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链格孢菌毒素种类,柑橘褐斑病菌毒素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产毒遗传背景及致病机理等方面对毒素进行了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毒素,为防治链格孢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据《Hortscience》(2012年9月)的一篇研究报道,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研究人员比较了25个苹果品种和39个苹果砧木品种在田间对苹果褐斑病和致病型链格孢菌的抗性。虽然许多中国的苹果品种对这两种病原菌易感,但品种间对两种病原菌的抗性仍存在很大差异。仅秦冠、金冠和向阳红3个品种对这两种病原菌表现出抗性。研究的砧木中,39个品种中有30个品种(77%)  相似文献   

3.
以柑橘褐斑病高抗品种Lw8,中抗品种L2,高感品种Lw14为实验材料,通过孢子喷雾法使柑橘褐斑病菌感染柑橘叶片,研究接菌0d、1d、2d、3d、6d、8d、10d时,柑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T)酶和β-1,3葡聚糖酶(GLU)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前,两个抗病品种Lw8、L2中的POD、SOD、PAL、PPO 、GLU、CHT活性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CAT活性则与高感品种Lw14相近;接种后,3个不同抗性品种中SOD、POD、CAT、PAL、PPO 、GLU、CHT 7种防御酶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一致,除CAT外,其余6种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Lw8、L2增幅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且两个抗病品种一般在接菌3d内6种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而高感品种Lw14防御酶(除CAT外)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两个抗病品种滞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褐斑病菌后7种防御酶的活性动态变化与柑橘品种抗病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为明确芒果链格孢叶斑病菌的致病力差异和生物学特性,以便为病害的发生危害规律、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离体叶片法评价了采集自云南省和四川省的14个病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发现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显著,以菌株109致病力最强。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价了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对不同致病力、不同采集地的6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是28~32℃、较适宜生长的pH为7、能广泛利用供试的9种碳源、氮源中的硝酸钾和L-天冬氨酸有利于菌丝生长,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这说明芒果链格孢叶斑病菌能适宜较高的环境温度、广泛的酸碱环境和多种碳氮源。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广泛使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农药对人类生存环境、身体健康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本文综述了新型杀菌剂嘧菌酯在环境中的残留、降解行为及其对生物的毒性效应。环境介质的温度、p H值及嘧菌酯在环境中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均对嘧菌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产生影响。嘧菌酯对水体、土壤中的生物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嘧菌酯在牧草中的安全性,对嘧菌酯在北京、江苏南京、河南郑州3个试验点牧草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牧草和土壤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氨基柱净化,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峰面积定量。在0.01,0.10和1.00 mg/kg 3个添加水平,嘧菌酯在牧草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6.5%~97.4%,相对标准偏差为6.1%~10.3%;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2.4%~107.2%,相对标准偏差为2.3%~5.7%;嘧菌酯在牧草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均为0.01 mg/kg。嘧菌酯在北京、江苏南京和河南郑州3个试验点牧草中的半衰期为2.9~3.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2~3.7 d。参照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制定的饲料和干秸秆中嘧菌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15 mg/kg),按推荐施药剂量和次数施用嘧菌酯21 d后,所采收的牧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对采自重庆地区疑似由链格孢菌引起的枇杷叶斑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所得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与 GenBank中登陆的四株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登录号分别为:FJ228163、KT192329、KM100451、KP278185)的相似性均为99%,结合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其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GenBank登录号为KY397985,并命名为24-CQYB。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及苯醚甲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24-CQYB菌株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3.84 mg/L。  相似文献   

9.
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引起的柑橘炭疽病是柑橘的主要真菌病害。为研究不同柑橘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本试验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根据病情指数、平均直径、系统聚类分析3种不同抗性评价方法来探讨52个柑橘品种对胶孢炭疽菌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种质资源共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四类,未发现免疫和高感种质,胡柚、晚棱脐橙等8个品种为高抗品种。本文讨论了不同柑橘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为下一步的抗柑橘炭疽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肉牛皮肤病病原及其致病性并筛选其敏感药物,本研究取患皮肤病肉牛病变部位皮屑、毛发和痂皮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ITS序列分析、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形态特征与细极链格孢菌极其相似的菌株(PY2-1-2);经PCR扩增、测序和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PY2-1-2)的ITS基因序列与细极链格孢菌(MG975630.1)的ITS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分离株PY2-1-2的ITS基因序列长度为543 bp,该片段包括ITS1、5.8S rDNA和ITS2的全部基因序列以及18S rDNA和28S rDNA的部分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MH656780.1)。根据形态学结合IT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细极链格孢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灰黄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0.5μg/mL、4μg/mL、1μg/mL、1μg/mL。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究细极链格孢菌引起的皮肤病诊治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鼠李糖脂及丁酸钠3种添加剂对不同发酵时间残次枣营养成分及链格孢霉毒素含量的影响。以残次骏枣为材料,分别添加3种不同浓度的添加剂发酵:1)植物乳杆菌:105、 106、 107CFU/g; 2)鼠李糖脂:20、 40、 60 g/kg; 3)丁酸钠:40、 80、120 g/kg。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每组12个重复。在发酵0、15、45和60 d取样测定营养成分,并在发酵60 d时检测链格孢霉毒素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3种浓度的植物乳杆菌均可显著提高粗蛋白质(CP)含量(P<0.05),显著降低水分、粗脂肪(EE)含量和pH(P<0.05)。与发酵0 d相比,发酵45、60 d时,水分含量分别增加9.27%、10.24%(P<0.05),发酵15、45、60 d时,CP含量分别增加14.35%、22.49%、23.44%(P <0.05),pH显著下降(P <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3种浓度的鼠李糖脂可显著提高CP含量(P<0.05),显著降低水分含量、pH(P<0.05)。但在发酵60 d时,...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嘧菌酯与三唑类农药复配制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施药两次后,75%禾技(嘧菌酯 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稀释3000倍液,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为90.0%,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2.5%氟环唑悬浮剂 和25%丙环唑乳油稀释1000倍液的防效;而30%福递(嘧菌酯 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稀释1500倍液的防效为83.4%;与对照药剂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尖孢镰刀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上与属内多种菌难于区分,为准确鉴定豆科牧草上的尖孢镰刀菌,本研究基于尖孢镰刀菌与其他镰刀菌的核糖体DNA基因间间隔区IGS(intergenic spacer)序列间的差异,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1/P2,检测体系可以特异地从尖孢镰刀菌中扩增出一条1081 bp的条带;引物P1/P2对尖孢镰刀菌基因组DNA的检测阈值为100 pg,对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的检测灵敏度为100个孢子/g土;同时,引物P1/P2也可以对发病牧草根部组织中尖孢镰刀菌的存在进行特异性检测。检测体系可不经过室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即可有效的从土壤和病株中提取的DNA进行PCR检测鉴定,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豆科牧草根腐病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杨梅褐斑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抑制活性最强,EC50值为0.96 mg/L;百菌清的活性最弱,EC50值为69.24 mg/L;其余药剂的抑制活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氟硅唑>腈菌唑>抑霉唑>戊唑醇>咪鲜胺>喹啉铜>代森锰锌>多菌灵,EC50值在3.25~68.73 mg/L之间。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对杨梅褐斑病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防效显著优于喹啉铜和多菌灵。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00株杨梅褐斑病菌对嘧菌酯的EC50值在0.15~2.17 mg/L之间,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其平均EC50值为0.97?.22 mg/L,可作为该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5.
在温室盆栽30个紫花苜蓿品种45 d后,将拟枝孢镰刀菌接种于幼苗根部土壤中,10 d根据根部病情指数评定抗病性,筛选抗性后选择抗病和感病品种再次接种,于4,8和12 h时测定与抗性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其中耐病品种为晋南苜蓿、驯鹿、PG塞特、苏联二号4 个,占测定品种总数的13.3%;高感品种为新疆大叶、中苜一号、陇中苜蓿、北疆苜蓿、皇冠、甘肃苜蓿和萨兰斯7个,占23.3%;其余的均为感病品种,占63.4%;未发现抗病和免疫品种。酶活性变化测定表明,对于接菌与未接菌的供试耐病和高感苜蓿品种,不同品种间CAT、SOD、PAL的活性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接菌植株的酶活性高于对照,且耐病品种的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酶活性在接菌后4~8 d呈上升趋势,8~12 d呈下降趋势;接菌植株CAT活性较对照增幅明显,SOD、PAL活性较其对照增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摘要 选阿维菌素和螺螨酯两种原药配制成不同比例的混剂,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定各自对柑橘全爪螨的室内联合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螺螨酯不同配比的混剂对柑橘全爪螨有不同的复配效应,其中配比1:25混剂的共毒系数为117.23,表现为相加作用,配比1:5、1:10、1:15、1:20混剂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4.04、188.77、141.61、165.43,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配比1:10混剂的共毒系数最大,具有最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据《果树学报》2012年第3期《杧果畸形病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对其室内毒力测定》(作者柳凤)报道,为进一步筛选出防治杧果畸形病效果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值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少孢节丛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10种碳源和8种氮源物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上,少孢节丛孢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蔗糖和蛋白胨;在液体培养基内,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红薯滤液和硫酸铵.当固体培养基中碳氮比为5:1、液体培养基中碳氮比为10:1时,茵丝生长最快.在初始pH值为3.7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菌丝均不能生长;固体培养基中最适合的初始pH值范围是7.0~8.0,以pH值为7.5时菌丝的生长率最大;液体培养基中最适合的初始pH值范围是5.0~7.0,以pH值为7.0时菌丝生长最佳.说明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少孢节丛孢菌菌丝生长率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最适碳氮源、碳氮比、初始pH值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温度、pH和不同营养条件对捕食线虫真菌圆锥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conoides)生长及产孢特性的影响,分析其在碳氮饥饿条件下几丁质酶的表达水平,优化该菌的培养条件,为该菌的扩大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圆锥节丛孢菌AC-shz1菌株接种于YPSSA培养基,分别置于不同温度(15、20、25、30和35℃)、pH(5.0、5.5、6.0、6.5、7.0、7.5和8.0)、碳源(果糖、半乳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纤维素、几丁质)、氮源(甘氨酸、苯丙氨酸、蛋白胨、酵母粉、硫酸铵、尿素)和碳氮比(1∶1、5∶1、10∶1、20∶1、40∶1)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菌丝的生长速度及形态,测定其产孢能力;在碳氮源饥饿条件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4种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圆锥节丛孢菌在温度15~30℃均能生长,其中以25℃时菌丝生长最快且产孢能力最强;在pH为6.5~7.5时菌丝生长良好,其中以pH 7.0时产孢能力最强。圆锥节丛孢菌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其中含葡萄糖的培养基产孢量最高;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和蛋...  相似文献   

20.
对河南省猪产业链中分离的28株耐头孢菌素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查,并进一步采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β-内酰胺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以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氨基酸突变。结果显示,河南省猪产业链中耐头孢菌素沙门菌的流行率为0.89%(28/3 137),其中肝脏样品流行率最高(4.98%,16/321);28株检测菌,共分为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印第安纳(46.43%,n=13)和单相鼠伤寒变种(25%,n=7)。所有菌株除了黏杆菌素,对其他11种药物耐药率均高于60%,多重耐药率为100%;至少携带1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最高的基因是blaCTX-M(89.29%,n=25),共携带有6种组合的β-内酰胺酶基因谱;共检测到4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oqxAB、qnrS和qnrC),gyrB和parE均无氨基酸突变,其中15株菌同时发生gyrA(Ser83Phe与Asp87Asn/Gly)突变和parC(Thr57Ser与Ser80Ile/Arg)突变,无论是否存在喹诺酮耐药基因,对环丙沙星均呈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