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地区地处亚热带,四季温和,是牛流行热的老疫区,这里每隔3至4年发生一次大流行,大流行与大流行中间,也会发生局部性小流行。1987年以前,没有效价高的流行热疫苗应用,广州奶牛业受流行热的困扰,临床兽医苦无良策。1988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出牛流行热佐剂灭能苗,疫苗应用开始进入田间试验阶段。我们从1989年开始使用此疫苗(以下简称哈尔滨苗)试验免疫广州地区黑白花奶牛,1990年铺开至面。从1990年至1993年,我公司属下3个奶牛场使用此苗免疫奶牛共有15630头次。  相似文献   

2.
牛流行热是一种呈周期性发生的严重影响牛生产性能的疾病,目前尚无确实可靠的预防方法.我们在1990年底、1991年初对本县部分奶牛进行了牛流行热抗体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检的牛全部反应阳性.而且离上次流行期已间隔7年,所以,我们认为在近期内可能会发生牛流行热.为此,我们及时开展了牛流行热亚单位油佐剂苗免疫效果的观察,以便为今后预防本病积累经验.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牛:在本县八个奶牛场中随机抽取646头牛注射疫苗,其它2764头作对照.2、疫苗: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批号91042.牛流行热指示毒: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批号0170VFB.牛流行热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批号分别为91061、91063.BHK-21细胞,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相似文献   

3.
建立流行热监测制度.每年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对检测牛群按5%抽样检测流行热血清中和抗体。以流行热自然发病的抗体临界效价1:32^x为标准,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订相应防治措施。 根据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免疫用苗的特点,流行季节的长短和流行热自然发病的临界效价,建立合理的不同月龄段牛只的免疫程式。 选择切实安全有效的疫苗,是解决流行热免疫的基本条件,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灭活苗和澳大利亚Websters弱毒疫苗.都可以对牛提供有效的保护免疫。尤以先注射澳大利亚的弱毒苗后,再注射哈尔滨的灭活苗.效果最好.单独应用灭活苗次之,弱毒苗再次之,而先注灭活苗后再注弱毒苗效果最差。 流行热的发生和流行由相应的吸血昆虫传播.建立相应的防疫卫生制度,搞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药物杀虫或灯诱杀虫,在相应吸血昆虫活动的高峰期,改变收、放牧时间,减少牛只被传播昆虫叮咬。 上述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在广州地区1991年流行热大流行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无流行热病牛发生的奶牛场。  相似文献   

4.
牛流行热病,俗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多发于热带地区,主要侵害牛。未经免疫的奶牛,会呈现周期性的大流行,对奶牛业的发展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应用国产的牛流行热灭活苗或澳大利亚的牛流行热弱毒苗提高牛群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们研制的牛流行热病毒亚单位疫苗,在实验室进行安全和免疫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自1988年起连续4年用该苗在山东省济南地区国营奶牛场进行了区域性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牛流行热病毒亚单位疫苗: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牛流行热课题组提供  相似文献   

6.
牛流行热是一种反刍动物传播的病毒病,主要影响家畜和水牛。牛的短暂发热导致奶牛产奶量的突然下降和肉牛体重减轻而造成经济损失。虽然由这种疾病引起的死亡率通常低于1%,但最高可以达到20%以上。牛流行热病毒分布在亚洲、澳大利亚、中东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预防和控制该病主要依靠定期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7.
1—3月龄段小牛,处于哺乳期,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让产出后的小牛及时吮食母牛初乳,使小牛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是1—3月龄小牛获得免疫的最佳方法。 4-6月龄段小牛,已断奶,改吃人工饲料,母源抗体低下或消失。由于是初次免疫.抗体应答没有重复免疫牛强烈,高抗体效价(≥32^x)维持时间不长,需要每年免疫2次(注苗3次)。才能使此月龄小牛群在4至11月份,长达8个月可能发生流行热的季节里.获得≥64^x的高抗体效价免疫期。 7—18月龄段中牛,在一年适时一次免疫的奶牛场,与4—6月龄段小牛,基本同属初次免疫牛,这类牛母源抗体已消失殆尽,最为易感,免疫程式与4—6月龄相同.也是每年免疫2次(注苗3次),这种免疫程式可使此类牛群在4至11月份长达8个月的流行季节里。获得高抗体(64^x)免疫期。 19月龄段以上奶牛,在坚持每年一次流行热疫苗免疫的奶牛场,属于重复免疫牛.这类牛具有免疫回忆反应的特点,抗体应答强烈,高抗体持续期长,每年坚持一次预防接种,可使此类牛绝大多数获得12个月高抗体免疫期。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新洲奶牛场牛流行热病毒灭活疫苗应用效果观察叶国材,陈初茂,周运坤,刘灿均,洪永亮,蒋菊红我们新洲奶牛场是奶牛流行热的重灾区。1987年流行热大流行后,1988-1990年,连续3年均有疫情散发,严重影响奶牛业生产。1990年我们场开始应用哈尔滨...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未接种牛流行热疫苗的小型奶牛场的一次流行热病的流行中。进行了流行热中和抗体效价与流行热自然发病比例关系的研究,发现流行热的发病与免疫的临界效价为1:32^x,处于这个抗体效价的奶牛发病率为零,小于临界效价(〈4^x-16^x称为抗体效价区)的奶牛有一定的发病比例,大于临界效价(32^x以上称高抗体效价区)的奶牛不会发病。 在4月龄至43月龄以上的奶牛中,月龄的增长与流行热中和抗体效价成正相关。与流行热的发生则成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奶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吸血昆虫生存活跃的月份。该病传播迅速 ,主要侵害高产奶牛和重胎牛 ,其发病率很高 ,死亡率虽然不高 ,但因该病造成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消瘦、生长受阻 ,所以对奶牛业的危害很大。现以2 0 0 0年我羊角山奶牛场发生的奶牛流行热为例 ,报告其流行特点与防治情况。1 发病情况我场于 2 0 0 0年 8月 1 7日— 1 1月 5日流行该病 ,8月底至 9月初出现发病高峰 ,在 9月中旬及下旬进行牛流行热灭活油佐剂疫苗预防注射后 ,病情开始出现缓和。后来由于 1 0月 8日对奶牛进…  相似文献   

11.
为初步了解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奶牛支原体感染情况与流行特点,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应用ELISA检测技术对临泽县8个奶牛场共42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牛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表明:420份奶牛血清样品中有213份检测为阳性,平均阳性率50.71%,其中散养场奶牛支原体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规模化奶牛场,分别为65.0%和45.0%;不同发育阶段奶牛支原体血清抗体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但与年龄呈正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临泽县奶牛支原体流行情况较为严峻,当地防疫部门及养殖户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牛流行热(Bovine Epizootic Fever),原称牛流行性感冒,又称僵直病、三日热等,是由弹状病毒引起奶牛、黄牛、水牛等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奶牛最易感。牛流行热流行面广、传播速度快,若不及时控制,会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夏秋季节,广州地区部分奶牛场发生牛流行热病,为此,笔者等人对广州地区牛流行热病的流行情况作调查分析,通过采取消灭吸血昆虫、注射疫苗、改善环境卫生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对发病奶牛,笔者等人采取输液、注射康复血清等办法进行综合治疗,大大减少了牛只的病死率。报道如下:1流…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不同免疫剂量和免疫方式的奶牛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科学指导奶牛口蹄疫免疫工作,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湖北现代乳业有限公司奶牛场联合开展了奶牛口蹄疫A型和O型-亚I型两种灭活疫苗的免疫试验。结果表明,45日龄左右的犊牛因有较高的母源抗体,不适宜初次免疫,初免时间应往后延迟,具体延迟多久适宜,应根据各奶牛场的母源抗体衰减曲线确定。初次接种剂量2 m L比1 m L效果好。二免后抗体产生较慢;口蹄疫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变化大,抽检结果不能完全证明是否免疫。  相似文献   

14.
合肥地区1995年奶牛流行热流行特点及对策安徽省保健奶牛场(合肥230031)刘士喜,叶定生,姚智深奶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类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安徽省1995年7—11月份从北向南黄牛、奶牛相继发生流行热,合肥地...  相似文献   

15.
<正> 西江农场奶牛场在一次预防接种牛出败疫苗的奶牛,有一头犊牛过敏反应死亡。现将该犊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过程浅析如下。一头黑白花奶牛犊,3个多月龄,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健康无病,于1987年5月17日上午10时30分钟左右预防接种牛出败疫苗(是广西兽医生物制药厂生产,批号8707,失效期1987年12月22  相似文献   

16.
本次实验目的是了解安阳市部分地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情况及特点,为有效实施相关的免疫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应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检测试剂盒对4个奶牛场248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4个奶牛场均有抗体阳性奶牛,阳性率为100%,其中阳性率最高的奶牛场为88.70%,最低的奶牛场为41.10%,共有153份血清检测为阳性,平均阳性率为61.69%。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安阳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情况较为严重,当地畜牧部门和养殖户必须加强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1991年7月上旬,济南地区发生了牛流行热病。奶牛发病程度大大超过往年,且临床多以呼吸型为主。在流行过程中,我们采用疫苗注射和综合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3个国营奶牛场奶牛  相似文献   

18.
本次实验目的是了解方城县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情况及特点,为有效实施相关的免疫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应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检测试剂盒对4个奶牛场248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4个奶牛场均有抗体阳性奶牛,阳性率为100%,其中阳性率最高的奶牛场为88.70%,最低的奶牛场为41.10%,共有153份血清检测为阳性,平均阳性率为61.69%.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方城县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情况较为严重,当地畜牧部门和养殖户必须加强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宁夏主要奶牛养殖区规模化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牛病毒性腹泻(BVD)、新孢子虫抗体和布鲁菌病原的流行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未接种过IBR、BVD、新孢子虫疫苗、接种过布鲁菌疫苗的奶牛群体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并对银川、吴忠和青铜峡地区的阳性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76份流产牛血清中,IBR抗体阳性率为50.00%(38/76),BVD抗体阳性率为19.74%(15/76),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27.63%(21/76),布鲁菌阳性率为19.74%(15/76),4种病原均感染的阳性率为34.21%(26/76),IBR和新孢子虫混合阳性率占总阳性率的34.62%;408份非流产牛血清中,BVD抗体阳性率为12.75%(52/408),IBR抗体阳性率为21.08%(86/408);IBR和BVD在宁夏的3个主要养殖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以银川地区阳性率最高。说明宁夏部分地区IBR和BVD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染,流产牛中普遍存在上述4种疫病的感染并且IBR和BVD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流产牛。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主要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的血清流行情况,使用抗体检测试剂盒,对4个省份的28家奶牛场采集的1 601份血清样品进行EL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奶牛IBRV、BVDV、BPIV3和BRS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2%、60.5%、63.2%和45.4%,奶牛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2%、75.0%、85.7%和89.3%。不同省份奶牛IBRV、BVDV、BPIV3和BRS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1%~90.3%、42.3%~81.3%、26.9%~81.1%和32.2%~51.9%,奶牛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100%、57.2%~100%、75.0%~100%和75.0%~100%。奶牛IBRV、BVDV、BRSV抗体阳性检出率在3—5月最高,BPIV3抗体阳性检出率在12月到次年2月最高。奶牛场存在IBRV、BVDV、BPIV3和BRSV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且各病原流行存在一定的地区和季节性差异。结果提示应加强对上述病原流行的控制,提高奶牛场管理水平。本研究为奶牛场呼吸道相关病毒病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