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广东省水稻螟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三化螟在水稻稻区普遍发生,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呈上升趋势,在部分稻区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对螟虫种群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大螟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自八十年代末以来,三化螟再度回升,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而近两年二化螟回升势头较猛,2001年沿江地区与三化螟并重发生,局部甚至重于三化螟.1999~2001年我们通过3年的分片设点观察、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和对靖江市近5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基本上已摸清我市水稻螟虫的种群演变规律和掌握了防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室水稻螟虫研究工作着重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越冬三化螟有效发育温度的测定。 二、水稻改制地区,螟虫发生消长情况的调查。 三、诱蛾灯效果的测定。 四、三化螟各代繁殖力与成活率的研究。 五、666药剂对水稻发生药害的试验。 六、666药剂治螟施用次数试验。  相似文献   

4.
我省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和褐边螟四种。其中以三化螟近年来持续大发生,为害最严重。二化螟也有上升趋势。根据去冬今春气候温暖,越冬幼虫死亡很少,存活数量很多的情况,今年这两种螟虫都可能是个大发生年。为了彻底消灭它们的危害,保证水稻稳产高产,作者根据我省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的规律,以及多年生产实践和群众性的治螟斗争经验,将二、三化螟虫调查方法及药剂防治指标,整理写成本文,仅供我省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最近几年的观察,资阳水稻螟虫的种类主要为二化螟,约占60%左右;三化螟约占30%左右,特别是长势好、密度大、生长茂盛、嫩绿的田块,三化螟明显要多些;大螟数量少,约占10%以下,主要分布在田边。在资阳范围内危害水稻的主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螟虫,二化螟和三化螟发生时间不一致,在第一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晚发生10多天,但第二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发生期早7~10天,这就为螟虫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大螟发生数量少,发生时间与二化螟基本一致,不作  相似文献   

6.
水稻螟虫是龙岩市水稻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20世纪70年代重发时曾造成较大面积大减产,局部绝收。历年来龙岩市水稻螟虫以三化螟、二化螟为主,但其重要性正发生着变化,20世纪主要以三化螟为主,进入21世纪后,二化螟的为害比三化螟更加突出,已成为优势种群。1水稻螟虫发生特点1·1两种螟虫的主害代不同龙岩市三化螟和二化螟年发生4代,三化螟是4代多发型,主要造成晚稻白穗;二化螟的主害代是第1代和第3代,主要造成早、晚稻枯鞘(心)。1·2近年来二化螟发生面积比例升高水稻螟虫在20世纪70、80年代几乎年年偏重发生,但随着…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2021,(8)
正水稻螟虫是水稻生产发生最多、最广、危害最重的害虫,常见的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栽培方式演变和肥水管理的强化等,水稻螟虫在一些地方发生趋重,应采取综合得力措施防控。1.螟虫发生规律水稻螟虫的产卵期、卵孵化期如与水稻分蘖和孕穗、抽穗期相遇,水稻受害会多而重,反之受害会减轻。双季稻栽培区,食物源丰富,有利三化螟的繁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常德稻区螟虫种群的发生危害规律。[方法]通过对常德地区1956~2006年螟虫种群发生危害程度及规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危害规律的演变过程。[结果]常德稻区螟虫发生危害1957年之前以二化螟为主,1958~1969年以三化螟为主,1970~1986年三化螟、二化螟混合大发生,1987~2001年以三化螟为主,2002~2006年以二化螟为主。螟虫发生危害规律变化主要受桥梁田、有效越冬虫源田面积,水稻播期、品种和栽培方式及防治农药品种的变化的影响,使三化螟和二化螟经历了从次要害虫上升为重要害虫、混合大发生或相互交替变动的演变过程。[结论]该研究为常德稻区螟虫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2013年在崇阳县利用诱虫灯监测了中稻生长季节水稻蛀秆螟虫灯下发生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水稻蛀秆螟虫的发生主要以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其中,二化螟发生比例最高,达87.03%,三化螟和大螟发生较轻;各类螟虫灯下雌虫比例明显高于雄虫;三类螟虫在中稻上发生均有3个高峰期;分析了水稻螟虫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组1956年在孝感朋兴乡开展大面积综合治螟工作的同时,结合试行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如后。 一 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 湖北省以二化螟为主,分布遍及全省,较三化螟广泛;但不同地区三化螟发生数量也相当多。二化螟一年一般发生3代,间有少数的第4代发生,  相似文献   

11.
螟虫(主要指二化螟、三化螟)是稻区的主要害虫。据调查,历年由于螟虫为害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一般减产5%,严重的达10—20%。特别是水稻三化螟,对麦茬稻、双季晚稻和杂交水稻(生育期长),为害造成大量的枯心和白穗,减产十分严重。历年来在螟虫防治上,长期多使用666粉剂,螟虫对此药产生一定的抗性,致使施药不断增加,防治效果下降,而且有一定的残毒性,影响人、畜健康。1978年进行了呋喃丹新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的药效试验。从结果来看,呋喃丹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杀虫效果为98—100%,较666粉剂具有药效持续时期长、杀虫率高、无残毒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其中普遍发生较严重的主要是二化螟和三化螟,还有稻苞虫、大螟等。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只为害水稻。一、水稻螟虫发病特点1.大螟1.1大螟在我国一年可发生2~7代,随着纬度的变化自北向南代数递增。大螟的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四川省西部水稻螟虫组成及发生危害特点。[方法]于2007~2009年对四川西部稻区螟虫的组成及危害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川西稻区螟虫由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组成。二化螟在川西绝大部分稻区都是优势危害种群;三化螟主要在龙泉和青白江及部分稻区有分布为害,表现出扩散加重趋势;大螟数量很少,但在水稻生长后期危害较重。[结论]研究结果为川西稻区水稻螟虫的有效防控措施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水稻螟虫是彝良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虫害之一。文章阐述水稻三化螟在彝良县的发生危害特点、影响因素、预测方法与防控技术及其测控效应,以期为其它病虫测报与持续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卢小桃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17-119
介绍了江西省修水县水稻螟虫的发生规律及出现的新特点,分析了水稻螟虫的演变原因,对今后水稻螟虫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预测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稻螟虫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1].其中闽南稻区以三化螟为主,闽东稻区以二化螟为主,闽中、闽西、闽北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为害.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重于二化螟[2-3];80年代后期,因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的更换、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水稻螟虫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二化螟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区域由纯单季稻区或单双混栽区向双季稻区、从高海拔稻区向平原稻区、从闽西北和闽东稻区向闽南沿海稻区扩展,其发生量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探讨水稻螟虫在我省越冬的特点及原因,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发生趋势以及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17.
稻褐边螟系54年在长沙晚稻田内发现的一种新螟虫。本种螟虫除在长沙发生外,55年检查醴陵、洞口、常宁等县螟卵寄生率的材料中亦发现有不少稻褐边螟卵块。本年8月在望城、湘阴等县调查亦发现本种;特别是在连作晚稻秧田,它为害秧苗所造成的枯心率与虫口的密度,远远超过三化螟。又根据一系列的观察,其形态和生活习性与三化螟近  相似文献   

18.
湖南滨湖一带地区,当地水稻螟虫以大螟为主,它的为害远超过当地的二化螟和三化螟。笔者在工作中初步发现大螟的为害与二、三化螟不同,有两个主要特点:(1)幼虫多分布在田边为害。如1956年6月上、中旬在沅江西湖农业社调查田边1—3行水稻的600株枯心苗,共有螟虫100条,大螟占89%,二化螟  相似文献   

19.
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和三化螟教师钻蛀水稻茎秆。二化螟在南方水稻区一年发生3代以上,以老熟幼虫在禾蔸、茭白遗株等处过冬。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对常德市15年的螟虫测报资料进行整理,筛选相关因子,建立了三化螟和二化螟的发生期、发生量预报的若干预测式。并结合试验观察,对三化螟进行了螟害程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