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林土壤有机碳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国营广西东门林场雷卡分场内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为试验地,以当地典型的次生林——马尾松林为对照林,采用“时空替代法”采集3代完整代次的桉树人工林土壤,分析了不同代次桉树林及对照林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桉树林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稳定态碳、胡敏酸碳、胡敏素碳等均随着代次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富里酸碳则呈现增加的趋势;(2)桉树林替代马尾松林后,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Kos)增加,表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海南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对不同区域桉树人工林进行植被调查,采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样方内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再结合灌木层、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构建综合功能指数,并比较新指数与α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1)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共101种,其中灌木层植物共49种,隶属31科45属,草本层植物共52种,隶属28科48属。(2)不同区域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仅临高的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显著大于其他区域,说明灌木层多样性水平相近,而草本层多样性水平更易受环境影响。(3)不同区域桉树人工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差异显著,灌木层大于草本层,但是分配比例波动范围较大。(4)不同区域桉树人工林灌木层综合功能指数(Yd)无显著差异,临高和定安的草本层Yd指数显著大于屯昌和东方,表明不同区域桉树林灌木层的综合功能相近,草本层的综合功能则是临高和定安明显较强。(5)灌木层Yd指数与α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很强;草本层Yd指数与α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一般,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很强。结果表明,桉树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受区域环境影响,其中草本层比灌木层更易受...  相似文献   

3.
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时空互换法,以广西东门林场不同栽植代数(1、2和3代)桉树人工林和邻近区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桉树人工林连栽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0~20 cm土层,马尾松和1代、2代、3代桉树人工林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7.06、15.70、14.47和13.16 g/kg,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0.895、0.841、0.778和0.715 g/kg,均呈现随栽植代数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在20~40 cm土层,马尾松和各栽植代数桉树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2)马尾松、1代、2代和3代桉树人工林0~4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6.84、56.57、52.97和50.81 t/hm~2,土壤全氮储量分别为3.78、3.33、3.09和2.98 t/hm~2,其中马尾松林和2、3代桉树林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和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与C/N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4.
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桉树林下植被有灌木一草本型和纯草本型2种类型,共有植物种类18种,出现最多的样地仅11种。灌木一草本型植被分布于离地面150cm范围,纯草本型植被分布于离地面40cm范围。随林龄增大,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降低,多样性下降,生物量减少。造林密度增加,物种丰富度降低,多样性下降。随这栽代次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下降,但不能成为林分生产力下降的理由。轮作西瓜可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这对桉树林下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豆生长期内土壤线虫的变化,利用自行研制的生防颗粒剂豆丰一号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5目14科的土壤线虫,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是大豆根际土壤线虫的优势营养类群。与对照相比,生防颗粒剂处理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抑制了土壤线虫总量和植物寄生线虫群体数量,但在大豆生育末期促进了食细茵线虫和杂食—捕食性营养类群的增加。应用多样性指数H’、成熟度指数MI、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优势度指数l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分析比较了处理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其中,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和成熟度指数MI较好的反映了生防颗粒剂的施用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桉树林地土壤理化因子和土壤脲酶活性随林龄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脲酶活性与土壤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深层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海南儋州地区不同林龄桉树林土壤主要理化因子和脲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桉树林下土壤理化因子及脲酶活性大致呈现递减趋势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2年生林地脲酶活性最高为0.901 mg/g,4年生和6年生林地土壤脲酶活性分别为0.533 mg/g和0.499 mg/g。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土壤各因子对脲酶活性影响(按绝对值大小)的大小顺序为:全磷(0.719)水溶性有机氮(0.519)全氮(0.508)土壤含水量(0.463)总有机碳(0.170)土壤容重(0.154)水溶性有机碳(0.143)。综合各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得出,土壤全氮以及水溶性有机氮(WSON)是制约脲酶活性的直接相关因子,而水溶性有机碳(WSOC)通过强烈的间接效应也对脲酶活性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橡胶林下植被多样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双版纳国营农场和民营胶园的多个不同林龄和高中低不同海拔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对橡胶林下植被多样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橡胶林下约有87科242属的340余种植物,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菊科(Asteraceae)、蕨类(Pteridophyta)、大戟科(Euphorbiaceae)以及茜草科(Rubiaceae)等为出现物种数量、个体数量最多及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类群.橡胶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24~3.517,0.558~0.948和0.360~0.778.分析结果表明:橡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随林龄增加而降低;雨季植被多样性显著高于旱季;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国营农场与民营橡胶林植被多样性水平无显著差异;土壤养分可能也与植被多样性水平相关.该研究有助于认清橡胶林下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功能现状,为科学管理橡胶林和创建新一代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连栽桉树人工林不同代次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桉树不同连栽代次、不同土层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巨尾桉人工林不同栽植世代:一代林(G1)、二代林(G2)、三代林(G3)、四代林(G4)林地及对照林马尾松林(G0)的0~5、5~20、20~6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马尾松林换种桉树后一代林地,其土壤pH、全氮、全磷、全钾、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且0~5 cm表层土下降较明显。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都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且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都出现停滞现象;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脲酶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也出现停滞现象。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全氮、磷酸酶和脲酶逐渐降低,而土层加深对土壤全磷、全钾和过氧化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土壤种子库在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物种多样性恢复中的潜在作用,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桉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垂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新造桉林和桉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密度分别为9 804、7 356粒/m2,显著高于对照大叶栎杂木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密度(3 614粒/m2).(2)新造接林土壤种子库出现物种共15种,分属于9科;桉萌芽林为8种,分属于7科;大叶栎杂木林为16种,分属于11科.不同林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均以草本为主,灌木次之.(3)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种子主要储存在枯枝落叶层和浅层土壤中.新造桉林和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优势度指数,但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物的相似性系数均低于对照.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提高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和科学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准确把握森林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是林分管理的基础。选择亚热带3种地带性森林类型,分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天然针叶林(马尾松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群落特征(高度、胸径、冠幅、盖度等)并计算了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旨在探讨森林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闽桦-闽楠林胸径显著大于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和米槠林、闽桦-闽楠林和米槠林之间胸径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3种林分乔木层树高和枝下高均无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灌木株高、地径和草本多度、盖度显著高于米槠林,草本层多度和盖度为马尾松林>闽桦-闽楠林>米槠林(P<0.05)。(2)3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基本都呈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的趋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乔灌层多样性。(3)典范对应分析表明,3种林分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米槠林胸径、草本高度和盖度对乔灌层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马尾松林的灌木冠幅对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显著影响,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闽桦-闽楠林灌木冠幅和地径,树高和枝下高对灌草层丰富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枝下高和灌木高度生长,降低草本盖度、灌木冠幅和大小,可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价森林空间结构,制定合理经营措施实现物种多样性保育和森林科学经营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五指山市受藤本植物危害严重的低海拔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和室内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伐藤处理下的次生林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林下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除藤可提高研究区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数量及速度,也可延长其种子萌发天数;(2)不同伐藤处理下的土壤种子库中共出现74种植物,隶属35科67属,其中菊科、茜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种出现比例较高,而飞机草在不同伐藤处理下的土壤种子库中均为优势种;不同伐藤处理下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生活型组成,均以草本植物占明显优势,人工除藤可使土壤种子库中乔木、灌木等生活型的物种数明显增多;(3)不同伐藤处理下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和物种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递减趋势,人工除藤可使研究区2~5、5~10 cm土层土壤中的种子密度明显增加;(4)不同伐藤处理下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且其土壤种子库与林下植被的相似性系数(0.173~0.302)普遍较低,但随着伐藤年限的延长,土壤种子库与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相似性增大,伐藤3年处理的群落显著大于未做处理的对照群落。综上可知,人工除藤可提高研究区土壤种子库的植被恢复潜力及天然更新能力,有助于推动该区域次生林群落的正向恢复演替。  相似文献   

12.
海南儋州橡胶林与热带次生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 a(幼龄林)、10 a(中龄林)、30 a(老龄林)3个年龄的橡胶林,30 a桉树林和热带次生林,研究不同林型下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及其随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大小顺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占微生物总量为93.17%~98.56%,土壤微生物总量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龄林﹥次生林﹥老龄林﹥桉树林;不同林型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季节变化差异明显,旱季到雨季,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先减小后增大,不同林型下土壤真菌数量变化不尽相同;在0~30 cm深土壤层内,5种林型下土壤微生物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三大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p H值之间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对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野生维管植物进行了区系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统计维管植物58科88属122种,其中种子植物属和种的区系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在群落各层植物种类组成中,乔木层有40种,占该群落总种数的32.79%;灌木层有76种,占总种数的62.30%;草本层有48种,占总种数的25.93%。群落外貌常绿,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整个群落>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自然更新良好,处于稳定增长阶段。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广西容县红锥林,高于福建华安红锥群落和广西玉林人工红锥林,且与同样为次生群落的广西容县红锥林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以文昌航天发射缓冲区不同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8个不同植被类型,分别设置1 hm2固定大样地,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优势度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半红树林群落树种种类最高,物种多样性最高达到2.38,其次分别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混交林;不同森林群落中不同层次植物均匀度总体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但天然次生林由于郁闭度较高,林下草本较灌木少,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小于灌木层;红树林物种优势度最小,各物种优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海南单优龙脑香科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优青梅群落和单优无翼坡垒群落是海南岛幸存的低海拔特色热带雨林,前者主要分布在万宁石梅湾和文昌迈号镇,后者主要分布在三亚甘什岭地区.本研究分析了2种群落的分布特点、生境特征、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单优青梅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热带雨林特征不明显;该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受沿海土壤性质的影响.单优无翼坡垒林物种相对丰富,群落结构复杂;该群落是混合雨林受人为干扰破坏后发育而来.通过建立保护区或保护小区,不仅能保护特殊森林生物多样性,而且能为未来沿海沙滩等低地森林恢复提供实物样板.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海南岛滨海台地3种典型热带森林类型(椰子林、人促更新次生林、次生林),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灌木层中东风桔(Atalantia buxifolia)、 琼崖海棠(Calophyllum inophyllum)是3种森林类型的共有物种,其中在椰子林和人促更新次生林林型下占有较大优势;草本层中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和地桃花(Urena lobata)是3种森林类型共有草本植物,但并非是优势种。次生林和人促更新次生林林下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都较高,林下物种组成相对复杂,共有树种有11种,相似系数高达45%。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及铵态氮之间达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人促更新次生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全钾、全氮、速效钾、无机氮及铵态氮之间达极显著正相关;椰子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实:滨海台地热带林土壤pH、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效磷、铵态氮及无机氮共7个土壤因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Hemicelluloses isolated from eucalyptus wood were adsorbed onto both bleached eucalyptus kraft pulp and pine kraft pulp as part of a general strategy to investigate their role on final sheet mechanic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tensile indices increased upon hemicelluloses addition and respectively reached a maximum at 9 mg/g and 10 mg/g hemicelluloses adsorption for bleached eucalyptus kraft pulp and pine kraft pulp, whereas the tear index increased depending on the pulp type. The air permeability and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bleached eucalyptus kraft pulp slightly decreased, however, brightness and opacity did not changed. SEM analysis shows that hemicelluloses adsorption increases bleached eucalyptus kraft pulp fibers interaction, whereas the effect of hemicelluloses addition on the beaten pine kraft pulp is unclear. The hemicelluloses adsorption also affected printability. It was found that print through for the bleached eucalyptus kraft pulp hand sheet slightly decreased, but for the bleached pine kraft pulp hand sheet it was unaffected. Print densities were not influenced.  相似文献   

18.
研究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不仅为维护热区农田土壤健康提供理论依据,还为优化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模式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选择万宁、琼海和陵水3个地区建立试验样地,每个试验样地分别设置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种植模式,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等指标,以槟榔和香露兜单作为对照,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下真菌丰度显著提高,但多样性没有变化,而间作模式下土壤细菌丰度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和槟榔单作;不同地区试验样地的真菌丰度与多样性不存在差异,但细菌丰度与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以及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中,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通过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抑制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在不同地区或种植模式下,维持较高的土壤养分水平有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以及维护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