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高氯制剂为主要成分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蚕用熏烟消毒剂蚕熏安。为了明确其消毒效果及用于蚕业生产的安全可靠性,试验分别采用了培养基接种和蚕体接种等方法对家蚕多种病原体进行了熏烟消毒试验,并根据养蚕生产特点进行了毒性试验及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蚕熏安点燃后密闭一定时间可使家蚕生产中常见的大多数病原体完全失活,且对家蚕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耀亭 《河南农业》2008,(21):14-14
一、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 (一)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厂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的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  相似文献   

3.
养过蚕的蚕室蚕具,特别是上一期发病的蚕室蚕具会遗留很多的病原,若养蚕前不进行彻底消毒,病原物就会很快转移到下期的蚕体上,引起感染发病。消毒就是应用物理、化学方法来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达到防止感染的目的。对蚕室和蚕具进行消毒是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性蚕病的发生,确保蚕茧、蚕种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1999,(8)
增养秋蚕,提高桑、蚕具利用率是提高蚕农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秋蚕由于继春、夏蚕之后,连续养蚕,在饲养环境中留存的病原体多,容易发生蚕病。为减少秋蚕蚕病的发生,应抓好以下工作:1.抓好环境消毒,提高消毒效果养蚕生产中,因消毒不严、病死  相似文献   

5.
1.蚕具清洗消毒前,必须认真清洗蚕具,以减少病原体和使病原体裸露,提高药剂消毒效果。2.严格消毒改喷雾消毒为浸泡消毒,使药液充分渗透。如熏蒸消毒时,应密闭蚕室蚕具8~10小时。3.对症施药常见的白僵病和中肠型脓病,宜使用漂白粉液、优氯净石灰浆、消毒净和清杀精等药剂消毒。  相似文献   

6.
1夏秋蚕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1.1消毒不彻底 病原体存在是蚕儿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经历春蚕之后,饲养环境留存新鲜的病原体多,因此容易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7.
在养蚕过程中,蚕病的发生和蔓延往往与蚕的体质、病原体、环境条件3者密不可分,特别是农村蚕病的暴发往往与消毒不严、饲养管理粗放等有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才能有效地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农村养蚕无病、优质、高产,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农村科技》2004,(5):19-19
在蚕、茧生产过程中,蚕病的防治非常重要。蚕体较小且密集,在饲育过程中,如其中有一头蚕发生蚕病,即可相互传染,蔓延整个蚕室,且可传播至一批蚕,造成严重的损失。如何防治蚕发生蚕病,提高单产,最主要的是在“防”字上,即做好消毒工作,消灭传染病菌,使蚕座蚕室中不带病原体。  相似文献   

9.
苏玲 《北京农业》2012,(33):50-51
蚕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的存在并寄生,各种病蚕的尸体和蚕粪等是病原体的主要来源。我们只有做好消毒工作,才能更好的预防蚕病的发生。主要介绍了养蚕前、中、后的消毒工作,还介绍了一些消毒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做好桑蚕饲养前消毒防病工作是减少养蚕期的病毒感染、阻断传染途径、提高蚕茧产量及质量的关键。本文从蚕室的整理与消毒、蚕具清洁与消毒及消毒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秋蚕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消毒液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定性杀菌和载体定量杀菌的方法,选用生产中常用的过氧乙酸等5种消毒液,对山西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01,02,068,078进行了实验室杀菌试验。定性杀菌试验结果表明,甲醛、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和双链季胺盐4类消毒液均能在10 min内有效地杀灭4种优势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而络合碘无杀菌效果;载体定量杀菌试验结果表明,甲醛、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和双链季胺盐4类消毒液按照商品推荐浓度在30 min内对4种优势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杀菌率可达到99.7%以上,尤其是次氯酸钠消毒液在20 min内其杀灭率可达100%,过氧乙酸、双链季胺盐消毒液的杀灭率也可达到99.3%以上。通过试验,提出了在生产实际中使用消毒液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几种化学药物对兔粪中球虫卯囊的抑杀作用,并比较了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效果差异。认为粪球经药物浸泡一定时间,取出水洗,再以饱和盐水漂浮法收集卵囊进行培养以观察药效的方法,既切合实际又能找出药物显效的准确时间。并初步认为5%的氨水可用于养兔个体户及专业户兔舍的消毒。  相似文献   

13.
大羽藓组培初代培养适宜消毒方法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苔藓植物组织培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大羽藓配子体和孢子体组培初代培养消毒方法进行筛选。[结果]结果显示,配子体初代培养的最佳消毒方法为:0.5%次氯酸钠溶液+0.05%升汞消毒60 s;孢子体组培初代培养的最佳消毒方法为:用2.0%次氯酸钠消毒6 min。[结论]该试验筛选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大羽藓配子体组培初代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具有抑制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于腐病菌的微生物,运用平皿对峙法从土壤中初筛得到对山核桃干腐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5株,对峙培养发现菌株QZ2和QZ8抑菌效果显著,对峙试验显示QZ2,QZ8与病原菌之间有明显的抑菌圈,且QZ2孢子能完全覆盖在病原菌上生长而病原菌生长停止.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及ITS序列分析,菌株QZ2被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主要通过重寄生以达到控病的效果;菌株QZ8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主要通过代谢产生的抗菌素起作用.QZ2和QZ8是山核桃干腐病的潜在生防菌.  相似文献   

15.
克隆并测定烟草炭疽菌r DNA全序列,序列全长2870 bp。序列比对发现,烟草炭疽菌与胶孢炭疽菌的rDNA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6.0%~96.2%;从构建的系统关系树也可以看出,烟草炭疽菌与胶孢炭疽菌聚成一个单独的分支,说明烟草炭疽菌与胶孢炭疽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烟草炭疽菌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将从贵州烟草分离的烟草炭疽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根据所测烟草炭疽菌的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不仅可以从8种不同的烟草病原真菌中鉴定出烟草炭疽菌,而且可以从7种炭疽菌中鉴定出烟草炭疽菌。用烟草炭疽菌接种普通烟,以接种发病的病组织总DNA为模板,利用该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同样可以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烟草炭疽菌的鉴定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6.
解淀粉芽孢杆菌ASR-12粗蛋白对多种植物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ASR-12可能存在的拮抗作用机制,采用硫酸铵沉淀法从生防菌ASR-12发酵液中提取粗蛋白,以软腐病原菌作指示菌,测定其理化性质,并采用牛津杯法检测粗蛋白对8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同时以小麦雪腐病原菌作指示菌观察粗蛋白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抗菌蛋白耐高温、耐紫外,最适pH值为7.0,对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不敏感;它同时可以抑制大白菜软腐病菌和8种病原真菌;可抑制孢子萌发,降解菌丝细胞壁,造成菌丝畸形、膨大、扭曲。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ASR-12可产生至少一种理化性质稳定的抗菌蛋白,来有效地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转青卵消毒方法对蚕卵孵化率、蚁蚕疏毛率、小蚕生长及对饲料霉变的影响⒚结果表明以4% 甲醛浸渍 15 m in,然后以95% 乙醇处理 4 m in 为好⒚收蚁用饲料以平板状为佳,疏毛整齐遗失蚕少,二龄以后则应更换片状饲料⒚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种类,对陕西省陇县八渡镇秦艽种植基地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采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斑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镜检,鉴定。结果发现该病害是一种高温高湿喜光病菌。培养观察及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可以产生菌丝,并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易脱落,倒棒型、椭圆型、卵型,顶端延长成喙状,微带褐色,有纵横格,成链;分生孢子梗直立,分隔,叉式分枝;菌丝壁薄,有隔分枝,能产生分生孢子。因此,得出以下结论:高温、高湿、裸露和低密度栽培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秦艽斑枯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g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链格孢属(AlternariaNeesexWallr.)。  相似文献   

19.
有机基质配比对草莓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牛粪和小麦秸秆混合后作为腐熟物,将该腐熟物与消毒后的小麦壳按照9∶1、8∶2、7∶3的体积比分别混匀形成3种基质,并以园土栽培作为对照,研究3种混合基质对草莓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配比为8∶2时草莓幼苗的叶片数、株高、冠幅、叶面积、叶柄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低于对照,其他2种配比则相反。通过对草莓幼苗形态指标的比较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认为在所设置的3种基质配比中草莓幼苗生长的最佳配比为8∶2,另外2种配比下幼苗生长效果均不及对照,不宜作为草莓的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