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采参习俗不仅凝结着森林生存智慧与传统核心价值,而且从不同层面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随着时代变迁,这一民俗类非遗因种种原因面临断代危险。因此有必要对它加以保护、开发,精炼内涵,放大外延,使之永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红芝》是长白山人参故事中的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生态文本。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与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晶石  刘畅  袁华  初众 《人参研究》2020,32(1):62-64
从长白山人参故事的内涵、主题、艺术特色和蕴含价值四个层面进行解析,挖掘长白山人参故事的深层次价值,展现人参文化魅力,对于保护和传承人参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们民俗生活,弘扬长白山地域民俗文化,发展地区人参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采参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社会发展,采参群体日渐萎缩,习俗趋向简化,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一脉相传,不断趋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采参习俗的表现形式与核心价值 抚松县是中国人参的主产区,素以人参之乡闻名于世,人参文化源远流长.采参习俗分布于长白山区,集中在抚松县.2008年,抚松县成功将采参习俗申...  相似文献   

5.
王政钧 《人参研究》2013,25(2):62-64
抚松县“长白山采参习俗”在2008年被列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标签”与“民间风俗”的“旧身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对采参习俗的挖掘与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联系中伴随的转变过程则标志着长白山采参习俗文化的气质和功能的重要变化。对山神老把头节文化空间的关注与宣传,成为长白山采参习俗保护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质性研究,选取吉林省抚松县兴参镇自兴村张氏放山家族为个案,调查长白山采参习俗历史变迁与传承现状。研究基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理论角度,综合运用文献材料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发现长白山采参习俗存在如下现实困境:野山参稀缺、林下参市场经济冲击巨大、人对自然的主观敬畏削弱、缺乏团队意识;此外传承环境、方式以及经济因素都一定程度影响了长白山采参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张氏家族的个案表明:加强传统文化习俗保护,应从多层次联合落实政策,拓展宣传途径,扩大宣传力度,以文化体验增强吸引,抓好院校阵地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正>长白山采参习俗的主体是采参人,主要行为是放山。在放山过程中,采参人怀揣共同志趣,密切帮伙关系,增进技艺交流,让采参习俗得以代代流传。1采参人主体是当地农民据编篡于民国十九年的《抚松县志》记载:“在二百年前后,采者愈多,出产日少,始栽种园参。”“民国三年,三岗营参园参业共七百四十余家,年可出参二十八万斤,每斤能值炉银五六两,出产额约占全国十分之七,总销营口,分销全球,实为我国特别之出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不仅是我国人民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种饮食文化,还是一种充满哲学思想的生活方式。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茶文化蕴含的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基于茶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借鉴茶文化的生态思想,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抚松长白山野山参开秤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秤活动在抚松地区有上百年的历史夏秋之际,当野山参下山到山货庄交易时,放山人要把采集到的野山参集中起来,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为经济掌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交易,这种活动即为开秤。开秤前,参商、放山人等云集客栈,喝酒娱乐看戏,然后祭拜山神老把头,再开始野山参的交易为恢复、弘扬和传承抚松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参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抚松县有关部门从2015年开始,举行较大规模的开秤节活动全体参与人员,全部清末民初的着装进行开秤仪式活动2017年9月20日,中共抚松县委宣传部、抚松文广新局、抚松人参文化研究会、抚松人参博物馆等联合在抚松境内长白山野山参生态园举办首届长白山人参文化节,其中重头戏就是开秤活动开秤活动仪  相似文献   

10.
贾芸 《福建茶叶》2016,(5):165-166
茶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围绕各地域茶叶的栽种及饮茶习俗来开发深度旅游具有较广的发展前景。基于文化的深度旅游,开启了世界旅游业的新发展,对于深度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从各地域人文和景观特点入手,以满足旅游者向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追求需要。茶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特色,在亲友接待、婚丧嫁娶以及民俗习惯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从茶文化与民俗文化视角来探讨和挖掘深度旅游的路径,借力茶文化与民俗文化来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和辐射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采参人立足生产生活区域,大都在固定的山林范围内跑山放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聚居点与村落里,他们因为家族、语言、性格、志趣等因素相互交好、接触频繁,结成松散的帮伙或师徒关系,在当地知名把头带领下,以或大或小的帮伙、时聚时分的形式,在山林里跋涉流动,赋予采参习俗鲜明的区域特色与时代特征。1地域性居住影响区域性传承地名是记录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活化石”。从长白山区地名可以推断闯关东的脉络与进程,继而分析采参习俗的传承与演变。张莲香小山、于海小山、张勤义小山、刘汉花小山、高四爷小山,这种地名可以归类为“人名+小山”。  相似文献   

12.
莫媛媛 《福建茶叶》2016,(4):146-147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农业生态观光经济模式的发展,尤其是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生态茶园观光被现代人所推崇。生态茶园观光已经成为现代休闲农业的一种形式,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发展休闲观光茶园产业。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为例,详细分析当地观光茶园自然、人文景观的设计,旨在为当前我国生态茶园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老把头作为采参鼻祖、行帮至圣,在长白山享有崇高威望。经过几百年流传,山东莱阳人孙良被公认为长白山老把头。这种民间信仰经过反复提炼升华,美学表现鲜明生动。1舍生取义,老把头故事的悲剧美,“悲剧是走向崇高的死,崇高却是在崇高中走向生。”长白山老把头向死而生,悲剧色彩浓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人参是"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野生人参资源逐渐枯竭,林下栽参作为一种新型的栽培模式,可以保证人参药用价值,本文对生态环境对林下参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包括海拔高度、土壤环境、光照、温度及水分等生态因子对林下参生长的影响,并对林下参栽培技术及现状以及人参差异蛋白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林下参生态种植进行展望。提出了林下参栽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研究策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林下参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对林下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璐 《福建茶叶》2016,(2):146-147
茶文化的内涵有了新的含义,饮茶习惯和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基于此并结合绿茶的特性探讨了绿茶生态小包装设计问题,认为绿茶的生态小包装设计应该做到文化生态、视觉生态和材质生态,围绕这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生态小包装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人参区划的生态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人参栽培的生态指标进行了研究,对人参生态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区,评价某地的生态气候适应程度,可采用的数学模型为:-↑μ=n↑∑ij↓μI(x)Mji ∑Mi=1 1≥μ≥0该项研究可为吉林省人参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节日是一种民俗文化,是艺术,古人多些祭祀与信仰,现代人则偏向实际与科学,但亦含有信仰的成分。本文介绍了与水稻、大米有关的一些节日及相关信仰和祭祀活动,包括我国的粽子和端午节、青团子和清明节、汤圆和元宵节,插秧节、收获节,以及少数民族的其他祭祀节日等,也对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的稻荷神社、徐福神社等的祭祀和信仰,美国路易斯安那Crowley的国际水稻节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沙平 《广东茶业》2011,(5):31-31
德昂族是云南人口仅几十万的一种少数民族,聚居于滇西南各州县。德昂族种茶的历史悠久,他们男女老少对茶向来都是情有独钟,别具深情,这种心态世代相沿,从而形成了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即“茶文化”。  相似文献   

19.
采茶戏是一门源自茶农自然耕种生活的剧种,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表达出人们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本文以采茶戏的生态文化内涵为基础,分别从自然农耕理念、因地制宜特征和自然叙事艺术三个方面,对采茶戏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采茶歌作为我国劳动歌曲的代表,歌曲包含着浓厚的地域性以及民俗文化色彩。因此,采茶歌的唱法、结构也与大众流行歌曲不同,采茶歌中的声乐艺术源远流长,采茶歌是研究我国民俗歌曲的重要范例。鉴于此,文本以采茶歌中的声乐艺术探讨为主线,论述了采茶歌中的声乐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