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鹤庆县2000年被列为全国和云南省退耕还林试点县,工程实施以来,实行“五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退耕还林与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相结合。为加快退耕地区经济发展,增加退耕农户收入,使退耕农户的陡坡耕地退耕后收入不减,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坝区发展蚕桑养殖业,新增丰产桑园114259亩,每亩桑园养蚕收入600元以上,每年可创产值855.54万元。在冷凉半山区重点发展青梅,干热河谷区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石榴、台湾青枣等优质经济林果,使植被迅速得到恢复,降低水土流失,退耕农户获得很大经济效益。二是退耕还林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2002年在金沙江一级支…  相似文献   

2.
不同贫困程度农户退耕还林的收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剖析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探究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提高不同贫困程度退耕农户收入以及缓解退耕地区农村贫困状况,明确该工程对退耕农户收入效应的影响机制,为探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减贫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剔除城镇住户、流动人口样本以及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省份后保留7 150户农村住户样本,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分别估计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用以检验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提升退耕农户收入水平,基于收入类型进一步剖析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明确工程对退耕农户收入效应的影响机制。【结果】基于反事实假设,从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来看,参与退耕显著增加了一般贫困退耕农户和重度贫困退耕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且重度贫困退耕农户的增收效应更明显;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直接效应表现为,与未参与退耕的反事实相比,参与退耕的重度贫困农户的人均转移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分别增加15.9%和18.6%;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间接效应表现为,非贫困农户、一般贫困农户和重度贫困农户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提高了4.0%、7.9%和24.6%。【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可增加一般贫困农户和重度贫困农户收入水平。其中,通过人均转移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对重度贫困农户收入有直接影响;通过人均工资性收入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均有正向间接影响,且随着贫困程度的加深,间接效应越大。因此,对不同贫困程度退耕农户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和非农生产就业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更有效利用工程资金,可为实现工程增收和减贫目标及建立减贫长效机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基本情况1.1退耕还林(草)工程现状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至2005年,化隆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19 690.4 hm2,其中:退耕还林(草)8 133.3 hm2;周边荒山造林10 223.7 hm2,种草666.7 hm2;封山育林666.7hm2。累计发放补助粮2 760万kg,补助粮款1 708万元,发放生活补助金796万元,兑现种苗补助款1 365万元。工程涉及19个乡镇、1个管委,241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的66%,14 812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6%。取得骄人的成绩,深得浅山地区广大群众的拥护,退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全县已经退耕8 133.3 hm2(造林7 784.2hm2,种草394.2 hm2),其中20…  相似文献   

4.
<正>伊犁州直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至2008年底,州直已累计完成工程面积7.27万hm~2(109.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34万hm~2(35.1万亩),荒山造林4.13万hm~2(62万亩),封山育林0.8万hm~2(12万亩);退耕地还林保存面积2.34万hm~2(35.1万亩),保存率100%;荒山造林保存面积3.01万hm~2(45.08万亩),保存率72.7%。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农户的家庭收入以及退耕还林成果的好坏。因此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农民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信息支持,基于辽宁省12个县区的农户退耕意愿调研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了退耕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退耕意愿不高,对现有退耕政策补偿满意度低;退耕地有零碎分布的特点,生态林比例大,林木长势较好。退耕地林木长势和退耕政策补偿满意度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加强退耕林地的经营管护、完善退耕补偿政策,是有效增强农户的退耕意愿,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并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从粮食、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能源、退耕农户技能培训方面提出退耕还林的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 《新疆林业》2007,(5):15-15,2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含草,下同)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在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多方面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文中旨在揭示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脱贫地区农户收入的各影响因素对其家庭总收入和林业收入在不同水平分位数上的影响程度,以期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和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在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4个定点帮扶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农户的收入结构,提出林业收入的重要性,采取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探究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脱贫地区农户家庭总收入和林业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低收入脱贫农户的增收,但促进了中高收入脱贫农户的收入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3条调整优化建议:1)准确识别脱贫农户家庭收入,对于低收入农户审慎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度,对于中高收入的农户在林业产业政策引导下优先退耕;2)引入林业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农户林业适度规模经营;3)提升农户的生态认知能力,推动扶贫、扶志与扶智的结合,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王莉 《陕西林业》2005,(1):20-21
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在我省试点开始到现在已经五年。全省10个市104个县(市、区)退耕还林总面积2736.8万亩,其中,退耕地13361万亩,宜林荒山14007万亩,涉及退耕农户164.9万户。几年中,遍及全省10个市104个县(市、区)及1675个乡镇。退耕还林中所产生的大量的文件、技术资料非常广泛、非常重要,建立健全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的管理制度,能否将退耕还林工程档案完整、  相似文献   

10.
灵台县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至2002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11.9059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1.44836万亩(生态林10.95413万亩,经济林4942.3亩)、种草4576亩;协议三荒造林9.1万亩。近几年先后被国家绿化委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并  相似文献   

11.
对丹江口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针对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2007年8月,国务院以(国发[2007]25号)发出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制定了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政策,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根据我市实际,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建设,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等方面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省关岭县案例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工程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进行退耕前后的比较分析,结论是工程区的资源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By PRA survey to 1 245 farmer households of 10 key Moso bamboo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production counties, the source and demand of the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 Zhejiang were studied. The conducted 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experienc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are currently major technical sources of farmer households' Moso bamboo forest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that the demonstrative household is a highly expected technical source, in which the prime factor is interpersonal dissemination ...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选择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卓资县五道洼、五犊垓、东耗赖3个村,每个村抽取10户农户作为监测点和监测户,从1999年开始进行长期定位、连续监测,从投入产出比、产值、投资效益、农户收入等方面进行比较,阐明了在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显著效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退耕还林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粮食安全下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粮食安全会产生正向的外部效应还是负面的影响,不同学者提出了迥然不同的观点.文章从退耕还林后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势调整、工程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等方面论述了退耕还林工程不但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反而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16.
简要总结了我国自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还存在的工程规划不尽合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劣质种苗造林;未能适地适树等现象屡见不鲜;后续产业发展步履艰难等问题.为了巩固成果实现该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刺激农民的参与意愿;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适地适树(草)提高工程质量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融合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PSIR)2种工具,对浙江11个主要毛竹县(市)1 591户竹农的经营技术开展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竹农毛竹经营采伐强度较大、土地负载高、粗放随意;对留笋养竹、立竹保留量、采伐时间和对象、垦复砍杂等通用技术以及作为新兴基础设施的水分管理有待改进,土壤生态化管理和施肥则需要优先考虑。应强化面向农户的应用技术推广,避免急功近利式的经营导向,重视土壤水肥管理基础上的综合措施应用,确保生态可持续前提下的经营产出。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与森林生态环境控制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省水土流失集中分布于鄱阳湖水系的"五河"及其支流流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分别是坡耕地、工业生产建设废弃物,尤其以林业用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森林资源年龄结构比例失调,林地逆转流失严重,森林利用与恢复方式单一,致使水土流失控制所需要的森林生态防护功能供给不足。为了遏止水土流失,必须调整人工林单一树种结构,重建防护功能较高的复合型森林生态系统,同时调整和改革现行不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变革坡耕地土地利用方式,实施全流域坡耕地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叶以前,高黎贡山森林植被茂密,生态良好.如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不时发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对高黎贡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1)恢复植被;(2)开发替代能源以降低薪材消耗;(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发展社区经济;(4)发展生态旅游;(5)借助保护区的优势,争取国内外支持援助.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ssessed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a participatory forest management project in the Republic of Benin.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Wari-Maro Forest Reserve and the ‘Projet d’Aménagement des Massifs Forestiers’ five years after its completion. A forest inventory was carried out using 37 square plots of 729 m2 each to characteris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wo types of plantations established: plantations with exotic species and plantations with native species. In addition, individual surveys were conducted with local households, organs of joint forest management and forestry officers to evaluate their perceptions about the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of the plantations. Finally,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was assessed with an established rating system.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ations with exotic species were more successful than plantations with native species. Local communities argued that they have not been involved in the plantations design but on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step and that their standards of living have decreased after the project completion. The rating system used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of plantations had a short-term sustainabilit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uture projects should b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with better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as full part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