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结果表明:(1)棉铃品质性状根据变异性分为3类,第1类包括铃重,籽指,纤维品质指数和伸长率,易受环境影响,第2类包括同时受控于环境和品种遗传性的工,衣分和Mik值;第3类包括长度和整齐度。棉株不同部位铃品质性状变异中,下,中部铃明显一致,上,顶部铃一致,下,中部明显小于上,顶部,均大于整株铃。(2)棉铃品质性状根据相关性分3类,第1类以铃重和Mik值为中心,另含伸长率,整齐度;第2类包括强度和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主要性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数据源,分析了1999年设立转基因抗虫棉试验以来先后参试的21个春播常规品种和42个杂交种的主要性状参数分布及年度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子棉总产量、株高、黄萎病指分布广泛,铃重、子指、霜前花率、果枝始节、果枝数变幅较小,80%以上的品种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符合中绒棉育种目标;②随时间推移,子棉总产量、铃重、霜前花率、纺纱均匀指数有上升趋势,而衣分、子指、上半部平均长度、麦克隆值变化不大,黄萎病指有所降低但仍然偏高;③纤维比强度、黄萎病指是品种达标的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3.
抗虫短季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短季棉育种实践中达到性状选择的统一和平衡。[方法]为提高抗虫短季棉育种成效,以1998~2009年国审及省审的11个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及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短季棉品种将早熟、高产、优质集于一身是可能的,是其多个性状协调配合的结果;形态性状选择可作为短季棉选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短季棉的抗病性还有待提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减少今后短季棉育种的盲目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晋南麦后直播短季棉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2011—2013年优异短季棉品系生育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比较,并分析不同年份各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晋南地区在短季棉育种中取得了巨大进步,生育期缩短至105 d以内,铃大、衣分高,产量显著提高,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有的甚至达到优质棉标准;筛选出6个早熟、高产、优质的品系。有些品系个别性状(如高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长、比强度高)非常优异,可通过杂交、回交等手段将优良性状聚合,打破遗传负相关,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短季棉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短季棉主要性状遗传分析与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个杂交组合后群体表现,分析了不同遗传背景下早熟性,丰产性,纤维生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下加性效应是最基本的。霜前皮棉产量,皮棉总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是由显性或上位性效应引起的。纤维品质性状多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长度、单纤维强力性状除加性效应外,还受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影响。在早熟丰产优质诸性状的同步改良中,宜选择霜前皮棉产量高,品质较好的品种为基础亲本,另一亲本应具备单纤维强力突出,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①棉铃品质性状根据变异性分为3类,第1类包括铃重、籽指、纤维品质指数和伸长率,易受环境影响;第2类包括同时受控于环境和品种遗传性的强度、衣分和Mik值;第3类包括长度和整齐度。棉株不同部位铃品质性状变异中,下、中部铃明显一致,上、顶部铃一致,下、中部明显小于上、顶部,均大于整株铃。②棉铃品质性状根据相关性分3类,第1类以铃重和Mik值为中心,另含伸长率、整齐度;第2类包括强度和纤维品质指数;第3类包括籽指、衣分、长度,以籽指、衣分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不育系Lu1A的株高、生育期的一般配合力低于623A,达极显著水平,而产量、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高于623A,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可望替代623A成为高粱夏播区配制高产、早熟、矮秆杂交种的骨干不育系。恢复系材料中,6006的穗长、千粒重、熟期的一般配合力表现突出,与其他材料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晋89346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株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低,穗粒数显著高于对照,应用潜力较大。参试组合中,623A×晋89346、Lu1A×晋89346等组合产量居前几位,综合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8.
中创1号(中棉所50)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最新培育的短季棉新品种,2005年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于2005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棉所50适宜于黄河流域棉区麦棉套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机械化采收棉花(以下简称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QTL定位.[方法]利用机采棉新陆早33号和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杂交的F2群体,分析出苗-现蕾、现蕾-开花、开花-吐絮天数及生育期等物候性状和株高、果枝始节、第一果枝高度、叶片大小、节间长度等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QTL定位分析.[结果]株高、果枝始节、叶片大小、出苗-现蕾、现蕾-开花与第-果枝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节间长度、开花-吐絮、生育期与第一果枝高度正负相关不显著.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5个QTL.检测到控制第一果枝高度的QTL 3个,位于在Chr5,可解释表型变异为0.04; ~8.18;;在此染色体还检测到控制果枝始节的1个QTL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0.01;,在LG02连锁群上检测到了控制出苗-现蕾的1个QTL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2.64;.[结论]通过机采棉品种新陆早33号F2群体进行QTL定位共获得了控制3个机采棉性状的5个QTL位点,覆盖的遗传距离为142.05 cM,机采棉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QTL的研究为提高机采棉育种效率提供初步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中熟棉在新疆生态条件下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旱区棉花高产优质育种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中熟D组陆地棉区试的20个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植株形态、产量和品质15个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形态和产量性状以果枝始节、果枝数、单株铃数和皮棉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依次为19.43%、6.08%、5.87%、5.74%;品质性状以伸长率、纺纱指数和麦克隆值的变异系数较大,依次为10.72%、6.81%、5.61%。15个数量性状中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的有衣分与皮棉产量、绒长与纺纱指数等12对性状,达显著水平的有单株铃数与皮棉产量、绒长与比强度等7对性状;产量性状中以单株铃数、衣分对皮棉产量的影响较大,单铃重次之;纤维品质性状中比强度、整齐度、绒长和麦克隆值是影响纤维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分别通过其他性状对纤维品质的间接作用也较强。[结论]在棉花高产优质育种实践中,须充分关注性状间的依存与制约关系,形态性状、产量因素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和F_2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以及这些性状在F_1,F_2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霜前皮棉产量、株高、铃重、衣分、霜前花率等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而果枝数、单株铃数、生育期、2.5%跨长等则呈现负效应;这些性状优势在F_2代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产量、霜前花率、单株铃数降幅较大,铃重、衣分、籽指虽比F_1有所降低,但仍表现为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的主要性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分析评价了 1 992年以来河北省审定的 42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 :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有所提高 ;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 ,黄萎病抗性育种进展缓慢 ;单株铃数、霜前花率略有上升 ;生育期、铃重、衣分相对稳定 ;纤维长度没有明显变化 ,比强度偏低 ,马克隆值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13.
对参加河南省2006年杂交棉区试(3组)的12个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5个公因子对所考察性状变异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9.22%,反映了所考查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根据诸品种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值,将12个供试品种从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差异聚为3大类,并指出每类品种进一步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新疆棉花主推品种的机采农艺性状研究,筛选出适宜机械化采收的品种类型。【方法】对100个新疆棉花生产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12个农艺性状中变异大于10%有7个性状,分别为叶枝(64.0%)、吐絮铃数(25.8%)、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20.2%)、吐絮率(17.1%)、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16.8%)、单株结铃数(16.0%)和果枝始节高度(11.5%)。生育期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吐絮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果枝数、果枝始节高度和单株结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中部夹角,下同)夹角与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铃数呈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与果枝始节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叶枝与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15%,主要和生育期、株高、果枝夹角、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有关。将100个棉花品种在遗传距离为44.0时划分为7类,初步筛选出第二类群中的11个品种更符合机采品种性状要求。【结论】筛选出11个更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5.
海岛棉杂种一代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24个海岛棉杂交组合的9个主要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杂种一代产量与其主要相关性状的关联度:株高0.6951、节数0.6520、果枝数0.6625、吐絮0.6755、长度0.6518、强力0.7462、衣分0.7050、单铃重0.7497、单株铃数0.8305;关联序为:单株铃数>单铃重>强力>果枝数>衣分>长度>节数>株高>吐絮;各性状的灰色权重为ω1∶ω2∶ω3∶ω4∶ω5∶ω6∶ω7∶ω8∶ω9=0.11∶0.10∶0.10∶0.11∶0.10∶0.12∶0.11∶0.12∶0.13.  相似文献   

16.
棉花新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13个棉花区试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性状以单株成铃的变异系数最大。纤维品质性状以纺纱均匀性指数最大。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直接通径系数大小排序,产量因素性状依次为单株成铃〉单铃子棉重〉子指〉衣分;纤维品质性状依次为纺纱均匀性指数〉麦克隆值〉整齐度〉伸长率〉比强度〉2.5%跨长。主成份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份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9.53%,已反映了所列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通过各品种的主成份得分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名,并把参试的13个品种聚为5大类。  相似文献   

17.
麦后直播短季棉地膜覆盖效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传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252-6253
[目的]探索短季棉麦后直播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方法]以中棉所50为试材,通过覆膜与不覆膜对照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地温、叶面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后,土温显著增。地膜覆盖45 d,5、101、5 cm各土层增加积温分别为123.74、105.75和87.5℃;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提高。与对照相比,地膜覆盖后麦后直播的短季棉苗期、蕾期的叶面积增长速度快,现蕾期早4 d,开花期早6 d,吐絮期早8~10 d,株高高3.1 cm,单株叶片多2.2个,果枝增加1.3个,蕾增加2.7个,霜前花率提高11.15%,比对照增产33.2%。[结论]短季棉麦后直播地膜覆盖可以明显增加单株铃数、单铃量、霜前花,显著提高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82~2006年我国年种植面积在6666.7hm^2以上的小麦品种数据,从性状供给和需求2个方面对小麦品种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所涉及的小麦品种性状包括产量潜力、品质、抗病性、全生育期和株高。其中,产量潜力选取所研究品种的区试产量;品质为区试及相关机构对该品种粗蛋白含量的测试结果;抗病性选取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四大病害来分析,抗病性分为2级,即1为抗,2为不抗。研究所采用的供给性状是指当年农民生产上可供选择的所有品种性状指标平均值,用生产上所有6666.7hm^2以上品种性状指标的简单平均值来表示;需求性状是指当年农民生产上所种植的所有品种性状指标的面积加权平均值,使用农民生产上种植的所有大于6666.7hm^2的品种性状指标的面积加权平均值。结果表明:①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1982~2006年间全国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增加了44.7%,由1982年的4549kg/hm^2,增长至2006年的6111kg/hm^2。与此同时,农民对品种的产量性状需求仍是最主要的需求。所有年份面积加权平均产量潜力均大于简单平均产量潜力,1982—2006年间产量潜力的面积加权平均值年均增长率达1.3%,高于简单平均值。②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品质显著提高,1982~2006年间小麦品种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6个百分点。然而,农民对小麦品种粗蛋白性状的需求并未显示出与供给的显著差异,小麦品种粗蛋白含量的简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并无显著差别。③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抗病性显著增强。20世纪80和90年代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均显著提高,但2000年以后这些病害的抗性均未出现明显改善。而且,近年来农民生产上所种植的品种对抗病性的性状需求显著低于品种的性状供给。说明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农民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性状需求并不是最优先考虑的。④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全国小麦品种的平均生育期由1982~1985年间的209d减少为2001~2006年的202d。但农民并未对品种生育期性状表现明显需求,各时期生育期性状的加权平均数均大于简单平均数。⑤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的株高明显降低,1982—2006年间全国小麦品种的平均株高降低了11.4cm。同时,农民对品种株高性状的需求仍然较大,各时间阶段小麦品种的面积加权平均株高均低于简单平均株高。  相似文献   

19.
棉花新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河南省2006及2007年15个春棉区试品种的植株、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7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4个主成分对所考察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0.10%,根据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15个参试品种从产量和主要品质的相似度聚为5大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判别分析验证,误判率为13.3%。根据对各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多元方差分析,进行了各类品种的综合评价与性状改良目标针对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短季棉豫早73、豫早06、豫早08、中棉37和中棉30的主茎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单株产量和纤维品质。结果表明:豫早06由于其叶片功能期Pn较高,且衰老慢,其叶片的Pn、Fv/Fm和ΦPSⅡ日变化幅度又较小,对强光利用能力强,全天光合速率较高,从而获得最高产量;豫早73和豫早08,由于其叶片的Pn、Fv/Fm和ΦPSⅡ日变化幅度比中棉30的小,对强光利用能力强,全天光合速率较高,而获得较中棉30显著高的产量;中棉37由于其叶片功能期Pn较高,且衰老慢,也获得较中棉30显著高的产量;中棉30由于其叶片光合性能相对较差,而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