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茶树外源种质来源的类型、杂种优势与性状的关系及其利用、杂种优势的检测等方面讨论了茶树育种中杂种优势的利用问题,分析了茶组植物内种间杂交的可行性,提出了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我所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1000余份,选育出5个国家级良种、10个省级良种和一批表现突出的新品系.本文着重提出今后资源补充征集、鉴定、利用和保存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4.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已发现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0%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5.
红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湖南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是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年推广杂交棉面积达16.7万公顷,占年植棉面积的95%以上。生产中主要应用F2代,增产幅度在7%左右。其制种方法为“徒手去雄,小瓶授粉,互为父母本,全株制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种工序复杂,F1代种子生产用工多,而F2增产幅度小,且目前推广的品种棉纤维偏粗,不抗棉铃虫。对策是用“两系法”生产杂交种子,生产中推广F1代,选育优势杂交抗虫棉。  相似文献   

7.
茶树育种中杂种优质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茶树外源种质来源的类型,杂种优势与性状的关系及其利用,杂种优势的检测等方面讨论了茶树育种中杂种优势的利用问题,分析了茶茶组植物内种间杂交的可行性,提出了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杂种优势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入手,阐述遗传差异、基因差异表达、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表观遗传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介绍了茶树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现状,有望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杂种优势遗传机理,为茶树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生理生化基础、杂优的利用途径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种植是茶叶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直接影响茶叶生产成本。在劳动力短缺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背景下,茶树种植的智能化越发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对茶园施肥、灌溉、耕作等方面的智能化研究进展与短板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同时对今后茶树种植智能化管理领域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花色苷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茶树紫色芽叶中富含花色苷。本文综述了花色苷的代谢生理、环境影响因素、化学组分、提制技术、分析检测方法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茶树紫色芽叶及其花色苷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染色体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染色体的添加、削减和代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亦融入到染色体工程技术,赋予染色体工程以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在染色体组、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水平上所进行的染色体遗传操作,而且涵盖了染色体原位杂交、染色体微切割和人工染色体等新技术。本文阐述了染色体工程技术在小麦雄,巨不育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其主要有:(1)育性基因的定位,如育性基因的单体、缺体、端体和缺四体分析等;(2)外源育性基因的染色体鉴定;(3)核型雄性不育的染色体保持技术;(4)育性载体染色体的定向替换等。本文还对染色体工程技术研究应用进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茶皂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皂素是广泛存在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日化、建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茶叶籽及茶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茶皂素,但因其不是评价茶产品品质的主要成分而相对研究及开发利用较少。本文从茶皂素的理化性质、制备技术、分析方法、生物活性、产品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茶叶籽与茶叶中茶皂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叶中锌元素的研究现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段继春  彭克勤  常硕其 《茶叶通讯》2005,32(1):15-17,20
茶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其中锌(Zn)就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本文综述了锌对茶树生理功能的作用和它的营养价值,以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CHA杂种小麦品质优势的多代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优质材料和7个丰产材料为亲本,按优/优、优/丰和丰/丰三种类型组配23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1、F2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子关系,研究了小麦HMW-GS的遗传及其与杂种小麦品质的关系,探讨了CHA杂种F1、F2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及培育优质杂种小麦的选配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组合F1、F2的品质优势没有规律性变化,其值大多介于双亲之间,各组合品质指标与亲本呈正相关,选择高值双亲可获得较高的F1、F2组合,亲本基因型对杂种小麦的品质起决定作用,选择时应着重考虑优/丰和优/优类型。F1、F2代品质优势显著,杂种小麦F1及F2代在生产中具有利用可行性。小麦HMW-GS的分离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选择优质亚基多的亲本杂交,可提高其在杂交后代中的出现频率,进而提高杂种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玉米优势群划分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义江  高进军 《玉米科学》2006,14(1):016-017
根据我国玉米优势群划分结果,结合育种实践,将我国的玉米种质分为外引优势群、中国优势群和热带优势群3个;杂优模式为外引优势群×中国优势群、外引优势群×热带优势群和中国优势群×热带优势群。并对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及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90~1999年山东省主要推广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杂交优势模式以及种质改良创新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用玉米杂交种种质基本上由Reid、塘四平头、外杂选、Lan.和旅大红骨五大核心种质类群组成,种质基础更趋狭窄.有6种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但目前利用最多的有Reid×外杂选、Reid×旅大红骨和Reid×塘四平头3种模式.我省玉米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今后玉米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培育伴侣品种实现玉米杂交种间优势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绍江 《玉米科学》2004,12(3):003-005
基于当代优势和花粉直感的特点,宋同明教授提出了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生产模式并已在生产上取得了成功.为配合这一优质化高产模式的推广,应该强化三利用模式中配套单交种的筛选,选育当代杂种优势和花粉直感效应均高的伴侣型杂交种,形成伴侣型玉米生产系统,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当代杂种优势和品质性状的花粉直感效应,实现玉米的高产和优质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油化后的普通玉米直接作为种子进行跨代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来自东北、黄淮海和利用西南地方种质(在河南选育)的各5份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设计,组成105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分析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10个性状的GCA、SCA、TCA以及各自交系的SCA方差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自交系的GCA、SCA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Z684、Z141、Z442、昌7-2、246这5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是在黄淮海地区组配强优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能量指标的测定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5个杂交种及其22个亲本自交系的茎秆热值及其化学组分的测定,结果表明:秸秆热值与秸秆产量和子粒产量关系密切;不同材料间、同一材料不同部位间的热值及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材料的热值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从上部到下部逐渐增多,半纤维素含量逐渐减少;热值与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间有密切相关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0 523.6+13 273.4X1+15 908.9X2,初步确定纤维素、木质素作为秸秆的主要能量指标;根据热值、产量性状结果,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