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熊蜂属系统进化研究方法发生重大的变化,系统进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正慢慢地向传统系统进化方法渗入.与传统的表型特征相比较,分子生物学方法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少,因而更能反映出生物体在演变进化过程中的本质,其研究结果也更可靠.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熊蜂属系统进化领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染色体计数法、蛋白质分析法、DNA测序法.  相似文献   

2.
旋毛虫的分类问题一直以来是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试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对旋毛虫属种分类的研究也推进到从分子水平揭示其物种进化、分类、亲缘关系及种内遗传变异的本质,这在旋毛虫新隔离种的鉴定和分类上将出现一个嵌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苜蓿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欣石 《草地学报》2009,17(5):680-685
回顾了近百年世界苜蓿属(Medicago L.)植物分类的不同结果和演变历程,重点讨论了中国和西方学者对苜蓿属植物分类系统的主要分歧。依据中国学者的分类系统,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胡卢巴(Cermmon Fe-nupreek)、扁蓿豆(Huthenian medica)、黑荚豆(Medicago varia Martyn)等植物种被分别归属于苜蓿属、胡卢巴属(Trigonella L.)、扁蓿豆属(Melissitus Medik.)和黑荚豆属(Turucania),按照西方学者的分类系统,均被列入苜蓿属,并提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复合体的概念,将紫花苜蓿、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杂花苜蓿(Medi-cago Httyenica(Lnn.)Trautv)同归为紫花苜蓿亚种。文章建议为了充分挖掘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的优势,发挥优异基因的改良作用,有必要对中国目前的遗传资源基因库的现状和分类系统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复核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驼鹿在距今约27万年的中更新世末期Piss冰期时代出现在欧洲,在距今约1万年的晚Wisconsinian时期出现在阿拉斯加,伴随着大动物区系的灭绝而出现在北美洲南部,并最终生存了下来,进而不断地进化,形成了现有的七个亚种。在近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学术界开始更加关注分布在中国、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驼鹿,成为研究的新热点。远东驼鹿面临着严重的狩猎威胁,存在着灭绝危险;更重要的是,这一亚种在驼鹿的进化和分类地位问题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学术争议。在以前的研究中,对于远东驼鹿的进化与分类地位的研究,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古生物学研究来推断的,缺乏最有力的证据。但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给驼鹿的进化和分类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旋毛虫属分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已将旋毛虫属分为8个种和3个分类地位尚未定的基因型。文章就不同种和基因型的旋毛虫,分别具有的不同宿主、环境选择因素和世界性分布区域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蒙古高原天门冬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认了蒙古高原天门冬属植物有13种(其中包括2个栽培种)、1变种;把Asparagus borealis S.C.Chen和A.dolichorhizomatus J.M。Ni et R.N.Zhao并入了A.przewalskyi Ivanova;发现了新变种-A.przewalskyi Ivanova var。alaschancus Y.Z.Zhao et J.Xu;比《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  相似文献   

7.
昆虫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 Or)基因家族的分子演变与其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在昆虫的生存和种族繁衍及躲避敌害中起着重要作用。Or基因展现出多种进化模式,有基因结构的变化、染色体位置的变化和复制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获得或失去某种功能,以适应生态环境变化。昆虫气味受体的拓扑学证明,它是与典型的G-蛋白耦联受体(哺乳类气味受体)反向的跨膜分布,通过特殊的离子门控通道和环核苷酸激活的非选择性离子通道,将气味分子信号传递到嗅觉感受器内嗅觉神经元,从而对气味作出简单、快速而有效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Mnass和Snass在鸡胚中发现线粒体DNA,随着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以及PCR技术和测序技术等研究手段的应用.至今,科学家已测定了人、牛、猪、马、驴、鸡、北京鸭等多种动物的mtDNA全序列.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因其序列容易测定、进化速度快、在群体内变异大、极少发生重组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家禽遗传多样性、分子进化、系统发育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小麦族鹅观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鹅观草属Roegneria是小麦族中最大的一个属,对于鹅观草属的归属问题,不同时期的学者拥有各自的看法和观点.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综述了鹅观草属植物的分类历史及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有关鹅观草属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几方面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应把鹅观草作为一个独立的属对待,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把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合为1个属处理.此外,还对鹅观草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分子标记技术在寄生虫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和生化标记3类遗传标记技术相比,具有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在动物的任何生长阶段都可检测,遍布整个基因组,多态性高,检测手段简单迅速,无基因多效性,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试验重复性好等优点.目前,在寄生虫分类鉴定上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有RFLP,PCR-RFLP,RAPD和AFLP.文章综述了4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优缺点以及在寄生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柑橘无核机理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猪圆环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主要对猪圆环病毒的基因组、致病基因、病毒受体等进行综述,旨在为猪圆环病毒的研究和猪圆环病毒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猪圆环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圆环病毒 (PCV)病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猪的传染病 ,该病的广泛流行和蔓延给世界各国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同时也给各国科研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文章就猪圆环病毒的基因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分子免疫学、分子流行病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可以引起鸡的呼吸道症状、肾脏损害、产蛋量和蛋的品质下降。该病毒血清型较多,容易产生变异,给疫病防控带来很大困难。主要对近年来在IBV的基因组结构、IBV的复制过程、IBV的结构蛋白及生物学功能、IBV的变异机制、IBV的进化以及IBV的鉴定和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研究该病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 CTV)引起的柑橘衰退病是严重危害世界柑橘种植业的一种病害。随着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柑橘衰退病的为害变得日趋严重。本文综合有关文献,对CTV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基因型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健康发展。为有效控制本病流行,科研人员不断开发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尤其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本文围绕这2个方面综述了IB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相关研究进展及优缺点,提出在实际检测中,要根据检测目的,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方法,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7.
鸭疫里默氏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鸭疫里默氏菌是造成雏鸭死亡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主要侵害2~6周龄雏鸭,严重阻碍了养鸭业的发展。作者从全基因组序列、基因分型、毒力因子、蛋白质组学、耐药基因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面概述了鸭疫里默氏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为鸭疫里默氏菌病的防制提供指导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规模化养牛业的不断发展,牛支原体已经成为危害养牛业的一种重要致病性支原体。本文介绍了牛支原体病原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我国牛支原体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猪圆环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圆环病毒(porc ine c ircov irus,PCV)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作者对猪圆环病毒的基因组、功能基因、功能蛋白、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方法、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综述,为圆环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全世界每年因该病所引起人和动物死亡数量众多,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将RV疫苗的研制列为最优先发展的疫苗项目之一。对R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开展轮状病毒相关基因的实验室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