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小麦蚜虫寄生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麦田中所发生的4种蚜虫的寄生蜂复合体进行了调查,主要的初寄生蜂有燕麦蚜茧蜂、阿维蚜茧蜂、烟蚜茧蜂、菜蚜茧蜂、桃瘤蚜茧蜂、麦蚜茧蜂、细长径蚜茧蜂、翼蚜茧蜂及一种蚜外茧蜂。重寄生蜂有Aphidencyrtus sp Asaphes sp.,Chrips sp.,Dendrocerus sp及Pachyneuron sp.等5种。作者对这几种蚜茧蜂提供了一工作用检索表,并讨论了它们的寄主范畴,发生数量,生物学特性及利用它们进行小麦蚜虫生物防治的可能性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陕西烟田蚜茧蜂的优势种群,在烟叶生长期内,在安康、商洛、汉中、宝鸡、延安等5大烟区采取定点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采集成蜂和僵蚜后,将所得的蚜茧蜂制作成玻片标本进行筛选鉴定,以明确陕西烟田蚜茧蜂的种类及比例。根据种群的个体数量,统计研究样区各种寄生蜂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大于10%为优势种。结果表明:烟蚜茧蜂与燕麦蚜茧蜂是陕西烟田蚜茧蜂的优势种群,烟蚜茧蜂成蜂数量在6月5~9号达到最大值,其优势种燕麦蚜茧蜂成蜂数量达最高峰的时间比烟蚜茧蜂提前10d左右,即在5月底即可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能够强烈影响寄生蜂对寄主的寻找及寄生作用,寄主密度亦是影响寄生蜂分布的重要因素,然而农业景观的格局和寄主密度对寄生蜂寄生率的相互影响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在简单与复杂2种麦田农业景观结构下,调查了麦蚜的分布格局与2种寄主密度下麦蚜的初寄生率与重寄生率,分析了景观结构对麦蚜密度的影响、景观格局与麦蚜密度对寄生蜂寄生率与重寄生率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对麦蚜分布和寄生蜂初寄生率与重寄生率的影响均不明显,但寄主密度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对寄生蜂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寄主密度与寄生率呈正相关,寄主密度较低时烟蚜茧蜂为优势种,寄主密度较高时燕麦蚜茧蜂为优势种。麦蚜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对寄主密度的反应与其形态学、体型大小以及生活史特征相关,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的群落组成显著影响其对麦蚜的寄生率,而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保护利用天敌控制麦蚜为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山东控制麦蚜的天敌优势种有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燕麦蚜茧蜂、烟蚜茧蜂。天敌利用指标为:麦蚜盛发期百株蚜量500~600头,瓢、蝇有效虫态数量之和与蚜量之比为1:80以下,三日蚜变系数为1以下;或蚜茧蜂寄生的僵蚜率20%左右,三日内蚜量趋于下降。改善种植结构、使用选择性药剂、改进用药技术,保护利用天敌控制麦蚜为害,示范面积100万亩,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本地温室内2种优势寄生蜂烟蚜茧蜂和菜少脉蚜茧蜂对桃蚜的控害潜能,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研究了2种蚜茧蜂和桃蚜的繁殖、寿命和子代性比等生物学特性,并编制了寄主和寄生蜂的试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2种蚜茧蜂的雌蜂寿命均长于雄蜂,烟蚜茧蜂雌蜂寿命长于菜少脉蚜茧蜂; 2种蚜茧蜂的逐日产卵量在羽化第2日达到高峰(烟蚜茧蜂:67.70粒;菜少脉蚜茧蜂:52.95粒),随后逐日下降;烟蚜茧蜂和菜少脉蚜茧蜂单雌平均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烟蚜茧蜂:332.2粒/雌;菜少脉蚜茧蜂:218.9粒/雌),产卵历期也存在显著差异(烟蚜茧蜂:8.0 d;菜少脉蚜茧蜂:6.4 d);母蜂日龄对子代雌性比有显著影响,且在相同日龄条件下,菜少脉蚜茧蜂的子代雌性比高于烟蚜茧蜂;通过比较2种蚜茧蜂与桃蚜的生命表参数发现,蚜茧蜂r_m和R_0值均明显大于害虫。综上表明, 2种蚜茧蜂对桃蚜的寄生能力强,繁殖速率高,种群增长速率均优于桃蚜,对桃蚜表现出较好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目测法和网捕法系统调查了河南省漯河市小麦田害虫与天敌群落动态变化和时间生态位。结果表明,该地区麦田害虫与天敌群落共有9目20科31种,其中优势害虫和优势天敌分别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烟蚜茧蜂(Aphidius guifuensis)。麦田群落总个体数随时间呈抛物线形变化,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4月份小麦抽穗灌浆时降低,而在5月份小麦乳熟期升高。在麦田害虫群落中,禾谷缢管蚜(Rhopalosiohum padi)和麦长管蚜的种内竞争较缓和,但两者之间的种间竞争最强;麦岩螨(Bryobia rubrioculus)的种内竞争最为激烈。在天敌群落中,大灰食蚜蝇(Eupeodes corollae)种内竞争最为缓和,而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的种内竞争最为激烈;烟蚜茧蜂与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种间竞争最强,其次为大灰食蚜蝇和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月斑鼓额食蚜蝇和中华草蛉种间竞争最弱。害虫与天敌种群之间,烟蚜茧蜂、大灰食蚜蝇和黑带食蚜蝇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控制作用较强,但各个天敌对麦岩螨和麦圆叶爪螨的控制作用均较弱。在生产上,小麦拔节期应注意防治麦螨;抽穗灌浆期重点防治麦蚜,并注意对烟蚜茧蜂和大灰食蚜蝇等优势天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河南麦田蚜茧蜂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6年,对河南各小麦产区的蚜茧蜂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现7种蚜茧蜂,其中以烟蚜茧蜂和燕麦蚜茧蜂发生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在麦田,蚜茧蜂主要寄生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的2—3龄若虫,麦长管蚜的被寄生率最高,占总寄生量的79%。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表明,蜂羽化后半小时即可交尾,盛期在早上6—8点半和下午5—7点,产卵盛期在早上8—10点和下午4—6点。一头雌蜂可连续寄生3—5头蚜虫,多者达18头。每头蚜虫只被蜂产卵一次,发育成僵蚜后只出一头蜂,凡是出多头蜂者均为重寄生蜂,蚜茧蜂有产雄孤雌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8.
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是为害烟草的一种主要害虫。目前烤烟生产上主要是采取化学农药、物理、生物方法进行防治。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优势寄生天敌,是专门寄生蚜虫的一种内寄生蜂。本文主要介绍镇远县烟区,在繁育蚜茧蜂进行蚜虫防治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为各烟区开展蚜茧蜂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和麦蚜茧蜂 Ephedrusplagia-tor(Nees)3种寄生蜂28S rDNA D2区序列进行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索了GenBank核酸序列库中姬蜂总科和小蜂总科的其它26种寄生蜂的相应序列,利用29种寄生蜂及2种弹尾目昆虫28S rDNA D2区序列对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3种寄生蜂28S rDNA D2区序列与同一亚科的其他种相似性达90%以上.3种寄生蜂中,腰带长体茧蜂和麦蚜茧蜂与弹尾目昆虫的遗传距离较远,是较进化的种类;棉铃虫齿唇姬蜂与弹尾目昆虫的遗传距离较近,是较早分化的种类.29种寄生蜂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茧蜂科的蚜茧蜂亚科和长体茧蜂亚科处于同一分化地位,但有明显分化;小蜂总科与姬蜂科处于同一分化地位,比茧蜂科分化晚.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田茧蜂常见种类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表明,新疆主要棉区棉田茧蜂种类有9种,常见种类有5种: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Say)、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地老虎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ollaris Spinola)、瓢虫茧蜂(Dinocampus coccinellae schrenk)、燕麦蚜茧蜂(Aphidius evenae Haliday),分别属于5个亚科.其中麦蛾柔茧蜂是新疆棉田棉铃虫幼虫的优势种寄生蜂.研究并详细记述了新疆棉田常见茧蜂种类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和分布.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保定市麦田禾本科杂草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取点和倒置"W"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保定市麦田禾本科杂草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定市麦田禾本科杂草主要为雀麦和节节麦,主要分布在定州、望都和保定市郊区;安新县麦田仅有少量雀麦发生;定州市麦田禾本科杂草主要为雀麦和节节麦,相对多度分别为26.6%和3.7%;望都县麦田禾本科杂草主要为雀麦和节节麦,相对多度分别为27.6%和12.5%;保定市郊区麦田禾本科杂草主要为雀麦和节节麦,相对多度分别为18.2%和22.2%。  相似文献   

12.
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对烟蚜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通过烟草漂浮育苗繁育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在云南烟草上得到大规模应用。该项生物防治措施的推广将是实现农业生产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影响该技术各环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优化烟草漂浮育苗繁育烟蚜茧蜂效果的措施和对策,建议系统研究制约烟草漂浮育苗繁育烟蚜茧蜂的技术瓶颈,探索产业化途径,为烟蚜茧蜂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云南水稻根际土壤中的线虫种类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描述了云南水稻根际土壤中发现的3种植物寄生线虫燕麦真滑刃线虫A phelenchus avenae Bastian, 1865,多带螺旋线虫Helicotylechus multicinctus (Cobb, 1893) Golden, 1956和穿刺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enetrans (Cobb, 1917) Chitwood & Otifa, 1952.这3种寄生线虫均为云南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14.
赵杰  张管曲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6):3496-3503
【目的】明确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小麦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状况及其田间侵染规律,为陕西省CCN的综合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采用五点法随机取样、芬萘维克漂浮法(Fenwick)分离孢囊、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孢囊线虫种类;定点定期取样,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法对根系染色,显微镜检查根内线虫虫态与数量。【结果】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等24个县(市)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病的致病线虫种类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麟游县的平均孢囊量最高,为32.0个/100 g土,永寿县的平均孢囊量最低,为5.5个/100 g土。调查的陕北地区县市没有发现CCN。冬小麦秋播后,土壤中CCN孢囊孵化后的2龄幼虫(J2)即可侵入根系内。翌年小麦返青,J2幼虫开始侵染,高峰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开始出现3龄幼虫(J3),4月下旬J3开始膨大,5月初在小麦根表可见白色孢囊。【结论】麟游县、永寿县、礼泉县和武功县为CCN 新发生地区;CCN在陕西省存在秋播后与返青后2个侵染阶段,1年发生1个世代。  相似文献   

15.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含量的差异及其抗麦长管蚜的关系和抗性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不同 ,表现出对麦长管蚜种群影响的差异。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指数R =- 0 .9896。而旗叶吲哚生物碱、旗叶总酚和穗部总酚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2 6、- 0 .4 2 0 8和 - 0 .5 6 2 3,相关性均不显著。取食不同抗蚜品种 (系 )穗部的蚜虫羧酸酯酶活性与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R =0 .96 4 6 ) ,而与穗部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 =0 .4 95 3)。与总酚含量相比 ,小麦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高低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在安徽省的分布和主要麦区CCN的种类,以及群体间关系,调查了淮北等麦区小麦根系白雌虫,用"Zig-Zag"法在怀远等地采集土样,用Fenwick&Oostenbrink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囊并孵化得2龄幼虫,利用孢囊阴门锥形态及de-man法鉴定CCN种类,扩增ITS特征片段,用MEGA5.05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安徽省52%采样点检出CCN,淮河以北采样点均检出CCN,江淮麦区7%的采样点检出CCN,长江以南麦区采样点未检出CCN。发生在怀远、凤台、灵璧、界首和颍上麦区小麦根际CCN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淮河以北发生H.avenae麦区占淮北小麦种植面积的41.6%,另外,怀远H.avenae群体和其他群体亲缘关系较远,群体间形态有一定差异,但和亲缘关系差异无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灯盏花根际土壤2种滑刃线虫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首次报道了灯盏花根际土壤的2种滑刃线虫:内卷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involutus Minegawa,1992),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 Bastian,1865)。灯盏花是这2种线虫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18.
小麦对燕麦孢囊线虫的抗性评价基于根系产生的孢囊数量,为优化小麦抗燕麦孢囊线虫鉴定技术,分别测试了土质类型、接种次数、接种密度、接种苗龄对燕麦孢囊线虫在根系形成孢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砂质粘壤土中产生的孢囊数量最高;对于温麦4号品种,分4次接种处理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分1、2、3次接种处理,但依据传统评价标准,各接种次数处理对其抗性鉴定结果相同,均为高感;每株接1 000头二龄幼虫能较好区分不同抗性程度品种的敏感程度。小麦播后3~6d接种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播种时及播后9~15d接种处理。综合上述结果建议在小麦抗孢囊线虫的鉴定中以采用砂质粘壤土、播后3~6d每株1次性接种1 000二龄幼虫为宜。  相似文献   

19.
小麦新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先后引进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589份,在山西省小麦主产区临汾市设立试验点,根据国家行业标准,以小麦抗蚜虫评价技术规范作为抗性定级依据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引进的小麦种质资源中不同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抗(HR)小麦品种(系)27个,占4.58%;中抗(MR)品种(系)93个,占15.79%,可作为抗蚜资源材料为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20.
小麦生长中后期2种麦蚜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小麦生长中后期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结果表明,2种麦蚜在麦田混合发生,种群动态相似,主要分布于小麦穗部和中上部叶片,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高达0.8513和0.8418,禾谷缢管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禾谷缢管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