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通过牡丹籽油感官指标及脂肪酸分析,研究不同方法(超声波辅助水酶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溶剂浸提法)提取牡丹籽油与市售牡丹籽油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提取率为22.13%)外观品质与市售牡丹籽油相近,具有牡丹籽油固有气味和滋味、口感良好,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92.85%),相对密度(20℃)、酸价、碘值、过氧化值分别为0.9278、0.798 mg KOH·g~(-1)、169.2 g·100g~(-1)、1.61 meq·kg~(-1),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索氏提取法从湖南山核桃( Carya hunarensis)仁中提取山核桃油,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山核桃油提取率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9(m:V,g/mL)、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5h,在该条件下湖南山核桃油的提取率为68.5%.提取所得山核桃油呈浅金黄色,酸值 (KOH)0.400 mg/g、碘值(I2)105.5 g/100、皂皂化值(KOH) 185 mg/g,折光指数n20d 1.4704.采用气相色谱对山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山核桃油中总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92.16%,其中油酸的质量分数为68.03%.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山茶籽油理化指标的快速检测,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分析法(PLS)建立山茶籽油中碘值、酸价、过氧化值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碘值、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以5 966~9 000、4 447~5 665、4 447~5 605 cm~(-1)范围内采用一阶求导和S-G平滑处理所得模型最佳。外部验证显示,基于前述模型所得的碘值、酸价和过氧化值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 2、0.997 7、0.996 9,验证效果良好,表明模型可用于山茶籽油理化指标的快速、准确测定,可为山茶籽油真伪鉴别及掺假检测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紫苏子的产油率。[方法]采用机械压榨法、化学萃取法、索氏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以紫苏子萃取后的出油率为考察指标,筛选适宜的紫苏子油的提取方法。[结果]机械压榨法、化学萃取法、索氏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的出油率分别为12.79%、15.37%、18.52%、38.58%。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标准差最小,数据可靠;机械压榨法的标准差最大,数据不可靠。索氏提取法每次提取的量较少,只能用于试验研究;化学萃取法的提取溶剂有毒,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毒害。超临界CO2萃取法优于其他方法,但其成本太高。[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更可行。  相似文献   

5.
以文冠果种子为原料,测定文冠果种子的理化指标,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文冠果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压力、温度、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萃取文冠果油的最佳条件:压力40 MPa,温度50℃,时间120min。对超临界萃取的文冠果油进行了理化性质及GC/MS分析,结果显示,酸价为0.4mg KOH/g、过氧化值为0.042g/100g、碘值为113g/100g、芥酸9.49g/100g、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01g/100g,其中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超临界CO2萃取的文冠果油工艺稳定可靠,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油茶籽油中酸值与过氧化值的现状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浙江省内油茶籽油产量较高的几个县市区实地抽检,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浙江省内油茶籽油中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油茶籽油有效样本数均为50个,酸值(KOH)平均值0.36 mg/g,符合DB33/T 525-2004《无公害油茶籽油》标准要求(酸值≤1.0 mg/g),含量范围0.11~1.00 mg/g;过氧化值平均值3.52 mmoL/kg,符合DB33/T 525-2004《无公害油茶籽油》标准要求(过氧化值≤6.0 mmoL/kg),含量范围0.42~9.20 mmoL/kg。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恕江山茶为原料,采用液压榨油技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含壳率、蒸胚时间、压榨时间和压榨温度对茶籽油出油率的影响,再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液压榨油技术榨取油茶籽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液压法榨取油茶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含壳率7%、蒸胚时间5 min、压榨时间23min、压榨温度65℃,在最优条件下油茶籽油的得油率为84.61%。经检测,所得毛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6.51%,过氧化值低达2.11mmol/kg,毛油色泽呈浅黄色并有极少沉淀,苯并(琢)芘含量远低于螺旋压榨法所得毛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立足于溶剂法,通过对比超声波、微波、光波单独处理较短时间的红松籽油的得率,以及处理后单独浸提红松籽油得率的增加情况,明确在红松籽油提取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的方法,同时确认4种提取方法对红松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按照GB/T 5009.229—2016《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T 5532—2008《动植物油脂 碘值的测定》和GB/T 5009.227—2016《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分别测定4种方法提取的红松籽油的酸值、碘值和过氧化物值,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红松籽油中脂肪酸的种类和质量分数,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松籽油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  结果  正己烷作为最佳提取溶剂,当提取温度25 ℃,液料比18 mL/g,浸提时间5 h红松籽油得率为65.52%。超声波法(300 W,10 min)、微波法(380 W,100 s)、光波法(400 W,11 min)单独处理时的红松籽油得率分别为67.63%、62.26%、58.25%。上述3种方法处理后再单独使用正己烷浸提,使总提取时间达到5 h后的红松籽油得率分别增加了2.18%、4.50%、6.10%。4种方法提取的红松籽油符合GB/T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中酸值(≤ 4 mg/g)、过氧化值(≤ 0.25 g/100 g)的限量标准。溶剂法制备出的红松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最低(P < 0.05)。脂肪酸质量分数由高到低分别是亚油酸(44.54% ~ 46.32%)、油酸(28.29 % ~ 28.83%)和皮诺敛酸(13.15% ~ 14.51%)。溶剂法、超声波法、微波法、光波法所提取的红松籽油清除DPPH·和ABTS+·的IC50值分别是9.41、8.80、9.43、9.61 g/L和5.10、5.51、6.10、5.43 g/L。  结论  对超声波法、微波法和光波法单独作用及浸提后得率进行比较,发现超声波法、微波法和光波法在提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与溶剂法、微波法和光波法相比,超声波法提取的红松籽油得率高,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抗氧化能力强,能够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此方法应用于红松籽制油工业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其中有很多活性成分,经精炼后很多活性成分有所损失,为了寻找适合的加工方式,采用带籽壳、不挑坏籽用螺旋榨油机直接室温压榨和去籽壳、 挑出坏仁用浸提法抽提的方式获取岑软3#油茶的毛油,并测定它们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结果表明:前者酸价是后者的10.4倍,前者过氧化值是后者的1.7倍,后者的两个指标都远低于标准GB/T 11765-2018中压榨和浸提获得的油茶籽原油和最优级别成品油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嘉宝果果皮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嘉宝果果皮多酚提取工艺,并测定提取物清除·OH、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以及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嘉宝果果皮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0%、时间50 min、温度70℃、料液比1 g:50 mL,此条件下嘉宝果果皮多酚的提取率可达10.10%.优化提取后的嘉宝果果皮提取物对·OH、DPPH·和ABTS+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0.506、0.052、0.437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IC50值分别为0.003、1.348 mg/mL,说明嘉宝果果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及体外降糖活性,可作为功能活性成分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1.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在历史上,栽培油茶在龙泉林业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相关资料,在1948年,浙江省龙泉市有油茶林2960hm2,1986年油茶林面积达到1.33万hm2。病虫害对油茶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一直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我国对油茶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湖北省建始县发展油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创新机制,规模化发展油茶产业。  相似文献   

13.
茶籽油的冬化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茶籽油的耐寒性,提高产品的档次与市场竞争力,对茶籽油的冬化条件如降温速率、结晶温度、养晶时间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结晶温度为4℃,前期降温速率为2.0℃/h,后期降温速率为0.3℃/h,养晶时间为18h时,茶籽油冬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油茶林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施肥是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油茶林养分管理研究则是科学施肥的理论基础.围绕油茶养分需求特性、油茶林养分循环过程、油茶营养诊断和施肥效应等问题,综述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油茶林养分管理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油茶果实含油率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实、种子含油率(出油率)是油茶的重要经济性状。多年多点的调查和采样分析表明,影响油茶含油率的因素有遗传品质、种子成熟度、结果数量和油茶林地的成土母质。实生繁殖的油茶林内个体之间果实、种子的含油率变异大而且相对稳定;种子充分成熟是采种的最适期;对果实及种子含油率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结果多少,结果越多,含油率越低;果实发育期的气候条件与含油率之间,除个别极端干旱年度外,未见有显著相关;首次发现分布于石灰土和含钙丰富的紫砂土上油茶种子含油率相对较高,与国内外有关油料作物(树种)喜钙的结论相一致。图2表4参11  相似文献   

16.
茶油精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莉  陈乃富  汪四赞  刘正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684-10687
[目的]为茶油的精加工提供指导。[方法]以机榨毛油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结果]常规水化脱胶可满足茶油的脱胶要求,且对茶油的酸价影响较小,茶油得率较高;水化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和油同时升温至70℃,脱胶时间10min,加水量7%;8.78%的NaOH溶液对茶油的脱酸效果最好;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油重的7%,脱色时间30min,脱色温度140℃;同时,试验过程中采用氮气为保护气可防止油脂过氧化值升高。[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  相似文献   

17.
山茶油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要概述了山茶油的化学成分、等级标准和营养功效,综述了山茶油的提取方法,并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进一步展望了山茶油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李梅  夏建陵  黄坤  连建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08-21209,21216
[目的]研究工业级茶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适宜条件。[方法]以茶油精炼副产物提取的工业级油脂为原料,采用碱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工业级茶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选择酸度不大于1、酸值小于2的工业级茶油,在甲醇用量为原料油重量的20%,KOH用量为原料油重量的0.8%的条件下,于60℃反应1.5 h,茶油转化率可达94.33%。利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生物柴油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结论]该研究确定了工业级茶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9.
低产油茶换冠嫁接茶花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低产油茶换冠嫁接茶花技术,重点介绍了高枝嫁接的操作步骤,并研究了施用稀土肥料对嫁接后茶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稀土肥料后,嫁接的茶花成活率有所提高,且对侧芽抽芽生长优势明显;夏季嫁接茶花的成活率高于秋季嫁接。  相似文献   

20.
茶油加工及综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茶油的资源分布、产量、脂肪酸组成及其保健功能,介绍了茶油的制取及加工工艺,认为茶油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可与橄榄油媲美,精制的茶油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