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放蜂防治玉米螟的世代;放蜂时间,放蜂方法和田间放蜂效果调查方法,向广大农民提供放蜂治螟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类,科学评估优势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田间实际防治效果,增加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产量和农民收入。采用田间小区笼罩法比较了5种赤眼蜂对卵的寄生率;设计采用4级放蜂梯度的方法,比较各梯度防治效果、产量和增产率。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率最高,达到61.8%,放蜂量以45万头·hm~(-2)为宜,平均防治效果63.6%,增产率8.2%。说明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有较强的搜寻力和生殖力特征,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蜂种,卵粒寄生率高,田间防治效果理想,放蜂方法操作简单,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最佳蜂种,提高赤眼蜂的防治效果,采用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在玉米田放蜂4次,并通过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玉米植株各个部位危害程度和产量损失评估指标进行比较,来研究不同种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率最高达92.1%,松毛虫赤眼蜂为65.2%,螟黄赤眼蜂为56.3%。综合各项指标得出最佳防治蜂种为松毛虫赤眼蜂,4次放蜂可有效提高赤眼蜂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5.
赤眼蜂载菌方式筛选及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筛选出有效的玉米螟致病菌及赤眼蜂载菌的最佳方式,并对栽菌赤眼蜂进行了田间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卵寄生率及百株遗留虫量的调查,赤眼蜂携带病原菌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没有影响,释放载菌赤眼蜂比单独释放赤眼蜂提高防效11.59%~15.21%。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利用4种赤眼蜂共28个品系对二化螟卵做了寄生率和产卵量试验,选出松毛虫赤眼蜂S-AC品系、螟黄赤眼蜂M-TC品系和稻螟赤眼蜂D-JN品系寄生效果较好。通过田间释放单品系和混合品系得出:稻螟赤眼蜂效果优于螟黄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释放混合品系控制二化螟的效果均优于单独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和单独释放螟黄赤眼蜂,混合品系释放的平均防治效果75%左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7-33℃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ae)在米蛾卵上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温度对功能反应参数有明显影响,以30℃条件下的最大寄生最为最高(Namax=29.9)。寄生率、温度及寄主密度三维关系分析,本试验温度条件下,温度对寄生率的影响尚不及寄主密度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2006,(2):27-27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是一项生物防治害虫技术,是利用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防治效果可达到70%以上,是大面积防治玉米螟较为理想的措施。该技术包括赤眼蜂不同产品、放蜂量和最佳放蜂时期及方法等关键环节。增产增效情况:玉米螟是影响我国玉米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 ,赤眼蜂对夏玉米田的玉米螟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放蜂区与对照区相比 ,玉米的虫口数、折秆数、被害株数 3项指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5 0 8%、2 5 2 %和 36 2 %。t检验的结果表明 ,防治效果极显著 (t值分别为 12 85 、5 16 和 7 15 ) ;同时发现连片放蜂比非连片放蜂的效果更好 ,且二者差异显著 (t值分别为 2 82 、3 98 和 7 0 2 )。  相似文献   

10.
1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田间玉米螟百株1-2块卵时释放赤眼蜂,间隔6天再释放1次,第1次放蜂后6天的寄生倍数为10.07,第2次放蜂后6天的寄生倍数为7.44,蛀孔下降45.00%,平均虫口下降62.90%,较对照增产767.5kg/hm^2,保产率为8.6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高粱田棉铃虫、玉米螟和桃蛀螟技术,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于2019年在高粱田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次1.5万头/亩,卵卡挂在高粱植株上部叶片背面.同时以高氯甲维盐防治作为对照,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上述3种鳞翅目害虫雄蛾,定期调查记录3种害虫和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数量和高粱受害...  相似文献   

13.
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污染和残留,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了保护,并以成本低、效果好的市场优势,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推广以虫治虫绿色防控技术,减少水稻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单因素试验,设3个赤眼蜂种类处理,即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混合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3:1混合),以不放蜂为空白对照(CK),调查寄生率、防治效果和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处理的寄生率、校正寄生率、防治效果、产量和挽回产量损失均最高,分...  相似文献   

15.
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潜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头雌蜂3d更换寄主卵、不更换寄主卵、更换寄主卵第1d喂蜜等方法,对供试赤眼蜂进行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试验。结果表明:寄生亚洲玉米螟的优势赤眼蜂种依次为T.evanescens(广赤眼蜂)、T.ostriniae(玉米螟赤眼蜂)和T.dendrolimi(松毛虫赤眼蜂),而T.chilonis(螟黄赤眼蜂)、法国T.maidis、美国T.nubilale、古巴T.pinloi和T.preti  相似文献   

16.
针对荔枝蛀蒂虫的生物防治应用技术问题,在室温27(±3)℃条件下,用10种供试的赤眼蜂种类(或种群)对荔枝蛀蒂虫卵寄生能力进行筛选试验结果发现,仅小灰蝶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pylae Nagaraja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 2种可寄生荔枝蛀蒂虫卵前者为中国新纪录种,其寄生率较高,达到49.89%这一突破为利用该蜂种进行荔枝蛀带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可能性,但2种赤眼蜂均不能在荔枝蛀带虫的卵内羽化出蜂进一步的研究将探索小灰蝶分索赤眼蜂不能羽化出蜂的原因并对其进行驯化改良,期望培育能持续自然控制荔枝蛀蒂虫的小灰蝶分索赤眼蜂新种群.  相似文献   

17.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害虫的有效措施,2000~2001年,灯塔市五星镇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约660hm2,取得了预期防治效果,一代螟危害株率防效62.9%~76.5%。二代螟危害株率防效56.5%~60%。  相似文献   

18.
《吉林农业科学》2015,(4):48-50
采用室内和网罩试验,对7个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及单雌产卵粒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效果不同,在同一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品系赤眼蜂在不同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也不同,蜡纸玉米螟卵块和鲜玉米叶子玉米螟卵块相比,多数赤眼蜂更趋向在鲜玉米叶子卵块上产卵;网罩下赤眼蜂寄生玉米苗上的玉米螟卵块效果更好,卵粒寄生率可达39.45%~70.48%;筛选出寄生玉米螟效果好的品系为:S-AC品系和M-TC品系,可应用于二代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科学》2015,(7):877-880
玉米螟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资源。为了弄清蜂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及回归分析对不同接蜂密度下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子代雌蜂数、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及雌蜂数并不能随着蜂密度同等倍数地增加,且单雌寄生卵数、单雌产卵数以及单雌产雌数均随着接蜂密度增加而降低;出蜂率在接蜂量为2~4头时显著大于1头和5头;处理组单卵出蜂数均大于1,且当接蜂密度增大时,其单卵出蜂数显著增加。表明当接蜂密度增大,玉米螟赤眼蜂总的寄生效能及繁衍能力并不能呈同等倍数的增加,且单雌寄生及繁衍能力会随之降低,一卵多胎现象会随之增强。因此,玉米螟赤眼蜂在室内饲养及田间应用中应特别留意蜂密度的选择,以增强其对寄主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赤眼蜂寄生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环境因素、生物因素、杀虫剂因素对赤眼蜂发育、生殖、活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释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生产中使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