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作者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约60个单株生漆样品的漆酚组成;同时用涂料标准方法测定了这些样品的漆膜的表干时间、光泽值、冲击强度、附着力、柔韧性等。研究结果指出,双烯漆酚的含量与漆膜性能有关,是决定生漆质量的重要因素,这是生漆认识史上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以氟硅树脂/漆酚的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对不同组分配比的共混体系的流变类型、触变程度、结构恢复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氟硅树脂/漆酚共混体系的n值都小于1,均为假塑性流体;共混体系样品的黏度与剪切时间有关,在恒定的剪切速率80 s-1下,黏度随剪切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这表明共混体系也是触变性流体;共混流体有适当的触变程度和结构恢复速度,有利于控制涂膜的外观和性能。  相似文献   

4.
制备出漆酚镧螯合物 ,测定了其组分、溶解性、红外光谱、自燃点、分解温度等性质。研究了螯合物对漆酚 酚醛清漆、漆酚环氧清漆涂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漆酚基乳化剂(UE8)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漆酚(U)、环氧氯丙烷(ECH)合成活性中间体--漆酚基缩水甘油醚(UDE),再由UDE与聚乙二醇800 (PEG 800)合成漆酚基乳化剂(UE8).用红外光谱对UE8的结构进行表征,用吊片法测定UE8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结果表明,UE8显著降低了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不同条件下合成的UE8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6~7.9 g/L,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的表面张力(25 ℃)为36.4~41.2 mN/m.UE8与 5% PVA-124溶液按一定比例复配后,可制备稳定的水包油(O/W)型生漆乳液,制得的生漆乳液粒子的尺寸小于 1 μm.  相似文献   

6.
以毛坝生漆为原料,经过丙酮浸提得到漆酚,漆酚通过缩醛反应、硅胶柱分离、常压加氢等方式制备和分离了不同饱和程度的漆酚缩醛;分别应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对漆酚缩醛产物进行表征,采用HPLC实时分析了三不饱和漆酚缩醛的加氢历程。结果表明:经过正相硅胶分离得到93.8%的高纯度三不饱和漆酚缩醛,通过HPLC色谱分析,三不饱和漆酚缩醛衍生物加氢的历程为:三不饱和在前90 min主要先转换为二不饱和和单不饱和,经过8 h加氢反应二不饱和和单不饱和漆酚还原为纯度95.65%的饱和漆酚缩醛。红外光谱数据表明漆酚缩醛酚羟基的特征吸收3650~3100 cm-1消失,同时观察到醚的红外特征吸收1049 cm-1;1H NMR中δ5.92为亚甲基醚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以稀土化合物氯化铈和漆酚为原料,在无引发剂的条件下利用紫外光(UV)辐照法制备漆酚铈聚合物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等测试方法对涂层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氯化铈用量对涂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化学介质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备的漆酚铈涂层进行电化学阻抗测试(EIS),结果表明:在UV辐照条件下,漆酚羟基与铈离子发生配位作用,同时侧链不饱和键发生交联聚合反应从而固化;掺杂氯化铈可显著改善天然生漆(RL)固化膜的热稳定性和耐碱性;随着氯化铈掺杂量的增加,涂层的附着力、硬度、耐腐蚀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氯化铈用量为18%的漆酚铈聚合物复合涂层的硬度和附着力分别达到6H和1级,且其耐腐蚀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麻素(GAS)的结构类似物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PGL)和4-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MGL)作为竞争分子,考察漆酚酯键合SiO2色谱柱对天麻素的分离性能,并对其分离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研究发现:漆酚酯键合SiO2色谱柱分离天麻素的最佳色谱条件为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体积比3∶97)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20 nm,进样量20 mL。在该色谱条件下,漆酚酯键合SiO2色谱柱对PGL-GAS的分离度达到7.8,对MGL-GAS的分离度达到14.0。热力学研究发现:分离过程中PGL-GAS和MGL-GAS的ΔH、ΔΔH和ΔΔG均小于0,ΔΔS均大于0,表明漆酚酯键合SiO2色谱柱对天麻素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分离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分离既受熵驱动又受焓驱动;随着柱温的升高,分析物的保留因子与分离度均有所下降。天麻粗提物经漆酚酯键合SiO2色谱柱纯化后,杂质明显降低,天麻素的纯度由粗提物中的17.06%提升至93.45...  相似文献   

9.
构建一种基于Ru(bpy)3^2+掺杂SiO2/漆酚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利用厚朴酚对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对厚朴酚进行检测。对影响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和各项测定参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在8×10^-8~8×10^-5 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发光强度增量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7×10^-8 g/L;对浓度为8×10^-6 g/L厚朴酚进行8次平行测定的RSD为3.5%。对合成样品中厚朴酚测定的回收率为99.8%~103%,表明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季节漆树树皮结构与漆酚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和分光光度法,系统观察、分析测定和统计分析陕西秦岭不同月份已割的和未割大木漆树以及已割的小木漆树的树皮结构、生漆中漆酚含量以及割漆季节中漆酚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漆树树皮中有、无功能韧皮部厚度的比值,乳汁道平均直径、单位面积个数,石细胞平均层数和团数,射线细胞列数等均有变化,其中有、无功能韧皮部厚度之比、石细胞平均层数和团数在1年中出现2次降低;乳汁道分泌细胞及乳汁道腔内生漆贮存量也出现2次减少;2)不同季节漆酚含量总趋势呈上升,但中间出现2次低谷;割漆季节漆酚含量从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呈逐步上升并达到最高(67.321 43%);3)漆树树皮结构变化与生漆漆酚含量的变化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四倍体刺槐和二乔刺槐的不定芽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培养前后的芽伸长量、增殖率和生物量等指标,研究了激素、通气状况(封口材料)、培养基pH值对刺槐离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A0.5mg/L、NAA0.1mg/L时,四倍体刺槐不定芽的生物量最大;在BA0.5mg/L、NAA0.5mg/L时,二乔刺槐不定芽的生物量最大.在湿度为35%±5%环境条件下,四倍体刺槐封口材料以耐高温塑料最好,二乔刺槐以棉塞最好;在湿度为55%±5%条件下,四倍体刺槐和二乔刺槐均以棉塞最好.在pH值为5.6、5.8和6.0时四倍体刺槐的增殖系数大,二乔刺槐在pH为6.4时的增殖系数大,而两品种在不同pH下的质量增量百分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5~2011年兴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pH值、COD和BOD5浓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已提前进入"老龄化"阶段,自2009年以来渗滤液中pH值稳定在7.73~8.24之间,且有增大的趋势;COD和BOD5均有大幅度下降,但仍保持较高值,两者间有明显的相关性;BOD5/COD的值介于0.48~0.19之间,可生化性差。  相似文献   

13.
尽管根/土界面一般是指根围数毫米范围内的微域土区,但该微区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状况直接影响着土壤中水分、养分的向根迁移、转化和有效性,影响着植物根的吸收和生理活性(刘芷宇等,1997),因此对于该微区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适宜采用离体培养方法鉴定越橘花粉活力的培养基,以高丛越橘蓝丰、伯克利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组分及p H值对花粉萌发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内蔗糖、硼酸、氯化钙在一定低质量分数范围内,对花粉萌发起到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质量分数时起到抑制作用;适宜培养基组分为:蔗糖10%、硼酸0.005%~0.01%、氯化钙0.02%,调节培养基溶液p H值4.5~5.5之间。  相似文献   

15.
银杏叶聚戊烯基磷酸酯体内外抗肿瘤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聚戊烯基磷酸酯(PPH)体外对肿瘤细胞和体内抗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从银杏叶中分离制备聚戊烯醇混合物(C75~C110),选择POC l3为磷酰化剂和三乙胺为碱性水解剂,经过磷酰化和水解二步反应,合成聚戊烯基磷酸单酯。以氟脲嘧啶(5-Fu)为对照,体外肿瘤细胞株选择SGC-7901人胃癌、LoVo人结肠腺癌和Hela人宫颈癌;体内移植性肿瘤细胞株选择肝癌实体型(Heps)、肉瘤(S180)、艾氏癌实体(EC),用不同剂量的PPH进行抗肿瘤药效实验。结果表明,银杏叶PPH在高浓度下(0.4 g/L)作用72 h,对3种体外细胞株抑瘤率达到60%~80%;对Heps、S180和EC等移植性瘤株抑瘤率达到50%~65%。这说明银杏叶PPH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监测结果表明,营造山桂花、西南桦、马尖相思、高阿丁枫四树种的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数年后,对土壤pH值和交换性能等,一般无不良影响,与天然林相近甚至略优。其中,效果较好的林分类型有:西南桦×马尖相思、西南桦×肉桂等,效果最差的是高阿丁枫×西南桦。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地3种灌木根际土壤pH值及其养分状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际一般是指根土界面数毫米范围内受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它是水分和矿质养分进入根系、参与生物循环的门户,同时也是根系自身活动和代谢对土壤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区域(刘建军等,1998; 杨玉盛,1998).根际区具有许多不同于原土体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特性,如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高于非根际区(焦如珍等,1999); 根际养分离子浓度与非根际区不同(曾曙才等,2003); 根际土壤pH值与非根际区不同(马健等,1998).  相似文献   

18.
用Kuchenbuch与Jungk所描述的根垫法,研究了两年生红松苗木根际变化过程。土壤样品长白山20mm土壤层,用不同形式的氮肥(NO3--N,NH4+-N和NH4NO3)进行处理,结果表明: 对照处理时近根pH值与有效P均低于土体;与对照相比,NH4+-N处理显著降低近根处pH值并促进了P吸收,产生更为明显的有效磷亏缺区;与NH4+-N处理相反,NO3--N处理使根际pH值相对于土体增加,延缓了P的吸收,近根处有效P含量与土体基本持平。NH4NO3处理时,根际pH值仅比对照略低,其对磷吸收的影响与对照处理相似。  相似文献   

19.
对取自山西省北部不同地点、不同层次的土样的pH值、磷、钾、有机质、水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可变性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