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1.产前瘫痪.是母猪怀孕后期体内维生索和钙磷缺乏或失调,或因年老体弱饲养管理不善,缺乏运动等所致.多发生于分娩前几天或几周内,表现后肢无力,不能久站,行走不稳,起立困难,严重时卧地不起,食欲减退,大便干燥.  相似文献   

2.
<正> 本病是母猪产后气血耗损、感受风寒的一种疾病。 一 病因。母猪产后瘫痪主要是缺乏钙和磷,或钙、磷比例失调。也有的因骨盆神经和产道神经挫伤所致。母猪产后没有得到很好护理,畜舍内寒冷、潮湿,常引起此病的发生。 2 症状。一般在分娩后2~5天发病,病猪不吃或少吃,精神不好,奶少。初期瞳孔巨大,肌肉颤抖,起立、步行困难,前肢爬行,后肢摇摆,渐渐卧地不起,后肢全部瘫痪。  相似文献   

3.
母猪瘫痪一般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瘫痪之前,大多数母猪食欲减退或不食,行动迟缓,粪便干硬成  相似文献   

4.
<正>在养猪生产实践中,母猪产科病是影响生猪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防治不当,将会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一、产后瘫痪产后瘫痪是母猪产后气血耗损、感受风寒的一种疾病。常以瘫痪无力为主要症状。病因:产后气血亏损。风邪乘虚侵袭,是常见原因。感受寒湿,气血凝滞也可引起此病。症状:通常分娩后2~5天发病。初期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乳量减少,起立困难,行走时后躯摇摆,严重时卧地不起,后躯瘫痪。  相似文献   

5.
母猪生产瘫痪是母猪在产仔前或产后突然发生的一种四肢麻痹,行走困难,重者导致站立不起(瘫痪)的一种病症。产前偶有发生。产后2-5天发生较多,又叫产后风。  相似文献   

6.
母猪瘫痪的原因很多,但饲料条件差是最常见的原因。母猪瘫痪多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瘫痪之前,大多数母猪食欲减退或不食,行动迟缓,粪便干硬,喜饮清水,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食现象,但体温正常。  相似文献   

7.
母猪瘫痪一般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瘫痪之前,大多母猪食欲减退或不食,行动迟缓,粪便于硬成算盘珠状,喜饮清水,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食现象,但体温一般正常。  相似文献   

8.
葛锋 《农家参谋》2008,(9):20-20
产后瘫痪多于产前瘫痪,特别是高产和体质较差的耕牛和母牛多发,多在产后1~6天发病,最急者产后1~3小时即可卧地不起而发病;产前瘫痪在产前7~26天左右发病较多,有特殊病例在怀孕4~5个月发病。一般3~8岁的母牛多发,年龄越大,体质不良的母牛发病率越高,无明显的胎次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晚冬早春两季多见。  相似文献   

9.
母猪瘫痪病是指产前产后四肢丧失运动或功能减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所以又称产前瘫痪和产后瘫痪(卧地不起),也有叫产后麻痹的.近年来,由于市场仔猪价格偏高,养母猪户增多,小母猪多在4~6月龄交配.个别的在3月龄体重只25公斤就过早配种,造成难产、缺乳、吃崽、瘫痪的弊病普遍发生.经107例统计,导致母仔双亡和瘫后治疗时间长、药费多、饲管麻烦而被迫淘汰的占77%.此病多发生在初产猪,第二胎发病较少,三胎以上的尚未发现.  相似文献   

10.
正1母猪产后瘫痪病因:产后瘫痪又称为乳热症、产后风,是母猪生产后易发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母猪在生产前、后消耗大量能量和营养物质,若饲料单一则易造成某些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及钙、磷比例失调而发生本病。或因胎儿过多,后躯压力过大,也易引起瘫痪;产后母猪圈舍阴暗潮湿,加之贼风侵袭,易发生瘫痪。症状:母猪多在产后2~5日发病。表现为母猪分娩后突然发生,以肌肉松弛、昏迷和低钙血症为主要特征,或表现长期睡卧,食欲废绝,奶少或无奶,甚至拒哺。若强  相似文献   

11.
母猪瘫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饲养管理粗放、饲料条件较差和气候寒冷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该病发生后,不但影响母猪的利用价值,而且也影响仔猪的质量,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发病时间与症状:母猪瘫痪一般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瘫痪之前,大多母猪食欲减退或不食,行动迟缓,粪便干硬成算盘珠状,喜饮清水,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食现象,但体温正常。瘫痪发生后,起立困难,扶起后呆立、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时后躯摇摆、无力。驱赶时后肢拖地行走,并有尖叫声,最…  相似文献   

12.
母猪瘫痪,是以产前或产后四肢运动丧失或减弱为特征的一种钙磷不足或比例失调性疾病。一般发生在产前数天或产后10~30天。发病原因,一是母猪生产力高,产仔多,泌乳力强,母猪体内的钙质被大量消耗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二是母猪日粮营养不平衡,钙磷严重不足,或者钙磷比例失调,影响钙磷的吸收利用;三是缺乏维生素。该病发生后,不但影响母猪的利用价值,而且也影响仔猪的质量,给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现将一起母猪瘫痪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1.病因。母猪产后感染而发病。2.症状。体温上升到40℃以上,不食或少食,喜卧,不愿行走或步行不稳,发抖出粗气,大便稍干,奶少或无奶。3.治疗原则。以清热燥湿、祛瘀活血为主。病例:1996年4月,我村蒋某1头4年龄母猪产后两天不食,患畜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卧地,扶起行走不稳,体温41.4℃,气粗,奶少。诊断为母猪产后热,按下述方法治疗,1天后病情有所好转,3天后痊愈。药方:益母草50克、柴胡25克、黄芩25克、乌梅25克,煎汁加黄酒200毫升、红糖200克,每日2剂,连服3天。方解:益母草祛瘀活…  相似文献   

14.
刘长素  王勇 《农技服务》2014,31(8):163-163
母猪产后瘫痪是一种急性神经性疾病,发病时间多在产后15-35天及产前数天,此病的死亡率虽低,但却可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母猪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从防治结合的角度,一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给出了具体的病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病因多因母猪产前、产后饲养管理不当,钙、磷供给量不足或比例失调,或因血糖、血钙骤然减少,产后血压降低等原因,而使大脑皮层发生机能障碍。临床症状母猪产后2~5 d,精神不振,一切反射变弱,甚至消失。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硬、少,严重时停止排粪、排尿,站立困难,卧地不起,呈错睡状态,乳汁很少或无乳。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怀孕和哺乳母猪要给充足的钙、磷等矿物质饲料及维生素D,注意怀孕母猪后期运动。治疗①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150 mL,或10%氯化钙注射液20~50 mL,皮下注射10%樟脑油5~10 mL,另外用板刷蘸酒擦全身;②粪便干燥…  相似文献   

16.
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或低钙血症或产后瘫痪,是奶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全身肌肉松弛、食欲不振、肠道麻痹、精神沉闷、卧地不起、昏迷和低血钙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产后瘫痪又叫乳热症,为奶牛分娩后1~3天发生的一种急性低血钙症.病牛知觉减退或消失,四肢瘫痪,卧地不起,精神抑制和昏迷.该病特点是产后3天内发病多,5胎以上的高产牛发病多.  相似文献   

18.
1症状妊娠母猪产前15d左右开始出现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降低。后期病猪多卧地不起,精神沉郁、嗜睡,尿少、色深,严重时眼结膜黄染,补钙或抗生素治疗无效。本病多是零星散发,病程很长,病猪产仔后病情常有好转,否则会出现死亡。2原因分析a.饲料单一妊娠母猪厌食症多发生在一些小型  相似文献   

19.
何希苗 《农技服务》2008,25(5):83-84
针对母猪不发情、不怀孕、产前不食、产后食欲不振、异常分娩、产后无乳、产后瘫痪、母猪食仔等疑难病症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奶牛产后瘫痪症又称乳热症。其特点:奶牛在分娩后突然卧地不起,四肢瘫痪,丧失知觉。主要发生于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以3~6胎发病率较高,多发于分娩后的3~5天,故称为产后瘫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