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氮肥不同运筹模式对水稻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针对水稻氮肥用量过高,前期氮肥比例过大这一突出问题,本试验选取水稻前肥后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对特定生态区水稻主栽品种的氮肥运筹进行研究与优化。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碳氮物质积累、运转、分配及品质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结果表明:氮肥后移使分蘖期群体分蘖的发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降低了拔节前植株的吸氮量。但在氮肥后移之后,拔节-抽穗阶段的植株吸氮量明显提高,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增产的效果;氮肥后移的效果与氮肥施用量有关,在N15、N18和N21处理下,当氮肥运筹比例为5∶5时产量较高。综合多年的试验表现,江苏麦茬单季晚粳稻以N18处理下氮肥运筹比例为5∶5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氮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针对水稻氮肥用量过高,前期氮肥比例过大这一突出问题,本试验选取水稻"前肥后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对特定生态区水稻主栽品种的氮肥运筹进行研究与优化。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碳氮物质积累、运转、分配及品质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结果表明,氮肥后移使分蘖期群体分蘖的发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降低了拔节前植株的吸氮量。但在氮肥后移之后,拔节-抽穗阶段的植株吸氮量明显提高,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增产的效果;氮肥后移的效果与氮肥施用量有关,在N15、N18和N21处理下,当氮肥运筹比例为5∶5时产量较高。综合多年的试验表现,江苏麦茬单季晚粳稻以N18处理下氮肥运筹比例为5∶5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氮肥不同运筹方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代谢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金恢809’为材料,探讨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指标以及土壤代谢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地前氮后移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增加水稻生育后期土壤速效养分,降低土壤pH值。进一步采用GC-MS分析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根际土壤代谢物质的变化,发现水稻根际土壤响应氮肥调控出现变化的代谢物质主要有7大类(20种物质),主要分为醇类、酚酸类、酚类、醚类、酸酐、脂类、酸类以及酮类。综上可见,适当前氮后移有利于维护土壤碳氮代谢协调发展,促进水稻根系分泌有机酸,提高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等营养循环相关酶活性,增强土壤养分有效性,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甬优6号"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置4种生育前后期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考查了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的前氮后移施肥方式(N3处理:基蘖肥∶穗粒肥=6∶4),能够有效地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水稻成穗率,并且N3处理下氮素积累量、水稻农学利用率以及生理利用率均达最高值,水稻产量也达最高。由此可见,适当的前氮后移能够优化水稻的群体结构,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以南粳9108为材料,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总纯氮量23 kg/hm2,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配比最好。机插秧苗小,前期快促,中期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后期施好穗肥,攻大穗,能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在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大面积生产上农民凭经验种田,氮素肥料施用普遍较高。氮素过多的施用不仅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而且引起环境污染和水稻品质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试验以目标产量的实现及最佳施氮量的确立为基础,研究与分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关系,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沿江地区研究了"麦-稻"两熟制稻田麦秸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水稻生产效益及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氮肥运筹比例(基肥40%、蘖肥20%、穗肥40%)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值、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和边际成本报酬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4项指标分别在施氮量355.26、342.11、338.17和300.00 kg/hm2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理论值;氮表观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施氮量每增加10 kg/hm2则氮表观生产力理论上降低0.89;施氮量为180~300 kg/hm2的处理具有相对较高的施氮增产力;在施氮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基肥40%、蘖肥30%、穗肥30%处理具有良好的水稻生产效益以及较高的氮表观生产力和施氮增产力。  相似文献   

9.
在江苏沿江地区研究了"麦-稻"两熟制稻田麦秸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水稻生产效益及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氮肥运筹比例(基肥40%、蘖肥20%、穗肥40%)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值、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和边际成本报酬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4项指标分别在施氮量355.26、342.11、338.17和300.00 kg/hm2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理论值;氮表观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施氮量每增加10 kg/hm2则氮表观生产力理论上降低0.89;施氮量为180300 kg/hm2的处理具有相对较高的施氮增产力;在施氮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基肥40%、蘖肥30%、穗肥30%处理具有良好的水稻生产效益以及较高的氮表观生产力和施氮增产力。  相似文献   

10.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氮肥运筹对滨海稻区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分蘖高峰期随着基蘖肥所占比例的增大而提早,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茎蘖数随着基蘖肥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增加。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着基蘖肥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在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齐穗期,A、B、C、D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基蘖肥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在成熟期,与穗肥所占比例呈多元相关。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不同处理水稻植株吸氮量与基蘖肥所占的比例呈正相关;在齐穗期、成熟期不同处理阶段吸氮量与穗肥所占的比例呈多元相关。基肥、蘖肥与穗肥比例2∶5∶3的B处理的产量为10.40 t/hm2,比A处理(2∶4∶4)、C处理(2∶6∶2)、D处理(2∶8∶0)分别增产3.5%、3.9%、7.7%;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生物产量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比例、氮肥利用率均高于A处理、C处理、D处理。依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需氮特点,适当降低基蘖肥比例,增加穗肥比例,改变"大头肥"的施肥方式,在保证获得适宜茎蘖数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确保在孕穗期之初封行(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促进大穗的形成和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增加,在提高生物产量的同时注重提高齐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产量和千粒质量是获得水稻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机插秧的产量和效率,缩短秧苗返青期,以中早39为材料进行了早稻不同机械育插秧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毯秧机插和钵毯秧机插的产量较高、较稳定,且易操作,可实现流水线播种,技术较成熟,应努力完善技术,稳步推广;普通毯秧机插的产量分别比普通毯秧机抛、钵毯秧机抛、钵秧机插和钵秧机抛高5.2、8.0、130.3和118.0 kg/667m2;钵秧机抛和钵秧机插技术暂不成熟,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方式对夏玉米生长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采取5种施氮处理对其利用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表明氮肥施用方式与株高,茎粗,病虫害,折断株数,叶长,叶宽,叶色,穗长,秃尖,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之间的作用关系,同时对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作了系统分析,最后提出在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肥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氮肥施用时期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质品种、W45为材料研究了不周施氮时期和不同施氮比例条件下水稻单株产量、产量性状、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有效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经济系数与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食味值与蛋自质含量、粉状粒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粉状粒百分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10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N1处理的稻米食味值最高。即种植W45水稻品种,在总施肥量P2O510.8kg/(667m^2),K2O10kg/(667m^2),N18.4kg/(667m^2)的条件下,如果只要求优质,应该选择N1处理的底肥:蘖肥:穗肥=7:3:0的施氮比例;如果只要求高产或既要求高产又要求优质,应该选择N10处理的底肥:蘖肥:穗肥=3:4:3的旅氮比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肥施入量对盐碱地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氮肥施入量在盐碱地水稻氮素吸收的规律,优化苏打盐碱地水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长白9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在非盐碱土(S0)、轻度盐碱土(S1)、中度盐碱土(S2)3种土壤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施入量,测定水稻植株氮总量、氮在各部位的分配、氮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长白9号氮总量和各部位吸氮量,但因器官不同、土壤盐碱化程度不同,峰值出现的氮水平也不相同。施氮量越多,长白9号氮利用效率越低。低氮处理下长白9号产量增加最明显,高氮处理效果最差。综合考虑各因素,长白9号在盐碱地的最佳施氮量应为1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以北方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重点分析了氮肥运筹对水稻生产干物质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铁粳7号的干物质重,在施纯氮25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下成熟期的总干物重达到最高为15 570 kg/hm2;增加施氮量会提高铁粳7号的总吸氮量,但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会下降,而氮素生理利用率以施纯氮210 kg/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6.
以水稻品种晚籼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氮肥水平、栽插密度及每穴栽插苗数对供试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产量随着播种期的推后先是略有起伏,然后开始降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是先升高后降低;栽插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晚籼98产量的提高,以栽插密度为16.5 cm×20.0 cm产量最高,达到8 506.5 kg/hm2;晚籼98每穴栽插基本苗4、6和8株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实际产量分别为8 496.0、8 569.5、8 470.5 kg/hm2。  相似文献   

17.
试验设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三个不同灌溉方式处理,进行了处理间需水量、叶面蒸腾、棵间蒸发、渗透量的测定和生育期及生物学特性、分蘖消长、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米质构成因素等的调查,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处理间的需水量动态除叶面蒸腾出现A(浅湿干210.0mm)>B(浅水204.5mm)>C(浅深浅200.7mm)差异不明显的变化趋势外,需水量、棵间蒸发、田间渗漏、灌溉量均呈现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③处理间分蘖消长基本相同,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均呈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的趋势;④处理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只有结实率和千粒重有差异,并均呈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趋势。同时,碾米品质的各项指标有A处理(浅湿干)>B处理(浅水)>C处理(浅深浅)的趋势,而直链淀粉、胶稠度、蛋白质和味度值等指标则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趋势;⑤处理A(浅湿干)由于田面“水层期”较少,能明显减少棵间蒸发和渗漏,有较明显的节水效应和增产效应,并且米质不受大的影响,是最佳的高产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8.
选用龙粳9号品种,设计水稻三超栽培352孔大钵盘育苗1、2、3粒三个不同播种密度(粒数)及相应1、2、3个穴内不同苗数的宽行超稀植栽培处理,进行水稻超高产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成穗率、比叶重、剑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度等指标均呈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茎鞘叶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态势都表现为1粒播种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中每平方米穗数3粒>2粒>1粒,穗粒数1粒>2粒>3粒,结实率、千粒重随粒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定位定粒播种减少粒数是培育多蘖壮秧进行宽行超稀植栽培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产量性状的结果表明:直立穗品种的 生物产量高于弯曲型品种,经济系数低于弯曲型品种。在低氮条件下,两品种的经济系数均提高,且 弯穗型品种的经济产量略高于直穗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则相反。在相同肥力下,抽穗前两品种的物 质生产差异不大,但抽穗后直穗型品种的物质生产明显高于弯穗型品种。同时发现在低氮条件下,两 品种的穗数明显减少,但穗粒数增多,结实率提高,一、二次枝梗的千粒重均高于高氮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