.0072)其次、水葱最小(0.039±0.0062).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水葱、茭草和刘氏荸荠凋落物存留率分别为(62.0±8.8)%、(47.5±9.0)%和(44.5±7.9)%.综合3种湖滨带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年分解,水葱地上生物量年存留量(453.1±4.9)g·m-2·a-1显著高于茭草(405.4±27.7)g·m-2·a-1和刘氏荸荠(150.9±14.5) g·m-2·a-1.研究进一步表明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具有极高的生物量存留率,成为该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基础,其碳汇过程及其贡献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海南特种野公猪不同世代膻味物质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世代杂交海南特种野公猪F1、F2、F3膻味物质雄烯酮、粪臭素和吲哚含量,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揭示公猪膻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及性激素的变化对膻味物质含量的影响,为选育低膻味性状的公猪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2月龄F1、F2、F3不同世代杂交公猪(野猪♂×屯昌猪♀)各18头为研究对象。试验猪空腹12 h,于前腔静脉采取血液样本并提取血清样品,采血后将试验猪屠宰,按照商品猪分割标准从第三和第四颈椎之间的颈部区采集脂肪和肌肉样品。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样品雄烯酮和性激素水平及脂肪和肌肉样本的雄烯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脂肪和肌肉样本的粪臭素和吲哚含量。【结果】海南特种野公猪膻味物质雄烯酮、粪臭素和吲哚在血清、脂肪和肌肉组织中非均匀分布。脂肪和肌肉组织中的粪臭素和雄烯酮含量均与血清中的粪臭素和雄烯酮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脂肪中粪臭素的含量与血清中粪臭素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4。公猪肉品膻味物质粪臭素、雄烯酮和吲哚的沉积量在不同杂交代公猪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雄烯酮的沉积量随着野猪血统的增加而增加,粪臭素的沉积量则随着野猪血统的增加而降低,而吲哚的沉积量不存在随野猪血统的变化规律。性激素水平在不同杂交代野猪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雄激素睾酮水平随着野猪血统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P0.01),而F1公猪的雌二醇水平极显著低于F2和F3公猪(P0.01)。雄烯酮含量均与血清睾酮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粪臭素含量均与血清睾酮水平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雄烯酮含量与睾酮水平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5。【结论】随着海南特种野公猪血统的增加,睾酮水平和雄烯酮的沉积量显著增加,而粪臭素的沉积量显著降低。因此,海南特种野公猪睾酮水平的变化影响粪臭素和雄烯酮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00-2010 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缓冲区分析识别道路网络的影响范围,在不同尺度下,基于该影响域范围,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地形特征,得到了路网密度影响土地利用转变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1 000 m,并且福建省道路建设是导致林地、灌丛、湿地和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多尺度下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形特征来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230~360 m,灌丛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00~180 m,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60~100 m,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10~200 m;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坡度7°以下;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南坡。从多尺度下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路网密度阈值来看,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3~2.98 km·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