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新疆旱寒区不同种植密度下冬油菜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群体干物质积累呈现Logistic曲线变化,干物质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群体干物质积累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影响冬油菜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并最终影响产量。种植密度为30×104~60×104株/hm2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油菜的光合生理指标提高,进而增加油菜产量,但种植密度高于60×104株/hm2时,随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北方旱寒区冬油菜根部生理特性与其抗寒性的相关性,对6个不同抗寒性冬油菜品种整个生育期根部的干物质积累、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相关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将各指标与越冬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用与越冬率相关性显著、极显著的6个指标对冬油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降温前,各指标与越冬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降温后,越冬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与POD、APX活性显著正相关,与根直径、根冠比、CAT活性正相关,与根含水量负相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试验材料分为3类,第1类:07-G01,天油2号,天油4号,此类抗寒性弱,为耐寒性品种;第2类:上党,74-1,此类抗寒性一般,为中抗寒性品种;第3类:陇油6号,此类抗寒性强,为强抗寒性品种。由此推断,在北方旱寒区,冬油菜越冬前根直径大、根冠比高、根含水量低有利于冬油菜安全越冬;降温后,冬油菜可溶性蛋白、SOD、POD 、CAT和 APX酶活性值越高,其抗寒性越强。  相似文献   

3.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在区域尺度上划分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为改进冬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多年不同油菜品种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长序列气候数据,筛选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基于DEM的小网格推算法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xEnt模型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象因子,模拟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的潜在空间分布概率,并划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结果】潜在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总贡献率达到0.89,按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年平均温度、负积温、极端低温、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冬油菜在北方旱寒区潜在分布概率为0-0.84,按其分布概率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冬油菜种植北界,大抵以吉林南部、内蒙古南部、新疆南部为界限,与传统冬油菜种植北界相比较,向北推进了1 200 km,纬度由39°N提升到45°N。【结论】北方旱寒区超过50%的地区都可以种植冬油菜,冬油菜种植区北移是可行的,且具有很大的扩展潜力,冬油菜将成为北方旱寒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这将突破原有传统的冬油菜种植区划,改变冬油菜生产的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群体密度是冬油菜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本文研究了新疆油菜主产区拜城县冬油菜群体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群体密度能提高冬油菜越冬率、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及增加籽粒产量。本试验表明拜城县冬油菜合理的群体密度应为4-7万株/666.7m^2。  相似文献   

5.
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西北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在张掖、酒泉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对55份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在西北旱寒区海拔1 477~2 300 m、极端最低气温-22.7~-31.6℃、年平均气温5.9~8.7℃、年平均降水量92.0~630 mm、无霜期150~172 d的地区,甘蓝型和白菜型两种类型的冬油菜,仅白菜型冬油菜能够越冬,越冬率最高达到100.00%,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275~295 d,含油率40.84%~44.15%,产量1 500.0~4 400.3 kg•ha-1。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巨大差异,越冬率0~100%。根据越冬率与抗寒性,可将参试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划分为超强抗寒性、强抗寒性、抗寒性和弱抗寒性品种(系)4种类型。在乌稍岭以东地区,一般抗寒品种(系)均能越冬,但在河西走廊,只有超强抗寒性品种(系)和强抗寒性品种(系)才能越冬,【结论】在西北旱寒区,发展白菜型冬油菜生产是可行的,从而使冬油菜栽培种植北界向北向西延伸1 000多公里,海拔由1 000 m提高到2 300 m左右,纬度由35°30′提高到39°46′。冬油菜北移进入中国西北旱寒区种植能够有效地增加该区冬春季植被覆盖度,同时为该区发展一年二熟耕作制创造了条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北方寒区冬油菜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冬油菜根系生长、干物质积累、有效光合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研究表明,群体密度在60、90万/hm2时,根长和根颈直径相对增长量大于其他处理,且差异极显著;群体过大,抑制叶片和根部干物质积累;60、90万/hm2有利于增加根冠比和根系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而减小叶片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群体越大,叶绿素质量浓度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越低,但低温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稳定;SOD活性随群体增大而增大,但在低温受冻后,0℃以下(11月20日),各处理SOD活性大幅减小,但60、90万/hm2仍能保持较高活性;POD、CAT、APX活性随群体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气温下降后,随群体不断增大,POD、CAT、APX活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以60、90万/hm2处理的活性最高,低温下POD、CAT、APX活性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60~90万/hm2是保证冬油菜高越冬率比较合理的群体密度。  相似文献   

7.
新疆旱寒区种植冬性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疆地区情况,对不同冬油菜品种(系)在新疆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适应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旱寒区甘蓝型、白菜型冬油菜均能越冬,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239~302 d,含油率36.77%~41.53%,产量2 307.44~3 010.07 kg/hm2。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旱寒区冬季裸露耕地有了可种植冬油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甘肃省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培育成功一种超强抗寒性冬油菜品种,可广泛适种于中国北方地区,能有效改变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冬季耕地裸露的问题,将有助于缓解沙尘危害,改善生态环境。这项名为《超强抗  相似文献   

9.
不同冬油菜品种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新疆早寒区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对10份不同类型和来源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农艺性状、含油率和产量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在新疆旱寒区甘蓝型、白菜型冬油菜均能够越冬,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在280 d左右,含油率36.77;~41.53;,产量2 307.44~3 010.07kg/hm2.[结论]冬油菜北移进入新疆旱寒区种植能够有效地增加该区冬春季植被覆盖度,同时为该区发展一年二熟耕作制创造了条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新疆早寒区冬油菜生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冬油菜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县海拔1 417.70 m塬区条件下,试验观察了冬油菜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产量、单株生产力影响明显,产量相对表现好的为3万株/667㎡、2万株/667㎡、4万株/667㎡,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玉米套种冬油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6.00万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效果最好;2种作物合计产量达15 647.05 kg/hm2。因此,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左右适宜临夏川塬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北方旱寒区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抗寒性与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北方寒旱区的抗寒性和适应性,筛选出适应于大面积种植的优良抗寒冬油菜品种。本研究采用多点试验,对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的越冬率、产量、经济性状及生育期进行比较,分析其抗寒性和适应性。结果在北方旱寒区纬度29°36′~43°55′、海拔35~3 650m、极端最低气温-16.5~-41.5℃、年平均气温6.5~11.5℃、年平均降水量42~700mm、无霜期110~200d的地区,不同品种的越冬率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品种在不同试点的越冬率和产量也不相同,但12个品种(系)在各试验点均可表现出强的特殊适应性,越冬品种在不同试点均能正常生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状,并且收获期集中在6月中下旬,适合倒茬,能够提高复种指数。综合分析表明:在12份供试材料中,陇油6号、陇油7号、07兰MXW-1-3由于具有越冬安全性(越冬率82.73%~89.13%),增产明显(产量2 574.76~2 709.11kg·hm-2),经济性状优良,生育期适中,是最适合在甘肃、新疆、西藏、山西、北京、辽宁等北方寒区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  相似文献   

13.
庄浪县旱寒区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在庄浪县柳梁乡乱庄村开展的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合理密度为基本苗360万株/hm^2左右,即播量450万粒/hm^2左右的小麦个体和群体比较协调,产量和产值为最高,折合产量为3159.18kg/hm^2,产值3791.02元/hm^2,且籽粒商品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冬油菜的群体密度对安全越冬以及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密度过大,易导致个体之间竞争养分;密度过小,个体生长太大,反而不利于越冬,因此,合理密植是保证壮苗并能够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通过试验研究表明,在会宁县种植密度为79.06万株/hm2的情况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谷子新品种燕谷18、中谷2在辽宁省建平县的适宜种植密度,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谷子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燕谷1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5 000~40 000株/667m2,最佳种植密度为35 000株/667m2,可获得最高产量402.5kg/667m2,当种植密度增加至45 000株/667m2时,易发生倒伏造成减产;中谷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5 000~40 000株/667m2,最佳种植密度为40 000株/667m2,可获得最高产量392.0kg/667m2,当种植密度增加至45 000株/667m2时,产量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控制纯氮施用量和播种的基本苗数,研究北方地区水稻早直播的最佳肥密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对改善旱直播水稻的生长性状、提高分蘖数和成穗率、促进二次枝梗分化、增加每穗结实率和促进产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但氮肥施用量有一定的阈值.在施纯氮180kg/hm^2的条件下,各产量构成要素性状表现最优.种植密度对株高、枝梗分化、结实率、分蘖的影响较小.肥料与密度的最优配比为纯氮180kg/hm^2,基本苗200万株/hm^2,其产量最高,达6270kg/hm^2.  相似文献   

17.
群体密度对冬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研究了西北旱寒区大田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角层结构、含油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在120万株/hm2~60万株/hm2,越冬率可达到80%以上。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为3 160.05 kg/hm2、3060.00 kg/hm2、2 860.05 kg/hm2、2 431.05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分枝部位增高,单株总分枝数减少,其中二次分枝减少大于一次分枝,主花序长度减少,角长、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均降低。含油率也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含油率分别为43.12%、41.91%、41.93、38.9%,以60万株/hm2含油率最高,达到43.12%。在西北旱寒区,冬油菜合理的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成县冬油菜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12年在成县抛沙镇乐楼村丘陵地开展的冬油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冬油菜在成县丘陵区栽培的最佳密度为21万株/hm2,此栽培密度下油菜个体和群体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折合产量为3250.2kg/hm2,有利于抗倒伏、防发芽。  相似文献   

19.
作者1986—1987年在北疆东部山区研究新春3号不同种植密度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亩产500kg以上的高产田,亩基本苗以22.4×10~4-27.8×10~4为宜;其叶面积指数拔节期5.6—6.0,挑旗期7.0—8.0,抽穗期6.0—6.5,灌浆期4左右较好;出苗至灌浆的总光合势以每亩30×10m~2·日,光合生产率平均4g/m~2·日以上,经济系数0.4以上为宜;亩收获穗数以39.7×1~4—41.4×10~4穗、穗粒数以32.1—32.2粒、千粒重以44.7—45.9g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而增加,因此只有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获取高产。本试验通过对春玉米群体高密度合理性的进一步探讨,找出适合我区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从而获取最佳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