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采运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从生态学平衡原理出发,分析了森林采运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作业方式和采伐强度对林地破坏的特点、规律及其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维护生态平衡的森林“非减等量”的采伐原则。  相似文献   

2.
陈涵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3):115-119
归纳总结了计算机在伐区经营与规划、林道网与木材运输、贮木场作业、森林采运辅助管理与决策等方面应用研究的现状,针对森林采运工程计算机应用出现的新技术,论述了森林采运工程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森林采运工程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促进山地森林可持续经营,归纳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国内外采运作业对林地土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林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森林生态采运综合效益评价的新成果;针对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理论与技术未能真正推广应用、无普遍适用的山地森林生态采运技术体系、无全面科学的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的标准评价体系等问题,提出适合山地森林作业的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生态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装备研发;加大指标评价,加强体系建立。提出考虑生态的山地天然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的研究前景:择伐林地群落恢复研究、林地养分含量分析、择伐林分生长动态仿真与景观择伐空间结构分析等。而山地人工林未来应侧重研究基于分类功能的人工林生态采运技术、择伐空间的优化及可视化经营、择伐后生态恢复动态跟踪研究与环境友好木材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型等,最后提出应加强对山地森林生态抚育间伐及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森林采运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采运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探讨,并分析了国内外采运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现状;论述了高强度采伐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醒人们保护生态平衡,以达到森林采运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使森林越来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浅议森林采运作业与森林可持续发展@方世杰¥东北林业大学浅议森林采运作业与森林可持续发展方世杰(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市150040)八十年代以来,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一些进展,同时林业的“两危”引起林业工作者的重视,森林采运工作者也开始重新审视采运作业的过程和对生...  相似文献   

6.
<正>(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年10月)本书以森林生态理论与技术指导山地森林采伐、木材集材与运材作业,为使森林可持续利用,采伐和更新达到既利用森林,又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其内涵主要包含林分和景观两大内容。在撰写过程中,注重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理论与技术及其推广、注重设置典型样地与长期固定样地试验、合理制定试验方案与试验方法、科学试验测试与试验分析、归纳试验结论与试验讨论等。总结了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并指出了研究前景,重点研究山  相似文献   

7.
研发和利用森林作业机器人对于提高森林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森林作业应用领域,提出森林作业机器人的分类方法;从采运、培育方面详细论述了国内外采运机器人、种苗机器人、整枝机器人、嫁接机器人、林用清理机器人和消防机器人的研究动态;依据近50年森林作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提出未来森林作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应集中在多足移动机构、多机械手协调作业、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新机器人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生态型森林采运作业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采运作业应注重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共识。本文综述了在经济与生态效益最佳耦合的目标下,采运作业方法与采集机械应用的新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南方山地森林的生态型采运作业系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面向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森林采伐运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森林采伐运输既要满足工业需求也要符合生态环境的作业标准。第11届世界林业大会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主要就这次大会的成果阐明森林采运所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减少采伐对森林干扰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人工林、营林技术以及减少采伐废弃物以提高森林的生长量和收获量;二是采取森林采伐实务规范等政策和激励措施;三是在林区道路、采运作业、采运机械和工艺等方面采用先进和适用的技术,促进环境可行的低干扰采运作业技术的实施。并阐述了采运作业技术、经济性和技术培训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办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木材采运是收获森林主产品——木材的作业.因森林是可再生资源,所以在收获木材的同时,就要为森林更新及木材综合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提高木材采运作业技术水平,是使森林经营走向合理化、集约化及重点发展木材综合利用的中心环节.对此,绝不应由于批判过去单一木材生产或大木头挂帅而削弱木材采运作业技术水平的提  相似文献   

11.
森林采运作业环境成本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补偿森林采运作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服务效能的负面影响 ,本文提出了森林采运作业“环境成本”问题 ,系统地分析了森林的经济产出与环境服务功能 ,总结了国内外森林环境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提出了采运作业环境成本研究应重点解决的几点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北美及北欧森林采运发展的特点,机械化采运发展概况,近年来新研制的采伐机械、采伐剩余物的收集利用和新工艺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等内容,分析了森林采运发展的特点,对发展我国森林采运事业将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国森林采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从1949年到1985年共生产木材13.5亿 m~3,平均每十年增加产量一千万 m~3;目前有131个国营采运企业局,职工126万人;采运综合机械化已达到89%以上,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有几十个林机修造厂为森林采运工业生产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在国有林区中,建立了156个大、中修厂,1100个保修网点;全国有一所采运研究所,有8所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森林采运工程专业;在中国林学会领导下成立了森林采运学会。当前,我国的森林采运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14.
赵尘 《林业科技》2000,25(4):45-47
从机械模拟、集运材作业、森林作业规划设计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森林采运作业领域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采运本身提出了采运在缓解林业两危中的任务以及面临两危中的前途和出路。认为森林采伐必须与森林生态密切结合,用生态观点来研究和指导采伐作业。为缓解两危,文章又从提高产品质量、励行木材节约、提高采伐剩余物利用率以及注重技术改造、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等方面着手提出了问题、经验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志业 《森林工程》1997,13(4):9-10
本文对森林采伐的历史做了回顾、对采运的现状做了分析和研究、提出资源形势变化后的森林采运对策:要减少产量,珍惜每块资源;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采伐方式,不强行套用现行采伐方式,因地制宜选用集材方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林务局发言人2004年1月23日称,为减轻森林火灾威胁,政府已决定大幅度提高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森林的采伐量。今后20年内允许在70万英亩(约28万多hm^2)林地上开展采运作业。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从欧洲最新引进的自行式缆索起重集材机(KOLLER-K303H)及集材作业技术,"陡坡山地森林择伐作业技术及其设备引进"项目组对森林采运的缆索集材作业工艺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提高森林集材作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减轻集材作业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并消化吸收和完善所引进的集材作业技术,为其推广应用做准备。根据引进设备的机构功能特点,本研究详叙了"塔架上置式"和"塔架下置式"集材作业工艺技术,及探讨了"正反坡同步集材"和"超范围集材"的集材技术。伐区实地的集材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探讨的集材作业工艺效率高,能较好地适应中国南方林区复杂地形集材作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采运机械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坚固性已多为人们重视,对它们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但对其舒适性问题却研究较少。随着采运机械化的发展,采运机械保有量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改善操作者的劳动条件,研究采运机械的舒适性问题就越来越显得必要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统计数字表明,由于作业条件的恶劣,采运机械操作者的事故率比其他工业部门要多三倍。操作者劳动条件的好坏,不仅影响作业质量和生产  相似文献   

20.
“森林采运科学”自1985年创刊,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8年中,在采运学会及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怀和支持下,通过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向努力,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一、本刊概况:“森林采运科学”是中国林学会森林采运学会会刊,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国家二级学术技术性刊物;本刊为季刊,国内公开发行;本刊自1985年正式出版,到目前为止已相继出版了30期(其中两期增刊),共发表论文360余篇,刊载的论文包括森林采伐、抚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索道集材、林区道路与养护、木材运输、贮木作业与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