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通过总结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布局概况,并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浙江省及其他地区的生态农业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文章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方面共13个指标构建我国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前列的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2018年浙江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生态农业效益主要基于生态农业社会辐射、生产效率、资源基础、现代化水平4方面进行评价。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是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其次是金华市、台州市、温州市、丽水市,较弱的是嘉兴市、湖州市、衢州市、舟山市。整体而言,浙江省生态农业效益排名暂时呈现浙中最优,南北两面居中,东西两翼靠后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河北省 1 1个地级市的农业发展状况 ,运用因子分析法给出了各市农业发展的综合得分 ;并用聚类分析法把 1 1个市划分成了 4类 ,对各类地区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生态农业是推动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结合每个地区的发展现状并因地制宜地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建设重点对于生态农业效益的提升将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福建省为研究区域,从自然资源、农业发展、城市建设3方面共15个指标构建福建省生态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结合各市公布的《统计年鉴》(2011—2018年)以及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厅等相关部门所发布的政府统计公报,求取各指标数据均值,以此作为数据样本并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进行生态农业功能区划.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农业功能分区大致形成山区城市组合、沿海城市组合与经济特区分别聚合成类的三区布局,整体呈现"一心、两区、多翼"的生态农业功能分区格局.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大量指标数据变化规律来探讨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态势在时间维度上的总体特征,以及各功能区的区划成因.最后,基于聚类结果进一步将三区定义为沿海都市现代化生态农业功能区、山区城市特色生态农业功能区和滨海特区休闲生态农业功能区,并对各个功能区的优劣势及未来发展定位做深入分析,提出建设重点,以期能为福建省生态农业统筹规划、联动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深入考察河北省11个地级市农业发展现状,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选取了17项指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理论和方法,构建ANN模型中的BP网络对各地级市农业质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将11个地级市划分为3种农业发展类型,并有针对性地对各区域农业建设条件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是当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年安徽16个地级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数据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安徽省及下属各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建议。研究发现:安徽省16个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致呈现高中低三个层次,虽然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斐然,但也存在着各市之间发展不均衡,各市内部农业产业化各项指标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全区各市及部分县实地调查生态农业发展状况,分析广西发展生态农业战略意义、发展瓶颈,提出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结果】广西目前已建立一百五十多个生态农业示范村,生态农业建设已初显雏形,全面完成了"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主要存在发展基础不完备、技术人才缺乏、规模化发展难度大、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建议】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培训,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优化生态产业的组织建设,坚持走生态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农业投入和农业产出两大角度,基于2015年安徽省各市农业现代化各项指标,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各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安徽省各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尚不均衡,16个地级市中12个已经进入发展阶段,还有4个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各地级市均未进入成熟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合肥市,其综合水平达到0.699,最低的是综合水平为0.296的铜陵市。针对得出的结果并结合地区发展特色提出优先发展高效种植业、实施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产业规范发展等提高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涵盖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包括15个指标的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广东省各地级市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可分为生态农业基础、农业资源安全、政府支持力度产出效益、农村生态知识科谱5大因子;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综合得分排名前5的是韶关、清远、河源、梅州和肇庆,综合排名靠后的分别是湛江、汕头、茂名、中山、潮州、佛山.综合来看,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粤北最优,珠三角居中,东西两翼靠后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基于舒适物理论视角,从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科教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对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生态位相关理论,测算浙江省各个地级市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各维及综合生态位值、重叠度、宽度和适宜度,据此对各地级市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地级市返乡创业生态系统综合吸引力生态位高度重叠,各市之间竞争激烈;2009—2019年期间各个地级市的生态位宽度波动较小,已形成固定空间格局;部分地级市综合农业生态位与生态位适宜度产生背离现象,须多维度衡量综合吸引力强弱。将浙江省11个地级市划分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并提出生态位扩充、协同、优化等策略,形成“上中下游互补、东中西部互动”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高超 《吉林农业科学》2020,45(3):103-107
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粮食产量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4个与粮食产量关系最密切的影响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探测分析方法,对不同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河北省11个地级市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及不同种类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技术人员、化肥施用量是粮食产量的显著影响因子。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交互影响作用最强。农业机械使用中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河北省粮食总产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14个市(州)可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兰州市为1类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最高,其他市(州)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然后,研究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3点成因。最后,提出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疆14个地州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并受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自然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较大。南疆地州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大,而北疆地州市城乡收入差距较小。总体上,新疆各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态势,尤其是南疆4地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灰色预测的结果显示,2015年阿克苏地区、克州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的城乡居民的绝对差额将会持续拉大,分别达到10882元、12870元、9811元和12743元。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调查法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与源解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种植业氮、磷合计用量为2 703 795.7 t(折纯),其中肥料氮施用量为1 932 024.6 t(折纯,N),肥料磷合计771 771.1 t(折纯,P2O5),总氮和总磷的流失总量为76 688.7、5 472.7 t/年。湖北省9种主要农药成份的流失总量896.6 kg;湖北省地膜使用量为9 508.7 t,土壤中残留量为1 671.5 t,全省平均残留率为使用量的17.6%;湖北省秸秆产生量为4 090.7万t,其中62.3%的秸秆进行了综合利用,有36.1%的秸秆被非资源化处置。全省污染负荷占比前三的市(州)为荆州市、襄阳市、宜昌市。综上所述,湖北省17个市(州)的种植业源防控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氮和总磷,防控的重点区域为荆州市、襄阳市。  相似文献   

14.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眼点,结合农业生产属性,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从生产条件、投入水平、产出水平3个方面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从时空两维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5年,农业生产条件波动中提升,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及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空间上四川省21个地级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性显著。提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三产有效融合、适度规模化经营等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9年的数据,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利用自然间断分级法对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云南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偏弱,其中62.5%的区域处于中低发展水平;云南各州市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制约因素各不相同;从空间分布上看,滇中、滇南、滇东北、滇东南、滇东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强,而滇西北、滇西南、滇西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果,从影响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发展的不同因素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廊坊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廊坊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林牧渔业及非农行业的相互关系,同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采用土地消耗指数和变差系数,将建设用地和GDP结合,对甘肃省及各市(州)土地消耗指数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及各市(州)土地消耗指数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甘肃省土地消耗指数由2006年的500.32hm~2/万元下降为2013年的152.16 hm~2/万元,降低了69.59%,表明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在不断提高;各市(州)土地消耗指数差异性在逐渐缩小,差异程度由2006年的0.96下降到2013年的0.48。  相似文献   

18.
李偲  韩璞景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01-3504
运用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区位熵、旅游资源丰度等方法探讨新疆15个地州市2001~2010年的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波动较大,各地州市旅游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伊犁州直属县市、吐鲁番地区、克拉玛依、和田地区等地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保持正相关,昌吉州、阿克苏地区、乌鲁木齐等地出现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