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套种就是把几种作物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播种。套种技术可以充分的利用空间,延长对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的利用。小麦套种花生,能够提高两种作物的产量,增加作物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小麦套种花生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经过试验与示范,探索出多种适宜山西中部旱作类型区的多作高效种植模式,即粮经结合型的谷豆覆膜条带模式、(鲜食)玉米套种蔬菜模式;纯经型的甘蓝套种苤蓝模式、覆膜番茄套作萝卜模式;经饲结合型的饲草作物套种大豆、饲草作物套种马铃薯模式、饲草作物套种西葫芦模式。重点介绍了几种成型模式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及关键栽培技术。部分模式表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优势明显,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树型金银花中银一号套种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型金银花中银一号与花生、大豆及甘蓝套种,采取金银花+花生+甘蓝、金银花+大豆+甘蓝2种模式,以不同幅宽种植套种作物。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种植中银一号,行间套种花生,金银花与花生的间距为90 cm,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每公顷效益达100 416.70元;在金银花行间套种大豆不能显著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4.
苹果园间作套种模式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苹果园大都采取宽行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在果树定植后的1~4年时间一般很难取得经济效益。适当进行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幼龄果园中富余的光、温、土地等资源,促进幼龄果树的生长,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作者简要总结了目前主要的苹果园间作套种栽培模式,为合理选择间作套种的作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忌侵占树盘的营养面积一般套种的作物要距离树干2米远,最起码也要在树冠垂直投影线以外。幼年果园的套种面积不得超过果树面积的一半,否则在为套种作物施肥、浇水或耕作时容易撞伤果树。忌套种吸肥能力强和与果树相克的作物套种的作物应该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持地力,不传播病虫害且又  相似文献   

6.
张霞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230-231
科学利用玉米、瓜菜、水稻等作物进行间套种栽培,重点介绍粮菜、菜菜立体种植模式、茬口安排、经济效益等内容,为作物的间套种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朝阳县胜利乡大力发展南国梨和辣椒生产;南国梨园套种辣椒栽培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成为果蔬高效种植模式之一。原来单一种南国梨或单一种辣椒的地块,改为南国梨与辣椒套种模式,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光温土地资源,发挥出作物间生态相生、互补和协同的作用,还提高了产量。南国梨属深根作物型,辣椒是浅根作物,果树行间种植辣椒对果树无任何不利影响,同时,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信息》2017,29(14):94
正1间作套种好处多间作套种也可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间作: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种: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种,套种作物的共生期较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减少土地重茬危害,抑制病虫害,有多种好处,可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9.
间作套种技术是农业中最常用的一种种植技术,具有改善通风透光、土地利用率高等优点,在农作物种植中推广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文首先介绍了间作种植与套作种植的基本概念,然后就农作物间作套种实施过程中的作物品种选配、田间套种配置、生长发育调控等技术要点以及各项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以提高农作物种植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鄂西南蚕区桑园立体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邓文  叶楚华  胡兴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74-2477
分析比较了4种桑园立体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并对4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西红柿、生姜、玉米、甘薯4种套种作物中,套种生姜的经济效益最优,单位耕地面积作物产值达91 539元/hm2,土地生产率达135 289元/hm2,有效能量产投比达3.6∶1.0。套种玉米对桑叶产量有不良影响,桑园全年产叶量仅为14 000 kg/hm2;套种生姜的桑园全年产叶量最高,为17 500 kg/hm2。不同桑园立体种植模式总体评价结果是桑树/生姜>桑树/西红柿>桑树/甘薯>桑树/玉米。  相似文献   

11.
旨在为苹果幼园生产大豆提供依据。以‘秦豆12’为材料,果树行间套种5行(处理1)、4行(处理2)和3行(处理3)并以不套种为对照,探究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大豆产量、农田土壤特性、杂草数量和农田小气候。结果表明:1龄、2龄和3龄果园中处理1、处理2和处理3产量分别最高,且随着树龄的增加,同一处理产量边际效应降低;与不套种大豆相比,套种大豆可使土壤容重降低8.33%,土壤含水量增加13.08%,土壤有机质、速效N和速效K分别提高16.67%、20.33%和9.35%,杂草减少58.10%和相对湿度增加4.47%,并可实现160.90%的利润率。苹果幼园套种大豆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1龄果园行间套种5行、2龄果园行间套种4行和3龄果园行间套种3行具有明显的产量和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12.
针对红壤山地果园开发中存在生态退化,经济效益低等现状,依据红壤山地农业资源开发整体耦合效应理论,提出了以套种优质牧草为纽带的生态果园开发模式,并详细论述了生态果园生产模式以及果园低改技术、牧草套种技术、草牧结合技术、菌草结合技术以及草沼结合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及其实施成效;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和提高果树产量与品质,同时以牧草为纽带发展牧业、渔业、食用菌业和气能源业,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促使丘陵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以优化发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定位试验,从生态经济角度对不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经济高效、生态安全的替代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间作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因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间作季节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单作季节产量明显增加.(2)禾豆间作不仅通过直接影响当季作物的产量形成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通过对后作作物产量的积极影响来提高后作作物的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复合种植模式整体的土地利用率.研究得出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全年提高了4.0%~7.0%.(3)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在间作季及全年的农枳械、农药、化肥的经济投入量减少,农机械、农药等措施的减少,降低了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等的外来干扰,这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来说意义重大.(4)间作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各季及全年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产投比.全年经济效益最高可达25067.7元/hm2,比对照提高了18.97%.综合以上结果,从改善农田生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与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整体评价,禾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麦玉连作的替代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种植不同牧草对渭北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对渭北苹果生草园和清耕园土壤理化分析结果表明,生草平均降低0~40 cm土壤容重6.5,增加田间持水量7.19,显著地增加o~20 cm土壤有机质,禾本科牧草每年增加0.1,豆科牧草增加0.15.同时,生草降低了0~40 cm土层全N、全P、全K含量,牧草、苹果在该土层存在养分竞争,应在生产中加强对牧草的施肥管理,但生草能提高该土层水解N、速效P、速效K的含量,有利于苹果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且禾本科牧草活化有机P的能力强于豆科,而豆科牧草提高水解N强于禾本科.在渭北苹果园生草中开展不同种类牧草混作和轮作有利  相似文献   

15.
晋西果农间作光竞争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西黄土高原现有主要果农复合模式即富士苹果--大豆(PD)、富士苹果--花生(PH)、富士苹果--玉米(PY)3种配置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对比测定分析3种复合模式中富士苹果与作物光合有效辐射(PAR)、净光合速率(Pn)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中随着作物植株由低到高(花生<大豆<玉米),作物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增高,而果树的光合有效辐射则随着间作作物植株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果树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和光合有效辐射变化一致,在PY、PH、PD模式中间作作物净光合速率逐渐减小;作物距果树树干由近及远,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净光合速率也逐渐增高。说明在果树栽植密度确定条件下,不同作物高度、种植密度决定不同复合模式光竞争状况;PD、PH、PY3种复合模式产投比分别为4.042:1、4.036:1和3.404:1,PD、PH2种间作模式效益要高于单作苹果的效益,可在晋西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套种苹果幼园8月份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陕西洛川苹果幼园8月份昆虫群落组成,结果表明苹果幼园昆虫有2纲9目,害虫有7目,益虫3目, 8月上、中旬昆虫数量最多;不同生境中,昆虫的各项指标均不相同,套种大豆园昆虫发生量最低,套种红薯园与套种大豆园群落相对丰盛度差16.8%;金纹细蛾、绣线菊蚜、山楂红蜘蛛和大青叶蝉为优势种群,8月上旬,绣线菊蚜优势度指数为0.687,8月下旬衰退至0.343,金纹细蛾则由0.395上升为0.667;处理区昆虫的益害比值平均为1∶7.51,挂果园为1∶38.17。西北林学院学报22卷第6期马丽等套种苹果幼园8月份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套种、营养诊断与经济分析相结合方法,探讨了幼龄椰园内种植西瓜与番木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幼龄椰园套种西瓜与番木瓜后,可以明显促进椰子的生长,显著改善椰子叶片养分与椰园土壤肥力和大大增加幼龄椰园的经济收入.其中"套种西瓜后再套种番木瓜"模式效果最好,套种3年后促使椰子开花率和经济收入均为最高,分别为43.37%和97350元/hm2,其次是"套种番木瓜"模式,然后是"套种西瓜"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竹农间作与竹丛发笋量、成竹数、成竹秆径关系的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定植后3年内的云南甜龙竹中幼林地空间,合理套种玉米、花生、红薯等农作物,同时利用云南甜龙竹幼林期主枝萌发力强的特性,培育、选用基部粗度1?以上的1年生主枝作为秆枝连体扦插的种源,进行竹苗扦插繁殖;结合竹丛秆龄结构控制,间伐粗度>5 cm的竹材(秆龄在2年以上)进行竹材加工利用的云南甜龙竹幼林竹农间作及经营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山地采用提高建园标准、加强土肥水管理、合理整形修剪和控制产量、提高品质等综合配套技术,使4年生新红星苹果产量达到15 000 kg/hm 2,一级果率达到90 以上,每公顷纯收入超过45 000元。  相似文献   

20.
甘蔗间套种大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蔗间套种大豆,能有效解决甘蔗与其他作物争地的矛盾,还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我国蔗区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综述了甘蔗间种大豆的生产概况、间种模式、栽培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内容,同时,针对甘蔗间套种大豆的发展,提出加强间套种大豆专用品种选育、加大甘蔗间套作大豆的标准化与机械化研究的建议,为甘蔗间套种大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