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蝇蛹金小蜂是实蝇类害虫蛹期重要寄生蜂之一,该蜂已在国外用于控制实蝇类害虫,但对不同实蝇害虫的寄生特性尚缺乏研究。以蝇蛹金小蜂为研究对象,采用"H"型管和培养皿两种方法,研究蝇蛹金小蜂对寄主的选择行为,以探究寄生蜂对寄主种类的选择偏好性。结果发现,蝇蛹金小蜂在桔小实蝇和瓜实蝇蛹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在桔小实蝇蛹上停留的寄生蜂数量较多,寄生率较高,表明寄生蜂偏好选择寄生桔小实蝇。  相似文献   

2.
寄主日龄对啊氏啮小蜂寄生后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啊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是美洲大蠊卵的寄生蜂,越新鲜的美洲大蠊卵荚被寄生率越高,不同日龄卵荚寄生率(y)与卵荚日龄(x)的关系符合方程y=-0.6 943x+34.158(R2=0.9205).寄生不同日龄卵荚的啊氏啮小蜂的发育历期(y)随着美洲大蠊卵荚日龄(x)的增加而缩短,符合方程y=-0.4411x+43.404(R2=0.9467).寄生蜂的雌雄性比(y)也随着寄主日龄(x)的增大而降低,符合方程式y=-1.4349x+89.435(R2=0.9331).  相似文献   

3.
多数昆虫能够进行多次交配,随寄生蜂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体内精子减少,雌蜂获得的精子数量减少,产下更多的单倍体卵,发育为雄性后代;一些单寄生性的寄生蜂雌蜂一生仅能够交配1次。描述了蝇蛹金小蜂雌雄蜂的交配行为,探讨了雄蜂交配次数对雌蜂后代产量等的影响以及雌蜂的可交配次数。结果表明,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雄蜂已交配的次数并不能够显著影响其配偶的寿命、产卵期和后代总数量,但显著影响到其配偶的雌、雄后代数量和性比。随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与之交配的雌蜂的后代雄性百分比显著增大,雌蜂在产卵期内更早地出现较多雄性后代,体内精子不足的现象更加明显。无论已交配的蝇蛹金小蜂雌蜂在产卵期中是否出现精子不足,均不能再次完成交配。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以冷冻和活体家蝇蛹以及大、小活体家蝇蛹为寄主时蝇蛹金小蜂的后代产量和性比策略差异,结果表明:冷冻家蝇蛹可以被小蜂利用,但小蜂后代产量显著低于以活体蛹为寄主时;在以大、小蝇蛹为寄主时,后代蜂产量和性比均无显著差异;建群者并未根据寄主大小调整后代性比,这可能是受寄主大小差异范围的影响,该小蜂在不同大小寄主时的性比策略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寄主质量对寄生蜂寄生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桔小实蝇蛹体大小对蝇蛹金小蜂寄生选择和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饥饿法处理桔小实蝇三龄幼虫获得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差异较大的寄主蛹,供蝇蛹金小蜂选择寄生,观察寄生蜂寄生不同质量寄主的子代数量、发育历期、性比和成虫寿命。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对寄主大小有显著的选择性,蝇蛹金小蜂显著偏好寄生体型较小的寄主蛹,而且随着寄主体型的增大,其雌性比率增大;然而,桔小实蝇蛹体大小不影响蝇蛹金小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和寿命。由此可见,蝇蛹金小蜂母蜂能够根据寄主质量来调节子代的数量和性比,以最大优化子代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为玉米螟赤眼蜂饲养技术的优化改良及其田间释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及回归分析对不同寄主密度下单头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产雌数、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数、产卵数及产雌数不会随着接卵量的增加而同等倍数的增长,寄主密度阈值为90粒/管;单卵出蜂数随着寄主密度增大而减少,当玉米螟赤眼蜂与接卵量之比为1∶160时可减少过寄生现象产生;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出蜂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寄主密度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产卵及出蜂情况,在进行玉米螟赤眼蜂室内繁育及田间控害操作时需要特别留意寄主密度的选择,以增强其寄生及繁衍能力。  相似文献   

7.
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7类10种杀虫剂的推荐浓度与非致死浓度对潜蝇姬小蜂的寄生率影响。结果表明:推荐浓度甲胺磷、爱福丁、7051杀虫素、天王星与巴丹对潜蝇姬小蜂的寄生率的影响较大,而灭蝇胺、害极灭、印楝、康复多与卡死克的影响较小;非致死浓度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的寄生率有一定影响。其中,爱福丁、甲胺磷与巴丹的影响最大,康复多、7051杀虫素、天王星、害极灭次之,而灭蝇胺、印楝、卡死克对潜蝇姬小蜂的寄生率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刺桐姬小蜂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刺桐姬小蜂雌虫的逐日产卵量、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及在不同寄主上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雌蜂在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第3天达到产卵高峰.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寄主具有产卵选择性差异,在黄脉刺桐与刺桐东方变种上产生的虫瘿量最多,其次是刺桐,在鸡冠刺桐上未发现虫瘿.雌蜂最喜欢产卵于长1-2 cm的未展开或半展开的刺桐幼嫩叶片上,当新梢叶片大于3.5 cm时不产卵.刺桐姬小蜂一般在新梢叶片、叶柄上产生虫瘿,偶尔也在刺桐东方变种的嫩茎上产生虫瘿.黄脉刺桐和刺桐东方变种上虫瘿的出瘿率分别为49.73%和53.32%,虫瘿重量分别为32.90和38.67mg.个-1,在刺桐上虫瘿的出瘿率为0,且虫瘿重量仅为8.99 mg.个-1,虫瘿在幼虫期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植物-温室白粉虱-丽蚜小蜂”三级营养结构中寄主植物如何影响丽蚜小蜂的寄生作用.[方法]分别在田间和人工气候箱内测定5种温室白粉虱主要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寄生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丽蚜小蜂寄生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机理.[结果]在寄生蜂1∶10的放蜂量情况下,丽蚜小蜂在刀豆叶片上的寄生率最高,达85.7;.不同植物对丽蚜小蜂生殖和发育及个体大小均有较大影响.[结论]寄主植物叶片腺毛较少,叶面积较大,叶间距较小,更有利于丽蚜小蜂的寄生.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研究不同温度下对不同日龄的椰心叶甲啮小蜂处理不同时间对其寄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雌雄性比并无明显影响。24~28℃时,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心叶甲蛹的寄生力影响不明显,随着温度的降低,啮小蜂的寄生率、寄生蛹出蜂量明显下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较高的温度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力有利。椰心叶甲啮小蜂在羽化交配后的1~4 d内寄生力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日龄的增加,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力逐渐下降。椰心叶甲啮小蜂成蜂在不同温度下贮藏1~3 d时对其品质影响不大,贮藏4 d后其寄生力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份至2009年5月份对吐鲁番沙虎的巢域进行调查:2008年6月份至2008年8月份为繁殖季节(RS),2008年9月份至2009年5月份(冬眠期除外)为非繁殖季节(NRS).利用截趾标志重捕法研究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共标记283只吐鲁番沙虎,累计繁殖季节24只,非繁殖季节43只重捕超过3次(其中13只个体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均够3次以上捕捉次数,为重复个体),可以用于计算个体巢域面积数据.利用软件MapGis计算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巢域面积,并分析性别、体型大小、季节等因素对巢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非繁殖季节雄性、雌性与幼体各组间的巢域面积差异均显著,繁殖季节巢域面积差异不显著;雌雄个体不同季节或全年合并比较巢域面积差异性均不显著;非繁殖季节面积与吻肛长(SVL)显著相关、全年成体组的巢域面积与吻肛长显著相关;成体巢域面积季节差异显著(U=41,P=0.046),幼体则没有季节差异(U=159,P=0.537).因而,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大小受性别因素影响不大,体型大小对巢域面积有显著影响,由于繁殖、食物资源等的季节变化是影响吐鲁番沙虎巢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以梭梭和肉苁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梭梭树龄与肉苁蓉种子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梭梭基径粗、株高、冠幅、肉苁蓉直径、花序长、蒴果数、有效果数、单蒴果重和单株种子产量与梭梭树龄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93以上.2)随着梭梭树龄增长,与对照相比,单株肉苁蓉种子产量提高了2~5倍.直径<0.5 mm的种子所占比例下降,直径为0.5~0.7 mm种子所占比例提高.3)5年生及以上的梭梭所寄生的肉苁蓉直径和花序长可达21.72 mm和30.8 cm以上,并且蒴果数、有效果数和单株种子产量分别可达143个、128个和11.810 g以上.5年生及以上的梭梭可作为寄主培育肉苁蓉留种植株.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重要农业害虫。为了全面揭示亚洲玉米螟遗传分化以及山东省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对山东省越冬代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mtCOII基因序列与来自GenBank的相关序列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并建立了鉴别不同遗传支系的PCR-RFLP方法。基于对340条mtCOII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共获得62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7(H17)广泛分布于各种群之间,有6个单倍体型为山东种群所特有;亚洲玉米螟分化为2个遗传支系(支系Ⅰ与支系Ⅱ);2个遗传支系均在山东省发现,但以支系I为主;亚洲玉米螟各单倍体型散布于山东省各地理种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山东亚洲玉米螟总体的单倍体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95,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在0.333-0.889之间;总体的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24,种群内核酸多样性指数在0.00061-0.00809之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 Fst 为0.79421。AMOVA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亚洲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2个支系之间(79.42%)。构建的亚洲玉米螟2个支系鉴别方法为其生物学与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9年7-11月及2010年3-11月,在千岛湖2个岛屿上进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的标志重捕,根据春、夏、秋3个季节将重捕4次以上的社鼠进行最大活动距离计算,分析年龄、性别及季节对岛屿社鼠最大活动距离的影响。结果显示,岛屿间无显著差异;将2岛数据合并后,幼年、亚成年、成年及老年4个年龄组社鼠最大活动距离之间差异极显著;雄性社鼠最大活动距离极显著地大于雌性,4个年龄组雌雄之间的最大活动距离均表现为雄性>雌性,但仅成年组雌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春、夏、秋3个季节之间的最大活动距离差异极显著,而仅亚成年组在3个季节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雌性和雄性社鼠均表现春季<夏季<秋季,但只在春季表现出雌雄个体之间差异极显著,与以往巢区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反映了岛屿环境下社鼠巢区活动的特殊性。显示岛屿隔离环境对小型哺乳动物巢区活动有影响,但这种岛屿效应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梭梭和肉苁蓉为试验材料,在单株梭梭上寄生1~7个肉苁蓉,研究肉苁蓉寄生数目对肉苁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单株梭梭上寄生肉苁蓉数目的增加,1)单株梭梭-肉苁蓉复合体生物量降低6.1%~10.5%;2)单株梭梭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累积量降低23.2%~30.7%,而肉苁蓉种子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累积量则提高143.8%~331.3%;3)单株梭梭上寄生的肉苁蓉种子产量提高170.3%~338.1%。结果表明适宜的肉苁蓉寄生数目能够通过优化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来提高肉苁蓉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野生樱桃李抗根结线虫种质资源的价值,以实生钵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等方法,研究其对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后30 d,野生樱桃李根系中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的雌成虫数量分别占2龄线虫接种量的0.16%和0.03%,依据抗性评价标准判定其高抗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接种北方根结线虫的群体中包含免疫、高抗和中抗3种类型,分别占群体总数的46%、48%和6%;接种花生根结线虫的包含免疫和高抗2种类型,分别占群体总数的56%和44%;接种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植株未被侵染率分别为46%和52%,所有供试植株根系表面均未发现线虫卵块.野生樱桃李高抗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其对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的抗性均存在显著的株间分离现象;抗侵入、抗发育和抗繁殖是其对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主要抗性机制;野生樱桃李是抗根结线虫核果类果树砧木种质资源树种.  相似文献   

18.
薜荔和爱玉子均属于桑科榕属植物,二者为同一物种的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早期研究认为这两种榕树与同一种传粉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 (Hill))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但近期在形态学、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等方面对二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可能发生了遗传分化。实验用核糖体28SrDNAD1-D3区、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部分序列,对采自福建3个不同样地的薜荔传粉小蜂和3个不同品系的栽培爱玉子的传粉小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核糖体28S序列的碱基组成中A,T,G,C 4种含量较平均,C+G的平均含量(56%)稍高于A+T的含量(44%)。线粒体Cytb序列中A+T的含量(76.1%)明显高于C+G的含量(23.9%),COI序列中A+T的含量(71.9%)也明显高于G+C的含量(28.1%),这是膜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的普遍特征。在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中,密码子第三位点A+T的含量最高。(2)比较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3种分子标记的变异范围显示,28S进化速度较Cytb及COI序列慢,比较保守,更适合科、亚科等较高分类单元的研究。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采用Cytb与COI序列进行分析更为精确。(3)用Cytb及COI序列对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显示,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4,爱玉子传粉小蜂个体间的Cytb遗传距离为0.0164;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之间的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385;COI序列的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48,爱玉子传粉小蜂各样本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2;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间COI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896,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差异大于10%以上)明显大于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表明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遗传分化,其变异水平达到了种间分化水平,即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为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9.
猪胚胎附植期Eph A4的组织表达及其多态性对产仔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Eph A4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在猪妊娠第13天(附植前期)、第18天(中期)和第24天(后期),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7个品种的950头母猪群中Eph A4基因的多态性,检测了Eph A4基因在大白猪子宫内膜等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并与猪的产仔数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Eph A4基因在子宫内膜附着点的mRNA表达量要高于任何其他组织的,且妊娠第13、18和24天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但妊娠猪极显著低于空怀猪的(P<0.01);Eph A4的蛋白表达量在附植前、中和后期的表达量两两间差异均显著(P<0.05),且妊娠第18天最高,妊娠第24天最低.Eph A4基因第3外显子上检测到了2个突变位点EphA4_1和EphA4_2.EphA4_1是一个A→G的突变,使谷氨酸变成了赖氨酸,G为优势等位基因,且GG基因型关联的产仔数显著高于AG或GG基因型的(P<0.05);EphA4_2是一个T→C的突变,C为优势等位基因,且CC基因型关联的产仔数显著高于TC或TT基因型的(P<0.05).上述结果表明,Eph A4的表达对猪的胚胎附植发挥着一定的调控作用,EphA4_1位点GG基因型和EphA4_2位点CC基因型可以作为产仔数性状的标记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