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摸清多年冻土地带自然植被演替规律及公路建设对多年冻土地区高寒植被的影响和波及范围,将为高海拔地区进行公路建设,保护草地生态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采用常规草地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公路建设年限、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距公路的垂直距离不同,公路建设对沿线自然植被造成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因公路建设形成的次生裸地上虽有部分先锋植物定居,但尚未形成稳定的群落,仅靠自然恢复很难达到草地生态恢复的目的,采取覆坑、人工种草等综合治理措施将会起到很好的生态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摸清多年冻土地带自然植被演替规律及公路建设对多年冻土地区高寒植被的影响和波及范围,将为高海拔地区进行公路建设,保护草地生态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采用常规草地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公路建设年限、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距公路的垂直距离不同,公路建设对沿线自然植被造成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因公路建设形成的次生裸地上虽有部分先锋植物定居,但尚未形成稳定的群落,仅靠自然恢复很难达到草地生态恢复的目的,采取覆坑、人工种草等综合治理措施将会起到很好的生态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取常规草地资源调查的方法,对国道109线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自然植被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该区草地群落结构和种类成分简单,群落中的中旱生、旱生植物种类所占比重较大,植物生长低矮,产草量低,生长期短,大多以营养繁殖为主,根系极为发达。 相似文献
4.
5.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根据490个植被调查样点数据和3种遥感数据集的27个变量,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模拟出4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10个气候系统模式在2050年和2070年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裸地)潜在分布结果。同时为保证数据分析的一致性,利用数据对当前高原草地类型也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相比当前高寒草地分布面积,预计在2050年和2070年裸地和高寒草甸面积微弱减少,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面积在微弱增加,高寒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结果在4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的表现基本一致,研究不仅可以为高寒草地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植被类型相关的数据支持,还可以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的探讨提供部分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和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的植物标本,对该旗境内克鲁伦河中下游沿岸的草原植被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在克鲁伦河中下游沿岸大量分布的红砂群落,戈壁针茅群落和蓍状亚菊群落,不是一般的跨带现象,也不是所谓的隐域性植被,而是荒漠草原植被类型的雏型。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公路的建设越来越频繁,成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其建设线路不断延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提高了社会的运行速度.但是,相应的环境问题也突出起来,尤其是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成为工程建设所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减小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公路,成为公路建设的一大任务,也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区“公路建设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公路建设植被恢复的农艺技术措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年植被盖度达80%以上,高度达2~20cm;移植草皮盖度达50%~80%,基本达到原生植被的盖度;采用方格网或复土20cm栽培牧草比复土5cm和直播区出苗数量高1.98倍;使用无纺布覆盖和吸水剂拌种在试验区可提高出苗率1~2倍和10%~20%. 相似文献
9.
青藏公路北起青海格尔木的昆仑山北侧,南到西藏那曲以南,总长约650km的路段铺设在多年冻土之上。青海省草原总站于2003年进行了沿途植被群落的实地调研。其植被类型可分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垫状植被、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等。 相似文献
10.
多年冻土是冰冻圈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热状态和冻融过程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高寒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环境稳定。多年冻土区大气-地面的能量交换过程对气候变化及生态水文等冰冻圈相关环境要素的稳定及动态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地面温度是高山多年冻土区大气-地面能量平衡的重要指标和冻土模拟制图的关键驱动条件。本文从冻土-气候关系、地面温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地面温度监测和冻土模型等方面综述了高山多年冻土区地面温度主要的研究进展;并就空间异质性极强条件下植被、积雪、土壤等局地因素对高山多年冻土区气温和地面温度差的影响,以及地面温度的冻土模拟应用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地面温度是冻土热状态模拟制图的上边界条件,是比气温和遥感陆面温度更有效的多年冻土存在状态的指标,同时也是比钻探测温更简单经济的多年冻土热状态调查手段,然而过去研究不多,因此亟待开展高山多年冻土区地面温度及其与相关下垫面要素的长期协同监测。基于气温、遥感陆面温度进行多年冻土热状态的中大比例尺精准模拟及其时空分布制图,应充分考虑植被和积雪等因素对气温和陆面温度的定量削减作用,否则易造成多年冻土及活动层模拟与实际分布的较大误差。此外,中纬度高山多年冻土区极强的太阳辐射导致积雪较难稳定驻留,但其复杂相变作用对下伏多年冻土热状态的影响尚需长期定位监测和模拟研究以精准量化。 相似文献
11.
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及植被分布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草原植被类型及土壤类型的分布关系的研究表明:1)细菌数量的分布是轻壤土>中壤土>沙壤土>紧沙土;2)放线菌数量的分布是紧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 3)真菌数量的分布是中壤土>轻壤土>沙壤土>紧沙土;4)土壤微生物的数量随着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而变化,细菌的数量在植被类型④中最多;放线菌的数量在植被类型①中最多,而真菌的数量在植被类型②中最多;5)在中壤和轻壤土上的植被较好,四度一量值高,紧沙土最差,初步说明土壤类型(机械组成)及植被类型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对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铁杆蒿种群演替变化中不同恢复年限的群落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群落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群落总盖度、地上与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加,群落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再趋于稳定,丰富度指数缓慢升高但变幅不大,而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变化趋势相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增加且上层土壤养分恢复较下层块。群落植被因子与表层土壤养分相关分析表明,植物群落总盖度、铁杆蒿盖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与表层土壤(0~20 cm)养分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铁杆蒿盖度与群落总盖度、表层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群落地下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Ma)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群落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有机碳和碱解氮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群落地下生物量与Ma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说明群落生物量可以在土壤养分因素的作用下得以显著恢复,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又促进演替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比分析毛乌素沙地9种主要植被类型样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差异,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0~8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关系均为:马蔺群落>芨芨草群落>旱柳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沙柳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农田>中间锦鸡儿群落>流动沙地。随着土层加深,固定沙地油蒿群落、中间锦鸡儿群落、旱柳群落、芨芨草群落、马蔺群落和农田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流动沙地、沙柳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格局和有机碳含量相似,但二者变化幅度不同。在流动沙地上进行植被建设有助于土壤固碳,且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的固碳效果较好。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强烈的人为干扰,以防止浅层土壤碳发生变化,维持土壤碳库稳定。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措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分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借鉴前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水分与林草植被建设的相互效应出发,提出了以土壤水分平衡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3项措施:1)不同地带天然植被类型的林草植被建设;2)不同植被地带的水分生态条件和立地条件的林草植被建设;3)注重林草植被布局,加强草地建设。认为要提高林草植被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最大限度发挥林草植被的生态效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必须要仿拟天然植被结构和遵循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进行,并探讨了今后进行林草植被建设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退化草地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于2010年春季和夏季在希拉穆仁草原开展了浅耕翻处理对草地植被和土壤影响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1)春季浅耕翻造成了严重的风蚀和土壤粗质化;夏季浅耕翻不会引起风蚀和土壤粗质化。2)春季浅耕翻样地植被稀疏,许多根茎和幼苗干枯死亡或被风吹走。夏季降水增加,植被以一年生植物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绳虫实(Corispermum declinatum)等为主,植被盖度30%;夏季浅耕翻样地耕翻后经过几次降水,羊草(Leymus chinensis)迅速生长,重要值高达0.7,成为绝对优势种,植被盖度62%。3)生长季末,春季浅耕翻样地枯落物很少,盖度不足10%,土壤有机质下降约1/3;夏季浅耕翻样地枯落物较多,盖度约30%,土壤有机质增加8%。4)2011年春季对两块样地返青情况的调查表明, 夏季浅耕翻样地明显好于春季浅耕翻样地。综合而言,夏季浅耕翻对草地的恢复作用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16.
坝上地区孤石牧场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探讨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和植被稳定性,采取土壤采样分析与现场植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坝上孤石牧场退耕地和过牧地上植被与种子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退耕地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高于过牧地,退耕地正处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恢复演替阶段;2)退耕地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大于过牧地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丰富度;3)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共有种数在退耕地上较多,在过牧地上较少,从而导致了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群落组成的相异性增大.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草甸植被类型下土壤腐殖质及有机磷类型探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采用熊田法和Bowman-Cole法研究了不同草甸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中的腐殖质类型及土壤中的有机磷组分,结果表明,各类土壤总有机质含量变化在7.00%-12.28%之间,游离胡敏酸(fHA)的比率为51.67%-60.10%游离富啡酸(fFA)的比率为80.01%-86.46%;在可提取腐殖质中胡酶酸所占比率为47.99%-56.98%。此外,土壤中腐殖质的相对色度(RF)和E4也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土壤的有机磷组分方面,活性有机磷的含量比较低,变化在2.35%-6.01%之间;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含量在高海拔寒冷地区较低,变化在32.58%-34.66%之间,在低海拔谷地地区较高,变化在41.97%-52.18%之间;低温有利于中等活性有机磷向中等稳定性有机磷转化;而各类高度稳定性有机磷含量较低,仅高于活性有机磷,均在15%左右。有机碳/有机磷(Co/Po)比值均大于100,有机质中的相对含磷量较低。藏嵩草+华偏穗草草甸土壤中全磷含量高,其中又以无机磷为主,是该植被类型下土壤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8.
19.
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模式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为例,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采集湖南农业大学生态研究所紫色土生态实验站部分收集整理的资料和实验数据,系统分析了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干旱缺水、水热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人为破坏频繁;植物群落破坏容易,恢复难。在此基础上,从全局性、紧迫性、高效性、层次性、可持续性、创新性与多样性的角度提出在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的上坡、中坡与下坡其植被恢复建设分别采用3种典型模式,即:灌草模式、乔灌草模式和经济林果与绿肥牧草模式,以期促进该区域的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