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群体遗传学角度对西镇牛的毛色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其毛色遗传由8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支配,毛色以红黄为主,混有晕毛、有色皮斑、胁及四肢内淡化、黑色背线及黑缟纹等杂色,黑色及白斑在群体中分布频率极低。估测的各位点基因型频率误差小、可靠性高,其毛色分布规律可以做为西镇牛品种特征的遗传标记。同时确认西镇牛毛色形成与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黄牛毛色的演变及其遗传(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中国黄牛毛毛色的演变及共在黄牛分类中的应用现状,根据中国现代黄牛毛色的分布特征,确定其毛色遗传主要受11个遗传位点制约,并运用现代群体遗传学的既有成果对中国8个黄牛群体毛色位点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中国黄牛毛色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是进行中国黄牛品种分类和遗传资源检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亚群区定点随机抽样法”调查了甘肃省徽成牛的两个亚群共113头个体6个毛色位点和6项外表特征的表型频率;并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法检测了上述个体的5个血液蛋白质位点(Hb、A1b、Pa、Ptf—Ⅱ和Tf)的基因频率。采用“随机抽样法”测定了50头成年公牛、123头成年母牛的体型指标(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比较了微成牛与其它品种或类群之间在毛色、体型、外形和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欧氏类平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包括徽成牛在内的中国28个牛品种群体四个血液蛋白质位点(Hb、A1b、Pa、Tf)的基因频率。比较结果表明,徽成牛具有不同于其它品种的种质特征,它不属于蒙古牛品种.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黄牛类群。聚类结果表明.中国黄牛集团内的28个品种群体可划分为两个系统:北方系统和南方系统。北方系统可划分北方型和中原型两个类型,南方系统可划分为准南方型、南方型及一个特殊型。徽成牛当属北方系统中的中原型黄牛。  相似文献   

4.
平利牛     
一、渊源平利牛为陕西省地方优良品种之一.1981年11月经省牛种考察组,对平利牛实地考察、鉴定后,参照全国牛品种志编委会的有关规定,命名为"秦巴牛"1982年5月,全国畜牧品种志编委会委托西北农业大学著名专家邱怀教授主持,组成由川、陕、鄂三省负责畜禽品种资源调盘和编写工什的专家、教授共17人的考察组,对平利牛再次进行实地考察,认为平利牛产区的生态环境、体态结构、体型外貌、生产方向、生物特征、来源等因素,同川、陕、鄂三省交界的黄牛基本相同,故改名为"巴山黄牛,属粗壮型.  相似文献   

5.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黄牛品种,主要分布在我省关中平原地区的27个县、市,现存栏约47万余头。秦川牛体躯高大,毛色紫红,役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机抽取陕西甘泉县148头黄牛进行毛色分析,结果表明:其毛色遗传受9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支配,基本毛色以黄色为主,红色和草白色次之,黑色、沙毛、黑背线及眼圈浅色在群体中以极低的频率出现。确认该地域黄牛在毛色上具有蒙古牛和秦川牛的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应用群体遗传变异的相对Shannon信息量指标体系,对陕西四个黄牛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个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由杂合体的连续存在所致,平利牛的总遗传变异最大,陕西北部黄牛群体总遗传变异最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测定分析了10个中国黄牛品种(群体)和2个外来牛品种共131个体的mtDNA 16SrRNA基因全序列的遗传变异,并分析了品种(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母系起源。结果表明,在12个群体131条16SrRNA基因序列中,共发现了78个变异位点,形成了40种单倍型,揭示了中国黄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总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57±0.024,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582,Kimura双参数品种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1~0.009,10个中国黄牛品种(群体)核苷酸多样度高于2个外来牛品种。基于Kimura-2-parameter距离采用NJ法构建了10个中国黄牛品种(群体)分子系统树,111个体聚为2簇,即分别与瘤牛和普通牛聚在一起,说明中国黄牛存在两个母系起源,主要起源于瘤牛和普通牛。其中草原红牛和蒙古牛起源于普通牛,恩施牛主要起源于瘤牛,但是对于亲缘关系复杂的中原地区黄牛而言,瘤牛和普通牛对它们的影响力大小因品种而异。这些结果为我国黄牛的种质资源保护、杂交育种和品种改良奠定了分子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牛若干毛色特征遗传方式的RB频率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良种黄牛品种资源抢救事业的实际需要,根据群体繁殖结构的特点,以统计遗传学方法,推导、论证了扩展的Rife-Buranamanas母子组合频率公式;根据经典的和扩展的Rife-Buranamanas模型,鉴别了中国黄牛三组毛色特征的显隐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追溯了我国利用家牛的悠久历史,以群体遗传学的计代手段估计了商至清的三千余年间 B、S、Br、Wn、D5个毛色位点的选择进展,论证了黄牛集团特征的形成,除了有种源、自然和经济条件的背景之外,还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平利牛(包括赤岩牛)经1959年陕西省家畜品种普查队调查,确认为陕西省地方优良品种之一.1981年开展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又进行了规模较大,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1982年5—6月间,以全国畜禽品种志编委邱怀教授为首,组成的川、陕、鄂三省考察组进行了实地考察,将该牛确定为巴山黄牛粗壮型.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畜产品的需求,积极开发利用黄牛资源,尽快提高养牛经济效益,振兴养牛业.为此,对平利牛的保种和改良问题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2.
秦川牛     
秦川牛是我国主要黄牛品种,与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共为我国黄牛五大品种。秦川牛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以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咸阳、兴平、乾县、礼泉、泾阳、三原、高陵、武功、扶风、歧山等15个县(市)为主产区。陕西省的渭北高原以及甘肃省的庆阳地区也有少量分布。秦川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毛色有紫红、红、黄3种,以紫红和红色者居多。鼻镜多呈肉红色。体格大,各部位发育匀称.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健壮.头部方正,房长而斜.胸部宽深,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广.长短适中,荐骨部稍隆起。后躯发育稍…  相似文献   

13.
毛色作为品种的外貌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品种的标志。比较物种间和品种间的毛色特征,可为研究物种的起源、品种的形成与划分提供有意义的启示和依据。本文报导海南黄牛毛色特征的调查结果,并对海南黄牛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2001年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核,我国黄牛品种有69个,其中地方品种52个,培育品种5个,引入品种12个,是世界上牛品种最多的国家。黄牛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3000米的地方。根据产地、体型大小和品种特征,我国黄牛品  相似文献   

15.
三、毛色根据古代艺术品、历史文献反映的原牛、瘤原牛毛色以及外域家牛群体的毛色类别,估计黄牛集团与野生原种的主要毛色差异如下:1.有黧章、黑晕的个体在黄牛中约占1/4,而在野生原种中是大多数;2.黄牛集团中的绝大多数个体属全色牛,而原牛绝  相似文献   

16.
延边黄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延边黄牛是吉林延边地区役肉兼用黄牛品种,全州现存栏牛72.6万头,其中延边黄牛有50.8万头,占全州牛存栏头数的70%。延边黄牛有黄色、蛋黄色和其它毛色,其中黄色占74.8%,因此统称延边黄牛。1981年被国家确定为五大良种牛之一。延边黄牛是我州各族人民精心培育的适合寒温带山区养殖的役肉兼用牛,体格高大结实,适应性强,肉质细嫩,汁多味美,柔软适口。具有独特的肉质风味和产肉性能,可与日本的和牛、韩国的韩牛相媲美。  相似文献   

17.
毛色与角作为质量性状,是牛的两个重要品种特征.在一个地方杂种牛群中,毛色分黑毛与红毛两种表型,角分有角和无角.统计该牛群毛色与角每个表型的出现次数,据此推断毛色与角的遗传方式,并预测有限群体中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各种性状组合的概率,对指导牛品种选育改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品种选择 中国荷斯坦牛(原称黑白花奶牛)是目前我国惟一的专用奶牛品种.其毛色为黑白相间,花片分明.额部有白斑是该品种的标志,但形状不一.体重550~600公斤.中国荷斯坦牛与地方黄牛杂交,后代也呈现黑白花,但其体形往往偏小,"奶牛型"特征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黄牛保种的最佳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于经济用途的变化,我国开始对黄牛品种进行大规模的杂交改良,向肉役或奶役或乳肉役等方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保持我国黄牛特别是秦川牛、南阳牛等良种黄牛品种的特性,如耐租饲、抗病力强和毛色稳定等,需要进行部分的保种工作。这种工作一般宜于在国营保种场进行,需要国家给予必需的保种费用。本文试以最优化方法来讨论黄牛品种保种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和牛品种形成、将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日本和牛发展历史以及黑毛和牛、褐毛和牛、无角和牛、日本短角牛四个和牛品种分布、形成、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及发展动向,并对此评价的同时指出了值得我国黄牛改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