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揭示泥沙沉积与降水的关系,重建淤地坝水成黄土的沉积环境,选择陕北黄土洼的天然聚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多次多点位打钻采样和样品测定,利用近60年降雨数据与剖面粒度的对比分析和数学模拟等方法,划分了黄土洼聚湫类型,建立了标准聚湫侵蚀产沙模型。结果表明:(1)将黄土洼的侵蚀性雨量标准定为9.2mm能更好地反映黄土洼的土壤侵蚀状况;(2)依据降雨数据,黄土洼年均最大日降雨量52.7mm以下的降雨总量占88.1%,利用52.7mm以下降雨量产生的泥沙分布范围,可以确定非标准聚湫的范围;(3)通过对库容曲线的模拟将1 058.03m定为零库容高程点,并基于黄土洼的分形维数对岔巴沟流域建立的次降雨侵蚀输沙模型进行了修订,建立了适用于本地区的侵蚀产沙模型;(4)对各剖面沉积物粒度旋回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模型计算数据,确定了黄土洼标准聚湫在近坝地剖面点附近,坝地至沟口附近之间为非标准聚湫,沿沟至沟头以上均为非聚湫沉积区。  相似文献   

2.
陕北子洲县典型淤地坝淤积过程和降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淤地坝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其坝系优化布局、相对稳定性及坝地效益等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淤积过程研究甚少。该文通过对黄土高原淤地坝进行调查,典型坝淤积过程剖面的观测及取样分析,结合库容曲线和每个淤积层的淤积厚度求出分层淤积量。根据暴雨产沙过程原理及淤积过程降雨资料,反演淤地坝各淤积层所对应的次侵蚀性降雨,建立层淤积量与相应次侵蚀性降雨指标的相关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坝地淤积物中层淤积量和次侵蚀性降雨的降雨侵蚀力呈幂函数关系,层淤积量和次侵蚀性降雨的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经检验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对陕西省淤地坝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中陕北大、中型淤地坝的建坝密度、实测拦泥库容、单坝控制面积等指标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数据整理。结果表明,陕北大、中型淤地坝控制面积为28 703.84 km2,拦沙总量达4.11×1015kg,反映了淤地坝具有显著的拦泥淤地作用。淤地坝的建坝密度、实测拦泥库容、单坝控制面积,两两成正相关关系。陕北榆林市已淤成的大、中型淤地坝地主要用于种植农作物。但种植作物太过单一,而延安市已淤成的大、中型淤地坝地只局限于拦截泥沙。陕北淤地坝主要的管护方式为集体管护。淤地坝各部件中最严重的安全隐患是坝体隐患。  相似文献   

4.
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现状、成效、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地区共保存淤地坝32771座,其中治沟骨干工程325座、大型坝793座、中型坝26161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7万km~2,对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陕北淤地坝还存在病险坝多、投入不足、沟道坝系不合理、利用率低等问题。全面推进淤地坝建设,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重视前期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进行旧险坝加固配套,加强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5.
淤地坝拦沙减蚀作用与泥沙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土高原淤地坝在拦沙减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淤地坝拦沙量与减蚀量计算方法、淤地坝拦沙减蚀作用与效益、淤地坝减蚀作用机理、淤地坝泥沙沉积特征与流域侵蚀产沙关系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其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其能为更加科学地评价黄土高原淤地坝减蚀作用,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其今后的理论研究及生产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体的沉积稳定浓度与颗粒级配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章  康志成 《山地研究》1991,9(3):165-170
  相似文献   

7.
[目的]查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连续出现的5次范围广,历时长,量级大的强降雨条件下淤地坝的运行及毁坏情况。[方法]对延河流域3县区15个小流域45座淤地坝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被调查淤地坝中35座经受住了暴雨洪水的袭击。遭毁坏的10座淤地坝中9座为已淤满变为耕地的"闷葫芦"坝(一大件)及1座新建坝。而尚未淤满正在发挥作用的淤地坝以及新旧结合的坝系大多数都正常运行。[结论]延河流域该次淤地坝毁坏的直接原因是高强度和持续集中降雨造成的超标准暴雨洪水,同时淤地坝在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场次暴雨条件下流域的水沙关系,该研究以赣南濂水流域为对象,基于1965—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等,在场次暴雨条件下,分析不同洪水类型、不同时段下的水沙特征及水沙关系,并对水沙滞回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流域120场暴雨洪水划分为3种类型,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Ⅲ型(短历时、小径流、低洪峰)、Ⅰ型(长历时、中径流、中洪峰)、Ⅱ型(中历时、大径流、高洪峰)。整个研究期划分的5个时段中,1996-2005年、2006-2020年的输沙特征值增幅较大,且单位径流的输沙能力大幅上升。不同洪水类型下的各水沙环路曲线比例差异较大;在不同时段下,逆时针型、“8”字型曲线分别在1996-2005年、2006-2020年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30%、55.6%,这与流域内果园大面积开发导致的沙源位置及数量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的水沙管理及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茂沟流域淤地坝系土壤颗粒与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坝系坝地土壤颗粒与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陕北绥德县王茂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7个土壤剖面,采集土样940个,分析了分形维数、粗化度、有机碳与各粒径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坝地的土壤粒径分布中,粉粒含量占主导地位,依次为砂粒、黏粒;(2)王茂沟坝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在2.674~2.829之内变化,垂直剖面上变化很微小,坝前、坝中、坝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分别为2.803 3,2.783 6,2.795 8;(3)王茂沟坝地土壤质地粗化度在0.27~0.58,平均值为0.44,坝前(0.40) < 坝后(0.45) < 坝中(0.46);(4)坝地土壤颗粒在0.05~0.002 mm和 < 0.002 mm范围内与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成极显著正相关,在2.0~0.05 mm范围内与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成极显著负相关;坝地土壤有机碳与粉粒和黏粒呈正相关,与细砂粒和极细沙粒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81年7、8月间,汉中地区连降大雨和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滑坡垮山,江河横溢,堤防决口,造成严重损失。为了弄清灾害的成因,总结经验教训,省、地林学会先后组织了《水灾与森林》调查和学术讨论会,现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这次灾害造成山区水土严重流失,滑坡崩塌;江河堤防决口,两岸房屋、农田遭受洪水淹冲,损失惨重。我认为,虽然造成这次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引起我区较长时期的连绵阴雨和较大强度的大雨和暴雨,而全区的特别是汉江流域上游的森林植被遭  相似文献   

11.
香港暴雨中心迁移与滑坡位置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地区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滑坡灾害发生,诱发滑坡灾害的主要因子是强降水,即暴雨.暴雨过程中,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这种降水强度的时空与滑坡灾害的时空分布存在一定的联系.以香港地区1992年5月8日暴雨为例,以30 min为时间间隔,分析了暴雨中心时空变动与滑坡事件时空分布及出现频率之间的关系,发现空间上滑坡均出现在暴雨中心或暴雨中心的边沿地区;时间上滑坡事件出现在暴雨中心出现或上一阶段时间内;并且降水的强度与滑坡的出现频率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沉积类型与蓬莱镇组紫色土养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占四川盆地紫色土面积22%的蓬莱镇组(J2P)紫色土,以其宜处性广和稳水稳肥性好而被誉为优越性紫色土,在川中丘陵区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3.
沉积类型与遂宁组紫色土养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的遂宁组紫色土,占盆地紫色面积13%,其土壤性质在紫色土中有较大的特殊性,通常被划为低级型土壤。  相似文献   

14.
着重于从事同一堆积材料试体在不同温度下受振荡之上升速度的变化试验,采用粒径 3.9m m之百丽珠做为堆积材,底层堆积高度(Hd 分别为 4,8,12,18cm共 4种高度,于放置同粒径不同颜色之百丽珠做为追迹珠后,上层堆积厚度(Hu)为 2 cm,试体初始温度 t设定为 20,21,22,23,24,25,26,27,28,29,30,31℃等 12种温度一共 48种处理。每一处理 5重复试验得一追迹珠上升 2 cm所需时间(T)与试体温度(t)之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植物根际沉积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活跃的根际微生物被喻为植物的第二套基因组,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植物通过根际碳沉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作为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根际碳沉积是连接大气、植物和土壤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因此,理解根际碳沉积在根际微生态中的作用对于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加作物产量,调控根际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主要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根际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组学研究;根际碳沉积的组成和产生机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根际微生物在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抗逆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以及气候变化和长期施肥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1)植物根际沉积物原位收集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发展;2)稳定同位素探针与分子生态学技术的结合,将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根际界面中微生物的活性与功能;3)高通量测序、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引入势必使根际微生物学研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4)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壤肥力改变,例如全球变暖、CO2浓度升高和长期施用化肥,根际沉积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中的分配与调节机制,以及这种环境选择压力下植物如何诱导根际促生菌发挥更大作用。希望通过平衡作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作物的高产高效,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园林产业的快速发展,居民区和校园内都种植着各种美化环境的园林植物。但园林植物的长势往往一开始很好,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变缓变差,甚至枯死,出现这一情况可能是因为园林土壤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基于此,以贵州大学为例,对校园内园林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园林土壤性质进行调查,探讨园林植物与园林土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陕北黄土区坡面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微地形间的关系,以及构建半干旱黄土区稳定高效的林草植被模式,在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对流域内切沟、塌陷、缓台、浅沟和陡坎这5种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的各项数量特征进行调查.发现:1)微地形与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间存在一定相关性.2)各类微地形以草本群落为主,其中半阴坡微地形植物群落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奥地利伏拉期勒(Fleissner)气象站26a的自记降雨观测资料,运用暴雨频率分析方法,计算了格拉顿(Graden)小流域降雨历时从5min至24h及重现期从0.5a至100a的暴雨量,得到了格拉顿流域设计暴雨量与降水历时和重现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中国西北站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东亚夏季风对西北地区夏季干旱影响,分析西北地区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和东亚夏季风演变及与干旱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对西北地区夏季干旱情况有明显影响,季风强弱不同年份将带来西北地区夏季干旱情况的差异,强季风指数年的东亚夏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东风气流明显偏强,雨带偏北,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弱季风指数年的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夏季降水主要集中江淮及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以三类和二类雨带居多,西北区降水稀少,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20.
在农业生产中,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常用手段,也是很多农民增加土壤养分的首选方法。但如果施肥不够合理,不但不能起到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还可能给土壤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不良影响,降低土壤的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此,在分析施肥对土壤环境质量带来的危害基础上,探讨了合理施肥与促进土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联系,提出了几点改善土壤环境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