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白落叶松林冠空隙度随林木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控制人工长白落叶松林林冠空隙度(crown shyness)的林分调查因子,调查了林分郁闭度、冠幅、冠长、树高、胸径、形数、相对密度及疏密度等因子,分析了不同林分因子与树冠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树冠空隙形状复杂性指数(C)分析了调查区域的林冠格局。结果表明:该地区落叶松林林冠空隙结构基本属于高形状复杂性,树木之间的竞争较大。林分郁闭度随着林分高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相对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树高达15m时,冠幅和冠长基本趋于平稳的状态。冠幅和冠长随着林分高和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冠幅随着相对密度和干形的增大而减小,冠长随着形数的增大而变小。  相似文献   

2.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冠幅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的49块样地共2 499棵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基于区组和样地嵌套二水平构建非线性混合效应冠幅模型。从10种常用的冠幅—胸径模型中选出一种最好的作为建模的基础模型,从其他林分因子中选取与冠幅相关性较高的作为协变量参与建模。结果表明:与基础模型相比,混合模型的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准则(BIC)、负二倍的最大似然值(-2LL)和剩余均方根误差(RMSE)值均降低,调整决定系数(Radj2)提高,冠幅预测值的残差分布和密度分布相对更集中,说明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拟合能力均有所提高。研究发现,以逻辑斯蒂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将树高、冠长率和高径比作为协变量,考虑区组和样地嵌套二水平的混合模型有利于提高冠幅模型的预测精度,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模拟长白落叶松的冠幅胸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小陇山油松人工林林冠指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小陇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探讨油松冠幅分布及其与树高、胸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平均冠幅(C)、冠长(CL)、树冠面积(CA)、相对冠幅(RC)、相对冠长(RCL)、相对冠面积(RCA)、树冠体积(CV)、树冠伸展度(TCEL)、冠长率(TCR)、树冠圆满度(TROR)、树冠投影比(TRPR)、生长空间指数(GSI)、树冠表面积(TCA)13个树冠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冠幅平均值3.462m,大多数林木冠幅0.6~5.4m,整体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冠幅和树高、胸径之间均呈线性关系,且冠幅与胸径之间的线性关系更为显著。13个林冠指标之间大多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C与CA、CV与TCA、CA与GSI等指标对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CV与TROR、GSI与TROR等指标对则呈微弱的正相关;TCR与TROR、CL与TROR、RCL与TROR呈负相关。该研究揭示了不同林冠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为林冠指标高效选择提供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水杉原生种群胸径、树高与树冠之间的关系,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水杉原生种群不同林龄阶段的胸径、树高和树冠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阶段胸径对冠幅的直接作用均大于间接作用,胸径对于冠幅的影响均大于树高对冠幅的影响;树高对冠长率具有促进作用,且在成年林时作用最大;胸径对于冠形率的正向作用一直减小甚至成为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2015年调查的黑龙江省江山娇实验林场48块杂种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的4129株样木数据,分析了冠幅(CW)与胸径(DBH)的相关关系,选出较好的冠幅—胸径线性关系模型作为基础模型;经过再参数化分析,选入对冠幅影响较大的单木因子和林分因子构建冠幅的通用线性模型;再采用混合效应模型的方法建立精确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冠幅与胸径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冠长率(CR)、高径比(HDR)和林分断面积(BAS)对冠幅的影响最大,最终构建了样地水平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为杂种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冠幅预测模型。模型的修正决定系数Ra2为0.6567,比基础模型(Ra2为0.5701)增加了15.19%;均方根误差(RMSE)和赤池信息准则与基础模型相比,均减少了10%以上;模型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进行检验,其平均绝对偏差(MAE)为0.3491 m、平均相对偏差绝对值(MAPE)为18.36%,拟合效率(EF)为0.6164。考虑该模型的实用性,基于留一法,利用随机抽样,对比分析了不同样本量(2,3,4,…,30株树)对随机效应校正下的模型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每个样地随机调查5株树的冠幅,即可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13 个常见树种胸径估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数据、LiDAR 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应用的日益普遍,以及自动快速提取树木冠幅、树高 方法的日益成熟,需要建立新的树木模型来估测其他林分因子,以适应林业调查手段更新和发展的需求。在参考 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择常用的胸径鄄冠幅模型和树高鄄胸径曲线模型,根据北京市178 块森林样地调查数 据,建立了北京市13 个常见树种的胸径鄄冠幅模型,胸径鄄树高模型,胸径鄄冠幅、树高综合模型。结果表明:并不是 所有树种的冠幅、树高都与胸径有高相关性;13 个树种中,只有臭椿、雪松、栾树和加杨的胸径鄄冠幅模型的R2 大于 0郾7,胸径鄄树高模型R2 大于0郾5,胸径鄄冠幅、树高综合模型达到0郾8 以上;油松、杨树、槲栎、圆柏4 个树种的胸径鄄 冠幅模型的R2 小于0郾3;核桃、油松、火炬树、柳树、国槐5 个树种的胸径鄄树高模型R2 低于0郾3。并提出在下一步工 作中,把林龄,林分密度,立地条件如坡度、坡向、海拔、地位级等林分因子与树木冠幅、树高联合建立估测模型来提 高胸径估测的精度。该方法可用于现代遥感技术快速获取树木冠幅、树高之后,根据已有的数据库资料,用树种的 冠幅、树高估测胸径,再推算其他林分因子,实现森林资源的快速调查与更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哈尔滨市城市森林树木生长状况及各生长指标的相关关系,为指导城市树木管理、优化城市森林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哈尔滨市建成区随机调查单位附属林、道路林、景观游憩林和生态公益林4种林分共220块样地,每块样地中分别取4~10株树木测量其树高、枝下高、冠幅和胸径周长等指标。[结果]哈尔滨市城市森林树木树高小于10 m近70%左右,枝下高绝大部分小于4m,冠幅小于50 m2的占总量的69%,胸径周长小于100 cm的树木约占80%,冠幅和胸径周长虽存有较大树木(冠幅250~325 m~2、胸径周长200~250 cm),但数量不到所调查树木总量的5%,且冠幅大小分布较离散。树高、枝下高、冠幅、胸径周长平均值分别为8.57 m、2.20 m、47.93 m~2、66.30 cm。4种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比4种林分发现,生态公益林树木的树高较其他3种林型高3 m左右,胸径周长长20 cm左右,道路林的冠幅小于其他3种林分6~11 m~2。[结论]哈尔滨市城市森林整体长势偏小,小冠幅树木居多,且林型间差别较大,今后应加强保护大树和抚育管理幼树。  相似文献   

8.
杉木林下南方红豆杉初期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大田县杉木林下南方红豆杉的初期生长(树高、地径和冠幅)差异。结果表明:3个指标在不同郁闭度、地类及郁闭度与地类交互作用条件下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郁闭度的杉木林下树高、地径和冠幅平均值大小次序均为郁闭度0.6郁闭度0.7郁闭度0.5郁闭度0.8,表明适当的光照有利于南方红豆杉树高、地径和冠幅的生长,郁闭度过大或过小均对树木生长不利,以郁闭度0.6-0.7为佳。不同地类的杉木林下树高、地径和冠幅平均值大小次序均为Ⅰ类立地Ⅱ类立地Ⅲ类立地,Ⅰ类、Ⅱ类立地有利于南方红豆杉生长,以Ⅰ类立地为佳。不同郁闭度与地类组合的杉木林下树高、地径和冠幅平均值较大的前3种组合均为郁闭度0.6×Ⅰ类立地、郁闭度0.7×Ⅰ类立地和郁闭度0.6×Ⅱ类立地,表明在考虑郁闭度与地类交互作用的条件下,郁闭度0.6-0.7、Ⅰ类立地最有利于南方红豆杉生长。  相似文献   

9.
城市森林主要树种树冠尺度及生长空间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树冠的大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态价值,探明树种合理的生长空间需求对城市森林的规划建设与经营维护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合肥环城公园内优势度靠前的10个城市森林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选取公园6个景区57块固定样地,在对冠幅、胸径及树高等数据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法、异速生长法,利用箱型图检验离群值,比较构建冠幅、树高与胸径的最优模型,并对树木最适宜生长空间大小进行预测。结果不同树种冠幅与胸径、树高与胸径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两种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除侧柏和栾树外,异速生长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3,R2整体高于一元回归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分布范围在0.2~0.3之间,整体上小于一元回归;F值除雪松外,均高于一元回归F值。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异速生长模型拟合度优于一元回归模型;不是所有树种的冠幅、树高都与胸径高度正相关,在10个树种的研究中,银杏、女贞和椤木石楠的冠幅-胸径模型的拟合度较高,R2分别为0.793、0.757和0.665;银杏、栾树和雪松的树高-胸径模型拟合度较好,R2分别为0.772、0.579和0.547;栾树、侧柏的冠幅-胸径模型相关性较低,R2分别为0.096和0.188;构树、刺槐和桂花的树高-胸径拟合度较差,R2分别为0.065、0.010和0.112;选择分位数回归对异速生长规律进行研究,构建10种树木的异速生长模型并在95%分位数回归下进行讨论,以树木平均胸径15cm为例,预测估算出当胸径为15cm时10种树木在适宜的生长空间中的冠幅和树高大小。结论本文构建的最优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均显著,说明冠幅、树高变量对合肥环城公园内树木胸径的变化有明显影响,其中冠幅-胸径模型拟合精度略高于树高-胸径模型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在保护区内立了一块1 hm2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逐一测量并记录了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树木的种类、高度、胸径、冠幅、株数等因子,以1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负二项参数、扩散系数、扩散型指数、CA指数、丛生指标、聚块性指数、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拟合检验等8项指标,对群落的分布类型、聚集强度及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通过对重要值前6位物种的径级结构、空间分布以及聚集强度的详细分析来了解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重要值中,漆(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在样地中的重要值最大,但它的物种数并不是最多的,其次是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它的重要值在样地中位于第2位,位于第3位的是葛萝槭(Acer grosseri);从径级分布中可以看出,样地中大胸径的树木较少,大多数是中小型;在空间分布格局中可以看出,大胸径的树木因为较少大多数是随机分布,中胸径的树木相对较多,多呈均匀分布,也有少量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而小胸径的树木最多,几乎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11.
有些收获表的主林木直径方差为负值,这在理论上是矛盾的。原因之一是在编制收获表的过程中,假定所有主林木的直径相同,没有考虑直径分布。该文在若干假定的前提下,在林木开始竞争时,通过模拟间伐,从理论上探讨树冠直径方差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杉木不同龄组树冠形态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对杉木不同龄组树冠形态进行数学模拟,运用非线性回归筛选有效变量的方法将相对树冠半径(RCRj)和相对树冠长度(RCLj)确立为树冠形态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选取福建省顺昌县297株杉木标准木的1 485个树冠半径测量值,基于8大类模型分别建立不同龄组的树冠最优模型。对最优模型进行误差和残差分析、模型检验、生物学意义评估,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成熟林时期拟合效果最优的模型分别是Cubic、Poly4和GaussAmp。使用本文建立的树冠轮廓模型预估树冠形态时,只需测量全树高、最大树冠半径和最大树冠长度。树冠轮廓模型是生长和收获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评价林木间的竞争、森林小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对林冠层的垂直变化的研究表明,树高H与天然整枝高度L相关极紧密,两因子增速比为10:7。林冠层水平变化表现在冠径d与胸径D、冠径d和树高H相关均紧密,它们的增速比D/d为1:18.5、H/d为4:1。林龄A与冠径d相关也很紧密,在同龄下,d增宽速度Ⅰ地位级大于Ⅱ地位级,二者增速差距随林龄增大而加大。d/l与l/H相关极紧密为近似直线的二次抛物线反相关类型,10~30年冠形变化较大,其变化速度Ⅰ地位级比Ⅱ地位级快5年,以上各相关规律可为间伐、修枝等抚育措施提出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非精确条件下柑橘树树冠形状与采摘平台适应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采摘平台作业移动次数,尽可能使其适应树冠形状,扩大采摘面。以柑橘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采集的照片进行分析处理,从不同成像方位和树高节点解析了样本树体树冠形状,建立了柑橘树冠形曲线数学模型,分析了柑橘树在目前种植管理模式下,树冠半径、冠幅等参数的变化趋势,讨论得出了适合柑橘园采摘平台作业的部分设计参数:升降高度应选取在0.5~1.0m区间内、外形尺寸参考1.5m×1.2m、最小转弯半径应不超过2.0m。  相似文献   

15.
川西南山地云南松林窗边界木偏冠现象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冠偏倚是树冠外部形态受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该文研究了川西南山地阳性树种云南松的偏冠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现象普遍存在,树冠偏倚程度大于0.5的个体达到了95%(偏冠率1)和93%(偏冠率2).自然地理条件下,云南松边界木偏冠方向和方位可能有关,树冠偏向南方的边界木近80%,与地形和光照等非生物环境有关.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程度受云南松自身特征的影响,偏冠率1和胸径、年龄、侧树间距、后树间距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和树高、枝下高间关系不显著.云南松偏冠受邻体树木分布影响,偏冠率2和侧树距离有关,和胸径、年龄、树高、枝下高、后树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云南松树冠偏倚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受自身特征、邻体分布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次郎柿冠层受光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CCUPAR LP-80冠层分析仪对果园两种密度下次郎柿冠层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树冠不同高度和方位在一天内的光合有效辐射呈单峰曲线变化,且各个部位和方位的光合有效辐射在一天中的最大值和出现的时间差别很大,而同一密度下柿树的各个部位和方位光合有效辐射在一天4个时间段的显著变化情况也是不一致的。天顶角﹑叶态分布参数在同一地区基本没有变化,对有效辐射值基本没有影响,而果园密度﹑行向对有效辐射值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标准样地的95株解析木,利用枝解析的数据计算每株解析木的有效冠高以及有效冠表面积,建立有效冠高和有效冠表面积的单木预估模型。再利用5块复测样地的数据,将有效冠表面积作为竞争因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落叶松人工林胸高断面积与距离无关的单木生长模型,同时与未引入有效冠表面积的生长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引入有效冠表面积以后,单木生长模型的调整相关指数和精度都有所提高,说明有效冠表面积对于单木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将其作为单木竞争指标可以提高单木模型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18.
I-72杨树冠特性与生物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安徽省安庆市长江外滩地18年生I-72杨树冠特性与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冠幅与生物量呈一元线性相关;冠长与生物量为指数相关;冠形率与生物量也呈指数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冠幅垂直投影面积与单株生物量呈对数相关;叶干重、单株叶面积与单株生物量为一元线性相关。受造林密度、林分立地条件的影响,树冠特性因子与生物量的相关模型在两种密度的林分中基本相同,但其响应系数略有不同。在树冠特性指标中,叶面积、叶干重与生物量的回归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二者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E26防治植物根癌病的效果及其稳定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取不致病的葡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vitis)E26菌株,以HLB-2和K84菌株做对照,对不同来源的36株根癌菌进行室内及温室条件下的抑菌及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抑菌检测中,E26的抑菌谱要广于HLB-2和K84,对36株根癌菌中的30株有拮抗作用,抑菌率为83.3%,在温室防治检测中,生防菌与根癌菌1:1混合接种指示植物向日葵 时,E26对85.7%的试菌株有防治效果;与对照生防菌比,尤以防治葡萄根癌病最为有效。菌东研究表明,E26后代菌株与初始菌在产素及生产速度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表明E26菌株细菌素的产生是一个比较稳定性的性状。  相似文献   

20.
亚种间杂交稻不同冠层叶形组合产量差异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明确稻麦两熟制地区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不同冠层叶形组合产量差异及其形成机理。【方法】2011-2012年,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江苏常熟、扬州)选用甬优系列冠叶适中型组合A26/F9250、A16/F9250、甬优12、甬优13与冠叶过长型组合A43/F8585、A41/F8585、甬优15、甬优11为试验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二者产量构成因素特征、茎鞘物质积累与转运机制、叶片光合特性和强、弱势粒灌浆特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两年、两点的试验均表明,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冠叶适中型产量明显高于冠叶过长型组合,2011年常熟、2011年扬州、2012年常熟和2012年扬州冠叶适中型组合实际产量分别达11.62、11.98、12.51、和12.30 t•hm-2,较冠叶过长型组合分别增产8.85%、9.75%、9.60%和10.26%。与冠叶过长型组合相比,冠叶适中型组合有效穗数略多,每穗粒数明显多,群体颖花量大、饱粒千粒重小,最大库容重与冠叶过长型组合相当,但籽粒充实度明显高,说明冠叶适中型组合较冠叶过长型组合增产的主要原因为籽粒充实度的提高。(2)冠叶适中型组合抽穗期单茎茎鞘重、乳熟期单茎茎鞘重、抽穗至成熟期的茎鞘表观输出量、表观输出率和表观转运率低于冠叶过长型组合,但成熟期单茎茎鞘重、抽穗至乳熟期的最大输出量、最大输出率、最大转运率均高于冠叶过长型组合。说明冠叶适中型组合在结实期具有合理的茎鞘物质转运机制。(3)与冠叶特长型组合相比,冠叶适中型组合叶面积指数抽穗期稍低,乳熟期相当,成熟期明显高;净光合速率在抽穗期和乳熟期相当,在成熟期明显高;光合势在抽穗期至乳熟期相当,乳熟至成熟期明显高;叶面积衰减率和净光合速率衰减率在抽穗至乳熟期以及乳熟至成熟期均明显高。说明冠叶适中型组合结实后期光合生产具有优势。(4)与冠叶过长型组合相比,冠叶适中型组合强势粒起始生长势(R0)高、达到相对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推迟、活跃灌浆期(D)和有效灌浆时间(T99)延长,相对最大灌浆速率(RGRmax)和相对平均灌浆速率(RGRmean)略低,终极充实度(A)高;冠叶适中型组合弱势粒R0低,Tmax推迟,D和T99延长,RGRmax和RGRmean略高,A也明显高。【结论】在稻麦两熟制稻区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冠叶适中型组合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结实期合理的茎鞘物质转运机制、较强的光合生产性能和平缓持久的灌浆特性是该类组合产量优势形成的主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