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季早稻田两种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柏法系统地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双季早稻田中的混合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在1995年1996年连续两年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田间的混合种群数量均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和重叠性。在早稻田的整个生育期中,白背飞虱单一种群数量占绝对优势,伴随水稻生育期的变化,其相对数量略有下降,普查也是如此,药剂防治能推迟白背飞虱的出现时期,但对两者的发生数量和早稻产量结构却不产生影响,文中讨论了稻飞虱自然种数数量变  相似文献   

2.
双季晚稻田两种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单季稻和双季稻混作的安庆地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晚稻田间的种群数量消长趋势基本相同的有1995年和1997年,混合种群数量达最大的日期都是在10月上旬,且以褐飞虱为优势种群。1996年的混合虫量高峰期出现在9月5日,比1995年和1997年提前1个月。这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在前期突增,后期下降过快有关。  相似文献   

3.
4.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 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5.
稻田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dlus Fallén)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逐年加重.2009年至2010年系统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和数量动态规律,并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稻田灰飞虱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从小麦田向水稻秧田迁飞,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第1个发生高峰期,迁入高峰时秧田虫量达483头/m2;灰飞虱种群的第2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间出现2个小峰值,虫量分别为156和143头/m2;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稻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教模型为N=t2/D2(0.23/m+0.06),采用m*-m关系的种群序贯抽样Iwao模型为T(1.0)=25±12.9(√n).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褐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短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多年同次世代平均生命表的基础上,应用种群矩阵模型讨论揭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问题,褐稻虱种群生命表划分为卵、1~2龄若虫、3~5龄若虫及成虫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历期不相等,本文把这4个阶段继续细分为等期的日龄状态,与此相适应,种群矩阵模型的转移矩阵也扩展为相应维数的方阵,结合输出方程,输入始发期1天调查的各虫期的密度,连续输出约40天内各期的密度,在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级别基本不变,其他干扰因素比较稳定的条件下,预测结果对当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灯诱数量看稻飞虱种群动态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肇庆市1991~1999年灯诱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该市近10年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上升,而且早稻虫量比晚稻大。白背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比例达72.6%~89.7%,形成数量优势的种群。季节数量消长显示,白背飞虱发生时间早,而且大部分虫量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前、中期,这段时间发生的总虫量约占早稻发生的78.6%,而同期褐飞虱的发生数量只占早稻发生的64.9%。年变动趋势表明,白背飞虱已成为主导稻飞虱  相似文献   

8.
南宁褐飞虱种群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9.
为理清稻田常用农药对灰飞虱的毒力和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进而为科学防治灰飞虱提供依据,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14种农药单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以及10种混剂对2种飞虱的联合作用效果。通过观察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化和灰飞虱的繁殖能力,测定了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噻嗪酮+毒死蜱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和速灭威等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毒死蜱、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和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配组合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除吡虫啉+毒死蜱组合对2种飞虱的毒力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混配组合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远大于对成虫的毒力。毒死蜱、三唑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灰飞虱成虫的繁殖能力,水稻后期使用毒死蜱、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后,增加了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加了来年迁入水稻秧田的灰飞虱数量。可见,在稻田使用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速灭威等杀虫剂单剂和吡虫啉+辛硫磷、吡虫啉+速灭威、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吡虫啉、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剂时,用能够控剂褐飞虱的农药剂量难以有效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稻田使用三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将增加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秧田期使用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灰飞虱成虫,不仅不能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还将促进灰飞虱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0.
水稻3种飞虱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1.
有机稻田褐飞虱种群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有机稻田褐飞虱种群与蜘蛛的发生动态。移栽后9 d褐飞虱发生量只有17头/百株,移栽后29 d增长到301头/百株,其中281头为1~2龄若虫。有机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显著低于常规稻田,而有机稻田中蜘蛛类的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  相似文献   

12.
水稻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及其有效性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两种飞虱和两种天敌共存系统的生态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稻田两种飞虱及两种捕食性天敌共存系统的生态位。在时间方面:生态位宽度指数以蜘蛛最高;生态位重迭指数以蜘蛛对褐飞虱最高;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以蜘蛛对盲蝽最高。在空间方面:生态位宽度指数以盲蝽最高,生态位重迭指数以蜘蛛对盲蝽最高。应用生态位概念分析了共存系统中各种群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江西南昌地区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在晚稻田内的消长动态、翅型和性别分化规律。2010年稻飞虱发生重,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白背飞虱高,2011年发生轻,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低。两种飞虱于水稻刚刚栽培时就开始出现,褐飞虱于9月上中旬出现明显的密度高峰;白背飞虱分别于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两个密度高峰,且以第2个峰值为主。褐飞虱长翅型较短翅型在田间出现的时间早。2010年,短翅型出现后,密度增加较快,并于8月下旬超过长翅型成虫密度;2011年长、短翅型密度无明显变化。白背飞虱在水稻各生育期间均以长翅型为主,短翅型密度低。在性别分化方面,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雌雄性比通常大于或等于1,褐飞虱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性比扩大;白背飞虱的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4。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密度的升高可导致短翅率和性比升高;而白背飞虱种群密度与短翅率和性比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水稻生育对白背飞虱种群增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肖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77-2379
[目的]明确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2007年秀山县水稻褐飞虱及其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并与1985~2006年的动态进行比较,研究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规律。[结果]2007年褐飞虱总虫量的动态趋势与1985~2006年一致,水稻前期虫量偏小,7月下旬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达高峰。2007年成虫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始盛期提早,虫量激增期增幅较大,高峰期持续时间延长,后期虫量下降缓慢。2007年若虫总体变化趋势与1985~2006年基本一致,若虫数量7月20日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虫量最高。稻飞虱天敌的优势种群是蜘蛛,其次是黑肩绿肓蝽。[结论]秀山县褐飞虱危害盛期是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稻飞虱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动态规律,以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采用灯诱法连续两年对江西省万载县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其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尖钩宽黾蝽Microvelia horvathi和螯蜂dryinids进行同步诱集。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白背飞虱高峰期均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初;2010年褐飞虱高峰期发生在8月底至9月初,2011年褐飞虱第一次高峰期发生在6月底至7月初,为迁入高峰;第二次高峰期发生在8月底至9月初;尖钩宽黾蝽的第一次高峰期发生在7月中旬到7月底,与白背飞虱的发生高峰期相适应;尖钩宽黾蝽的第二次高峰期以及黑肩绿盲蝽和螯蜂的高峰期发生在8月底到9月初,与褐飞虱的发生高峰期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水稻对稻飞虱及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 ,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 ,对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安全性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则更为关心[1~5] 。转基因水稻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田间试验阶段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大面积推广 ,对其安全性评价已在各个方面开展。笔者在进行转Bt基因水稻抗虫性田间测定工作的同时 ,观察了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昆虫稻飞虱和水稻害虫的主要天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水稻1 999年转Bt基因水稻品种为转Bt明恢 63(简称MHBt)、转Bt汕优 63(SYBt) …  相似文献   

20.
RSV传毒媒介灰飞虱种群转移扩散规律及其数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0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us,简称RSV)在江苏发生逐年加重,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严重发生,有基本失收的田块,已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和造成了重大的产量损失。灰飞虱数量逐年增加和感病品种广泛种植是RSV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传毒媒介灰飞虱的种群转移扩散规律及其控制技术,对减轻该病的发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