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高产栽培大田为材料,结荚初期人工摘除50%叶片、摘除50%果针,以不进行处理的作对照.在处理后前期,摘叶处理虽然单叶光合速率上升,LAI增长速率增大,对叶片减少有补偿效应,但是叶绿素降解加快,含量下降,衰老加快而形成早衰现象,物质积累少,单果重、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低于对照.摘除果针处理单叶光合速率虽有降低,但叶绿素含量高,降解速度慢,明显延缓植株衰老,LAI一直处于高水平,物质积累量大,荚果充实好,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显著高于对照和摘叶处理.这一结果可以解释化控过度、地膜覆盖结果过早过多、旱薄地营养生长不良及营养生长较弱的品种容易早衰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不同光合性状在花生产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差异,选择苗期、花针期、结荚期、饱果期和成熟期气孔导度、羧化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单株绿叶面积等主要光合性状与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苗期、花针期和结荚期,羧化效率与花生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光合暗反应限制着光合产量的形成;而在饱果期和成熟期,气孔导度与花生产量的关联度最大,气孔张开的程度限制着花生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高产夏直播花生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形成规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系统研究了麦收后夏直播地膜覆盖花生在30万株/hm2密度下6000kg/hm2产量水平的植株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规律。植株干物重和荚果干重动态可拟合成Logistic方程。植株干物重最快增长期为出苗后43~51d,最大生长速率0.768g/(株·d),最终生物量40.86g/株。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结荚期占64.6%,饱果成熟期占12%。荚果干重最快增长期是出苗后72~81d,幼果形成后36~45d,最大增长速率0.867g/(株·d)。荚果干重增长量,结荚期占66.4%,饱果成熟期占33.4%。经济系数0.6。分配系数结荚期0.625,饱果成熟期1.707,产量形成期平均0.795。与春花生相比,生育前期叶面积发展快,干物质积累速度高。生育后期分配系数显著高于春花生。干物质和荚果产量主要在结荚期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在花生结荚期,用油菜素内酯处理果针,结果表明:油菜素内酯能调配茎枝叶中的同化物向荚果中运输和积累,使结荚率和饱果率升高,从而能提高花生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5.
高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本研究采用具高产潜力的三个大豆新品种(生活费),研究了在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下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作物生长率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干物质积累与经洲际是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不同施肥量间,不同种植密度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较大差异;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变化趋势,其中盛花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荚鼓粒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高产优质新品种C-20,C-2-14和地方良种芦竹青为材料,对苎麻品种间光合速率、同化物运转速率、分配方向以及品种间生物产量和纤维产量的差异进行比较,并研究不同季别生物产量和纤维产量的积累动态。结果表明:①品种间的光合速率,同化物运转速率、分配方向、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有显著差异;②苎麻的光合碳代谢能力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呈正相关,两个新品种(尤其是C-20)的高光合效率是它们高产的物质基础。因而在苎麻育种中,可用光合速率。同化物运转速率和运转方向作为预测苎麻产量的综合生理指标;③苎麻三季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点表明,苗期早施肥是获得苎麻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密度对高产春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以黑农41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高产春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呈上升趋势,处理间光合势在鼓粒期差异最大,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鼓粒后;提高鼓粒期群体的光合势,增加鼓粒期间的物质生产是实现大豆高产的关键.以4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5547.81kg/hm2),干物质积累总量为14663.1kg/hm2.  相似文献   

8.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花生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的22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有效果数、饱果数、百果重、主茎青叶数、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等性状遗传相关均达正向极显著,而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经分析表明,近期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在于主要经济性状的综合改良和收获指数的提高由(0.33提高到0.46)。说明高产品种不但生物产量较高,且表明向荚果转化的物质也多。其次.主茎第六节以上的长度得到控制。避兔植株体过旺生长,更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大田条件下,以花育22号为材料研究了麦套花生在7500 kg·hm^-2产量水平下植株的生育动态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麦套花生植株的营养生长主要集中在结荚前期,植株的叶龄数、分枝数、主茎高、侧枝长的净增长速率均在出苗后50-60 d达到高峰,出苗后70-90 d基本停止增长。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也均在结荚期(出苗后50-90 d)达到高峰。麦套花生叶片内SOD、POD、CAT 3种抗衰老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MDA含量从结荚期开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饱果期是麦套花生荚果干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应加强该时期的田间管理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起垄地膜覆盖栽培方法,以花生品种山花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控释氮肥配比对花生蔗糖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较普通氮肥在结荚后期叶面积指数高、叶片SPS活性和蔗糖含量高,利于提高百果重和饱果率,显著提高了荚果产量.掺混氮肥处理花生在苗期和花针期叶面积指数、SPS活性和蔗糖含量均较高,与普通氮肥处理无显著差异;生长后期不脱肥早衰,利于提高百果重和饱果率,荚果增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91,自引:6,他引:91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 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而收获指数对稻谷产量的贡献较小。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期和后期,产量随中期和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期和后期的群体生长率(CGR)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而前期CGR与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构成籽粒产量平均为24%(福建龙海)和33%(云南涛源),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一地点,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CGR显著大于生长日数。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相关性,更好地预测和评价大豆产量并筛选高产高光效大豆品种,以4个生育期差异较小、产量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临豆9号、潍豆9号、菏豆12号和齐黄34为材料,测定不同品种在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4个主要生育期的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及其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期至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或双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10∶00;高产品种齐黄34在鼓粒期和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其它品种;产量在结荚期和鼓粒期与Pn日均值、ΦPSⅡ日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Ci日均值呈显著负相关;鼓粒期和成熟期,Gs日均值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结荚期至成熟期,Pn、Gs、Ci、ΦPSⅡ日均值是高产、高光效品种鉴定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给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分别开展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分析渍水对籽粒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耐渍高产品种并明确其耐渍高产机制。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造成小麦籽粒产量分别下降29.6%~59.1%和7.9%~49.1%,均显著降低穗粒数、千粒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乳熟期LAI。根据两年度不同水分处理下平均籽粒产量和渍后产量的降幅,筛选出相对高产耐渍品种扬麦25及耐渍性较突出品种宁麦22和生选6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穗粒数、乳熟期LAI、旗叶RuBPCase活性以及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渍水处理下穗粒数降幅、千粒重降幅、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幅、乳熟期LAI降幅与产量降幅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光合面积大、光合速率高的品种,通过多生产光合物质以供应籽粒灌浆,促进产量形成;渍水导致的光合面积减少和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制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因此,渍水胁迫下改善小麦生育中后期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绿叶面积,有助于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渍后降幅;渍水条件下高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和穗产量可作为高效筛选高产耐渍品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夏大豆高产群体生理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夏大豆高产生理指标,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对鲁宁1号和鲁豆11号的叶面积、光合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密度与经济产量、生物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叶面积、光合势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与鲁宁1号和鲁豆11号的产量呈正相关关系.250 ks/667m2夏大豆鲁宁1号的平均叶面积系数应在3.14以上,总光合势在16.06万m2·d以上,干物质积累在505.30 kg/667m2以上;鲁豆11号的平均叶面积系数在3.56以上,总光合势18.57万m2·d以上,干物质积累在533.40 kg/667m2以上.两品种18 000株/667m2均可获较高产量,适当提高生育后期光合能力对于获得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硒肥施用时期对花生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条件下,采用叶面喷施方式,设置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硒肥试验。以不施用硒肥为空白对照(CK),研究硒肥不同施用时期对花生籽粒中硒元素含量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硒肥均能显著增加花生籽粒中硒元素的含量,且硒肥施用时期对花生籽粒含硒量提高顺序为结荚期始花下针期饱果期三个时期平均施入CK;不同时期施用硒肥对花生产量提高顺序为结荚期始花下针期饱果期CK三个时期平均施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研究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物质生产特性,随年代的更替发生了以下变化:①干物质生产量(生物产量)增大,花后积累量增加尤为显著,收获指数得到提高。②对产量提高贡献率最大的是生物产量的提高(通径系数DPC=0.8353),同时伴随着收获指数的提高(DPC=0.1820)。③灌浆速率高且高值持续期长,灌浆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后的光合作用,由营养器官转移到子粒中的比率减少。④叶面积指数高且高值持续期长,中下部叶片所占总叶面积的百分数增加、受光好。⑤光合势、净同化率增加,花后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减施氮肥对旱地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减施氮肥对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稳定提高花生产量的途径,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减量施用氮肥和配施有机肥、钙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施氮肥可显著降低肥料贡献率、花生主茎高、侧枝长、生物积累量和饱果数,最终降低产量,减氮量越多影响作用越大。减量施用氮肥同时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花生主茎高、侧枝长、生物积累量、饱果数及产量,其中N1O3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主茎高、侧枝长、生物积累量、饱果数及产量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CK),较之分别增加2.63%、1.44%、3.74%、2.58%、2.41%、3.89%,但差异不显著。减量施用氮肥同时配施钙肥可显著增加花生地下部生物积累量、单株荚果数、饱果数及产量,其中N1Ca2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地下部生物积累量、饱果数及产量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较之分别增加6.86%、0.81%、6.92%,但各处理与CK间差异均不显著,减氮配施钙肥处理对主茎高、侧枝长、地上部生物积累量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为花生生产中氮肥减量、提高花生产量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株型特征与产量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株型特征、生长动态、光合能力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其产量形成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株型间有明显的差异,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株高、节数和茎粗的最大生长速率较大,出现时间较晚,能促进干物质的后期积累;有限结荚习性品种铁丰29号和沈农6号的叶柄角度较大,分枝角度较小,利于光在作物群体内的分布,冠层光合速率较高,能加速光合产物的形成.在人工光源条件下,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光合速率高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但两者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说明决定大豆产量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花生单粒精播生长发育、光合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田高产条件下,以大花生花育22号(HY22)和小花生鲁花12号(LH12)为研究材料,采用单粒精播,对其生长发育过程、光合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表明:(1)HY22和LH12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动态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整个生育期前者干物质积累量均大于后者;前者CGR与NAR峰值出现早于后者,LAI与LAD峰值大于后者。(2)HY22叶绿素含量峰值略小于LH12;后者苗期和饱果期透光性强;二者群体光合强度最大出现在结荚期,饱果期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冬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和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大田跟踪对比调查方法,对8个高产冬小麦品种的叶片显微结构、光合特征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叶位叶片主要由规则环状细胞组成,各叶位叶片规则细胞的平均环数为1.7~4.5环。随叶位升高,叶肉细胞平均环数及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密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各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最大峰值出现在5月10日前后;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相似,最大值陆续出现在5月7-20日。各品种叶片叶肉细胞平均环数和平均光合速率均以旗叶最高。但品种间光合势、叶源量的差异与叶肉细胞和叶绿素含量并不完全一致。品种间产量性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上。生物产量与倒2叶光合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3叶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见,光合性能好且光合产物能够有效转运进入籽粒,是小麦品种获取高产的必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