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阐述了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探讨了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内涵,指出保护、改善和重建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出了适合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地域特征的持续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模式与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生态种植的基本概念,并对生态种植和绿色种植、传统种地和生态养地的内涵进行了辨析;通过 分析黑龙江省生态种植业资源优势、政策支持及具体实践的现状,发现黑龙江省生态种植业监管力度薄弱、农民生态 种植意识薄弱及包地的人不养地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增加土地流转期 限、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生态种植意识、为年龄偏大的农民和小农户提供托管服务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俊有  王志春 《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87-189,191
依据赤峰市2004~2006年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比较、评估赤峰市气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2004~2006年气候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生态概况、气候概况、主要气候灾害、地下水位、土壤水分、天然牧草营养成分、牧草生长发育状况、大气干尘降物等的监测评估,为各级决策和生产科研部门制定针对性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措施,分区分类实施长远生态建设规划提供气候生态监测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泗安红层岗地现状 ,分析了地质、地貌、地球化学、气候因素 ,通过对栝楼生长特性与红层岗地水、土条件相关分析 ,提出红层岗地宜发展栝楼种植 ,指出栝楼种植有利于红层岗地的水土保和提高肥力 ,有利于红层岗地的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林复合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长松  潘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69-5270,5322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概况,认为应扬长避短,积极发展林(果)-药立体种植模式。对林-药复合模式植物种类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性及比较分析方法,归纳土地利用特点,揭示贵州省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如耕地严重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的粗放经营以及土地退化严重等,从经济、社会、生态几个角度对土地利用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立足于贵州省情,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土地压力;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切实保护耕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加快生态脆弱区人口转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头道沟铁矿土地复垦的研究,得出生态脆弱区铁矿复垦的方法及复垦经验。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坝上生态脆弱区风电场建设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艳梅  宋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01-5002
根据河北康保卧龙兔山风电场的工程和施工特点,确定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为3 a。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新增水土流失量将是地貌自然水土流失量的2.0倍,水土流失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弃渣(土)场,增加了4.7倍,施工道路和风机区扰动地表面积较大,新增水土流失量绝对值较大。风电场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严格的水土保护措施避免在短期内造成水土流失的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张怀山  乔国华  王春梅  张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47-18248,18254
甘肃省瓜州县属典型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其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较高,资源型农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是影响当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瓜州县属典型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其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较高资源型农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当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所谓棚膜经济是指通过温室、大棚、拱棚、地膜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避寒冷、干旱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以增积温、增光照、增湿度为主要目标,创造出适合生产的、可控的、新的农业生态小气候,从而延长农业生产时限,拓展产品开发空间,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具体措施,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影响山地平原脆弱典型区生态安全的驱动因子。[方法]基于PSR模型,根据山地平原区的脆弱性特征,选取26项指标构建临城县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200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探索性地在总系统和子系统中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驱动机制研究,通过分别计算总系统和子系统的生态安全驱动因子,两者取交集确定主导驱动因子。[结果]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农田旱涝保收率、人类干扰指数、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10项指标是影响该区域生态安全的主导驱动因素。[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的良性发展提供合理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景观生态学出发,建立区域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以杨庄河工业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结果显示,区域生态承载力1999--2001年呈持续下降趋势,2001年以后逐步回升,但仍处于不可承载状态,石化工业的开发建设继而加大对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是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紫色丘陵区垦殖指数高达40.8%,西临青藏高原东缘,东接长江中游平原。地势起伏,地貌变化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既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又影响长江水系安全。在农业部、四川省科技厅相关项目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2001BA508B16)  相似文献   

15.
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环境破坏最典型、最强烈的区域,也是贫困问题最集中的区域。然而,实践中试图摆脱"贫困陷阱"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鲜有协同生态保护与扶贫的研究,尤其是忽视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生态脆弱区不同利益主体的两组核心博弈,即政府与民众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博弈。研究发现,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作用过程事实上就是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目标与利益的博弈过程,博弈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效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效应。研究为深入理解贫困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为中国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67-169
"PPE怪圈"是生态脆弱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运用生态资本运营理论、反贫困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等,分析了脆弱生态环境与农村贫困的耦合性以及传统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弊端,阐明了新常态下生态式扶贫基本要素与运行路径,构建了"生态投资-生态产业-生态补偿-生态移民"四种协调发展的生态式扶贫模式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生态脆弱区生态式扶贫的政策导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壤质量退化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壤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成土母质、海拔高度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较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土地利用方式,即林地、灌木丛地、荒草地等自然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状较好,养分含量高,而经开垦耕作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较大,土层变浅,腐殖质层变薄,颗粒变细,水稳性困粒减少,土壤易于流失,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明显减少,pH值升高,土壤贫瘠化,土壤总体质量表现出明显的退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构建人地关系状态模型和人地关系演进与城镇化关系分析模型,对甘南州人地关系状态演进、人地关系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和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从1978年的0.205增大到2010年的0.308,年均增长1.57%,资源环境压力逐年加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②甘南州城镇化率与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值相关系数为0.878,说明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情况下,农牧村对人口城镇化的推力加快。③甘南州城镇化率与城镇生态环境的表征值相关系数为0.59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南州城镇人地关系相对较好,城镇生态环境容量潜力相对较大。④城镇化不仅可以缓解甘南州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而且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改善城市及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据此,提出了集中型、生态型等城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性和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生态脆弱区榆林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水资源、地质灾害、土壤侵蚀、生境和荒漠化5个生态因子,在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敏感性分析构建榆林生态安全格局。[结果]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是影响榆林市生态安全最敏感的因子,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占有较大比例。生态安全底线、满意和理想区面积比分别为25.69%、41.95%和32.36%。受自然条件和用地现状影响,榆林市生态安全格局地域差异明显,底线区位于白于山、中-南部土壤侵蚀、地灾频发和黄河沿岸地区,满意区位于定边县中部、横山-榆阳中部和神木-府谷北部,理想区主要为古长城以北的风沙区。[结论]榆林市生态敏感性主要以中度敏感为主,其中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化和空间化表达是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从人类活动基础、人类活动方式、人类活动结果3个方面构建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空间插值、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法等方法 ,综合运用统计、遥感、地形和交通数据,对宁夏中部典型生态脆弱区人类活动强度进行空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