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蓝莓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蓝莓(Vaccinium spp.)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多年生小浆果类果树,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果实列为世界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我国已有10多个省份开始大面积的蓝莓商业化栽培[1],这也是南方酸性土丘陵地区值得发展的经济作物。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蓝莓病害日趋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蓝莓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蓝莓枝干溃疡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橘为杜鹃花科 (Ericaceae) 越橘属 (Vaccinium) 小浆果类果树,其中的蓝果类型俗称“蓝莓”。自21 世纪以来,蓝莓这一新兴果树在中国开始了大面积的产业化生产栽培,据统计,到2008年,全国超过10个省份开始了商业化栽培,总栽培面积由2000年的24 hm2快速发展到2 000 hm2,预计未来10年内将超过10万 hm2。随着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各种病虫害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防治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然而,我国对蓝莓病虫害的研究很少,病虫害对于蓝莓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随着栽培面积的迅速增加而增大[1]。蓝莓枝干溃疡病是近年来在我国辽宁地区发生的一种为害严重的新病害。国外许多学者曾对蓝莓枝干溃疡病进行过研究报道,明确Botryosphaeria属真菌为该病病原,并对其病原学、致病性及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2,3],而我国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据此,作者采集病害枝干样品,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培养特性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旨在明确该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种类,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蓝莓枝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莓 (Vaccinium spp.),是一类属于杜鹃花科 (Ericaceae) 越橘属 (Vaccinium) 的多年生小浆果类果树,广泛地应用于医药、保健、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果实列为人类世界五大健康食品之一,也是我国南方酸性土丘陵地区值得发展的经济作物。全国已超过 10 个省份开始大面积的蓝莓商业化栽培,预计未来 10 年将超过 10 万 hm2 [1]。但是,随着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蓝莓病害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和制约蓝莓产业的发展。2010年至今,在云南省昆明市周边及丽江市蓝莓种植区发生一种病害,主要为害嫩枝、枝条和主干,发病初期,感病枝条上产生红褐色圆或椭圆形坏死斑,随后逐渐扩大,造成枝条干枯死亡,并可扩展造成主干枯萎。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通常在 10%~20%,重者可达 25% 以上,可引起蓝莓整株枯萎死亡。本文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及传统、分子鉴定,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以期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 L.),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多年生小浆果类果树,果实蓝色,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随着蓝莓的大面积商业化种植,其病害的发生也愈加频繁。2013年7月对沈阳市蓝莓种植园病害调查时,发现一种新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基生枝中上部芽眼,受害芽坏死,芽眼周围出现褐色或红褐色椭圆形病斑,凹陷,后期中部呈灰白色,病斑  相似文献   

5.
马琳  赵颖  陈建波  赵莉 《农药学学报》2023,25(2):435-443
为建立蓝莓样品中百菌清残留快速筛查方法,以农药百菌清为目标分析物,系统研究了胶体金标记参数及样品前处理方法对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 (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GICA)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5 nm的胶体金颗粒标记百菌清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探针,分别将包被原百菌清-BSA (1 mg/mL)和羊抗鼠IgG抗体(0.1 mg/mL)包被于硝酸纤维膜(NC膜),形成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组装成百菌清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蓝莓样品经酸化乙腈提取,双蒸水(dd H2O)稀释后,应用该纸条对蓝莓中百菌清残留肉眼观察检出限(LOD)为0.1 mg/kg (T线完全消线),可实现15 min内蓝莓中百菌清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同时,试纸条对样品中4-羟基百菌清、五氯硝基苯、多菌灵和腐霉利的检测不存在交叉反应。蓝莓中百菌清添加回收试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测试结果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UPLC-MS/MS)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成功地应用于蓝莓中百菌清的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有助于现场检...  相似文献   

6.
正(万州区科协姚世衡)万州区罗田蓝莓协会于2015年成立,现有会员70户。该协会由万州区科协委托区科技辅导团进行技术支持。近年来,在区科技辅导团的指导下,罗田蓝莓协会大力引进优良蓝莓品种,重点抓好晚熟、早熟两个品种的培育,采用测土配方技术,推广使用高效生物肥料和物理杀虫方式,完善示范区内喷灌、水渠等基础设施,不断扩  相似文献   

7.
利用意大利蜜蜂在怀宁县蓝莓主栽品种奥尼尔、巴尔德温、杰兔上进行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融合大面积示范。结果显示,示范区蓝莓的坐果率、平均单果重、单株平均产量等比仅靠风媒自花授粉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单位面积蓝莓鲜果产量比自然授粉(不放蜂)、病虫害常规防治对照区增加65.8%,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地防治蓝莓病虫害并保护天敌,病虫害总体防效87.5%,鲜果损失率3.4%;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比常规防治区减少农药制剂使用量41.3%,其效益比自然授粉(不放蜂)、病虫害常规防治对照区增加约1倍、投入产出比高出50.9%。  相似文献   

8.
北京怀柔地区樱桃上发现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PNRSV)属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Ilarvirus),是我国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PNRSV主要危害李属和蔷薇属植物。如,樱桃、桃、李、月季等。春季感染PNRSV的樱桃早期幼叶会出现深棕色坏死斑和线纹,叶片展开期坏死斑脱落造成穿孔症状。受PNRSV危害后,果树树势减弱,产量降低,甚至死树。我国学者调查陕西、辽宁和山东等省的果树病害时发现并报道了该病毒[1~3]。  相似文献   

9.
云南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云南蓝莓栽培中的病虫害危害情况,于2008-2012年对云南省5个蓝莓主栽区的蓝莓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记录危害蓝莓的病虫害23种,其中真菌病害7种,病毒病害3种,生理性病害3种,虫害10种。在系统调查病虫害危害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蓝莓的缺铁症和斑喙丽金龟为当前防治的主要对象,并对其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蓝莓作为我国新兴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怛近几年害虫发生严重、频繁,导致蓝莓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影响了我国蓝莓种植业发展。为此对蓝莓生长早期、中期、后期常发性主要害虫的发生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 virus,TRSV)为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线虫传病毒属(Nepovirus)的典型成员.TRSV寄主范围广泛,可为害54科246种草本和木本植物,在许多重要农作物如大豆、烟草上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的各年龄段居民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ly intake, ADI),评估了吡唑醚菌酯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在92%~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9%~9.4%之间;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7d。吡唑醚菌酯按有效成分150mL/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d,药后3、5、7、10d时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为0.11~0.29mg/kg。长期膳食风险评估表明,蓝莓中吡唑醚菌酯残留对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吡唑醚菌酯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发生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在西安市的发生情况、有关文献资料和多年调查研究结果,结合西安市农业生产产业结构特点,参照国内外有关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在西安市发生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属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应做好防控和应急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嘧霉胺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了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各年龄段居民97.5%位点的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评估了嘧霉胺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嘧霉胺的平均回收率在97%~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5%~12%之间;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 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 3.2 d。嘧霉胺按有效成分360 g/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 d,药后3、5、7、10 d 时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为 0.18~1.54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在膳食消费量97.5%位点处,蓝莓中嘧霉胺残留对各消费人群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小于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嘧霉胺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5.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Pestalotiopsis-like fungi)是危害蓝莓的一类重要病原菌。实验室前期对比发现有8株分离自蓝莓病样的类拟盘多毛孢菌单独聚成一支,并且与危害蓝莓的类拟盘多毛孢已知种相互区分,表明这8株菌有可能是危害蓝莓的新纪录种或新种。为明确这8株菌的种群分类地位,本研究对供试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隶属于污斑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foedans,这是该菌危害蓝莓在国内外的首次报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新纪录种不同菌株对辽宁省5个蓝莓主栽品种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这8株菌的致病力具有明显分化,不同蓝莓品种均对强致病菌株较敏感,生产中应当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辽宁检验检疫局从智利进口的蓝莓中分离到一株真菌,通过菌落、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比较,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该菌株为蓝莓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australafricana),该病菌为我国首次截获。  相似文献   

17.
2015年5月,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蓝莓(Vaccnium uliginosum)种植地发生了2种重要真菌病害和1种鳞翅目幼虫导致的虫害。采用ITS保守序列测序和形态学鉴定的方法对致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病原菌为乌饭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vaccinii)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导致的真菌病害分别为为蓝莓枝枯病和果腐病;害虫为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的幼虫。  相似文献   

18.
在浙江及福建蓝莓产区发现一种蓝莓茎部病害,病斑呈棕黄色至棕黑色,严重时引起蓝莓整株枯死。对病样进行分离得到具有致病性的36个分离株。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学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将致病菌鉴定为Diaporthe hongkongensis,本文系国内外首次报道D.hongkongensis危害蓝莓。对代表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菌落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对光照不敏感。采用菌饼刺伤接种活体枝条的方法对10个蓝莓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蓝莓品种对该病菌表现出敏感差异,其中‘爱国者’、‘瑞卡’、‘日出’、‘奥林匹亚’、‘都克’、‘托柔’、‘蓝丰’相对抗病;‘北陆’、‘埃利奥特’、‘达柔’相对感病。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揭示解淀粉芽胞杆菌JK10防治蓝莓根癌病的生防机制。利用改良发酵培养基对解淀粉芽胞杆菌JK10菌株进行发酵,用盐酸沉淀、硫酸铵沉淀、乙酸乙酯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四种方法对JK10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利用MALDI-TOF-MS对活性最高的粗提物进行分析明确其种类;对JK10进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明确其在蓝莓根际土及组织内的定殖能力;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蓝莓健康根组织、根癌病根组织及JK10处理的根癌病根组织内生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方法得到的粗提物对根癌土壤杆菌均有良好的拮抗效果,其中大孔树脂吸附法得到的粗提物抑菌活性与产率均最高。JK10发酵液中能检测出bacillomycin D和fengycin两类脂肽类化合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Divergolide D和聚酮类化合物Bacillaene;菌株JK10能够稳定定殖于蓝莓根际土、蓝莓根组织细胞间隙和蓝莓叶中,定殖数量在接种35 d后趋于稳定,在蓝莓根际土和蓝莓叶中分别为1×106、4.0×105cfu/g;蓝莓根癌病根组织在施入生防菌JK10菌株后,相比自然条件下蓝莓根癌病根组织内生细菌菌落结构发生改变,物种多样性增加,结构更加趋向于健康蓝莓根组织内生细菌。综上所述,解淀粉芽胞杆菌JK10通过产生对蓝莓根癌病菌有抑制活性的物质,稳定定殖在蓝莓根际土及蓝莓根、叶组织中,改变蓝莓根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而达到防治蓝莓根癌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主要甜樱桃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PNRSV)和李矮缩病毒(Prune dwarf virus,PDV)是较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两种植物病毒,1992年被我国列为进境检疫危险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李属和蔷薇属植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RT-PCR)因操作简便且灵敏度高而备受青睐.利用该方法已分别从北京怀柔[1-2]及大连地区[3]栽培的桃、樱桃中检测到PNRSV和PDV两种病毒.由于PNRSV和PDV同属雀麦花叶病毒科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且传播方式相似,往往同时发病.已有的RT-PCR检测方法,一次反转录操作仅能检测一种病毒,耗时长、效率低,急需建立新的RT-PCR检测体系.本试验采用随机六聚体引物进行反转录,对RT-PCR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